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作家、革命烈士,作品丰富,以小说、散文为主。说起他的代表作,《沉沦》、《迟桂花》、《银灰色的死》等耳熟能详,而我却对他的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情有独钟”,小说巧妙、灵活的运用《诗经》中的“类比”的创作手法更让我“念念不忘”。
小说结构简单,情节紧凑,通过了“我”--一个生活困顿的知识分子和一个善良、单纯、勤劳、贫困的女工陈二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异”、“同”、“合”三个方面的类比、变化、发展的故事情节,有力地鞭挞了时代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公,特别是较早的塑造了一个底层劳动阶层人民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追求进步和光明的趋势,这尤其是难能可贵的。
“异”。小说中真正出场的只有几乎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我”和陈二妹。郁达夫说过,小说创作,都是自叙传。“我”的身上就有郁达夫的影子,失业、生活困顿,只好搬到一个阴暗的贫民窟中与人合租(套间)居住,连及时更换棉袍的钱都没有,也没有朋友和亲戚。且患有神经衰弱症,每天只在晚上出去,散步逛街,并被汽车司机等怒骂、歧视,经常在蜡烛下的书堆上呆坐。但有才华,在外国学堂念过书,会翻译、写作。陈二妹是个与“我”完全不同的人物,苏州东乡人,在上海长大,贫困(租住在贫民窟的套间)、善良、单纯、勤劳的烟厂女工,每月只有9块钱的工钱,但劳动强度大,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一般很晚才回。她又是一个可怜的、无依无靠的17岁小姑娘,父亲去年秋天刚死,每天一个人经常哭着上、下班,厂里有工头一直想戏弄她。两个不同的人一开始互不信任,陈二妹还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但为生活操心的“我”也无暇顾忌她。“同”。两个“同是天涯的沦落人”性格上也有相似之处,就是善良、努力,都想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改变现状。“我”通过翻译、写作投稿努力生活,陈二妹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相处了一段时间,两人的不信任逐渐消散,陈二妹买了香蕉主动请“我”一起吃,还劝“我”不要抽纸烟,就是抽也不要抽她们厂的。而“我”有了微薄的稿费买了糖食、巧克力等请陈二妹吃,并一直等到很晚时间,自己还不舍得吃。“合”,并不是身体的结合,而是怀疑的彻底消除,信任也可以说心灵上的契合,也是故事的结束。陈二妹看到“我”经常半夜出去,还有挂号信,换了新衣服,怀疑“我”和坏人“做伙友”,知道了稿费的真相后,二人“合”在一处,倾心进行了交谈,陈二妹“颊上忽而起了两点红晕”,希望“我”“每天做一个”,多得稿费,虽然不知道怎么得来的。“我”也为陈二妹的凄凉的身世和单纯的性格等感动,甚而至于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感情,想“拥抱”她。但理性却命令我说:“你莫再作孽了!你可知道你现在处的是什么境遇,你想把这纯洁的处女毒杀了么!恶魔、恶魔,你现在还没有爱人的资格呀!”尽管如此,还设想为陈二妹改变现状。
这篇小说可以说是郁达夫作品的“异类”。郁达夫的小说通常以性苦闷为主题,用大胆的笔法,抒发伤感的情绪,借以达到鞭挞时代和社会的目的,但这篇小说这种伤感的情绪不能说没有,只在“我”的身上出现淡淡的伤感,而是重在展现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歌颂了勤劳、善良的美好性格,揭示出知识分子与底层群众结合的道路。有人用“颓废”概括郁达夫的作品,这篇作品就给与了强有力的否定。
(作者简介:陈相印,河南开封市公务员,喜欢创作,“锲而不舍”是笔名,出版有《锲而不舍作品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