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礼(1361-1422)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明朝著名水利官员,侍奉过明朝四个皇帝。洪武年间,历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永乐时,担任工部尚书、太子太保。

宋礼生于元末明初。他的曾祖父宋荣、祖父宋仁卿都是以积善闻名一方的大善人。他的父亲宋彬,元朝末年本在山西临州为官,后来元朝灭亡后,宋彬跟着倒了霉,携家眷返回故里,耕作求生。因家道中落,起居无所,妻子葛氏又身怀六甲,宋彬带着妻子来到一条名叫大拐沟(后称大官沟)的山沟里,找了一孔烂窑洞住进去。
元至正二十年三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公元1361年的春日,春雷滚滚,暴雨如注。到乡间办理公务的两个衙差,被大雨阻隔在大拐沟里,挤在宋家居住的那孔窑洞门口避雨。忽然,窑洞里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紧接着便有接生婆往外泼血水。俩衙差一看这阵势,知道窑内新生了婴儿,忙问是“大喜”还是“小喜”——男孩还是女孩。接生婆说是“大喜”。两个差役站在窑洞口上顺口调侃道:“窑里生小孩,门外站衙差;这娃是官命,雨催咱俩来;老天响呼雷,好似把道开;惊天又动地,必定坐八抬;如今咱俩到,大人生下来。”
话说宋礼出生后一个时辰,风停雨住。俩衙差前脚刚走,后脚过来一个白胡子老头,手拎两个沉甸甸的布袋,放在了窑洞门口。接生婆听见敲门声,出门来看,只见门前放着一口袋米、一口袋面,却不见人影。接生婆很惊讶:正愁月子婆娘没啥吃哩,这下可好,足够让她吃一个月!就因为这事儿,家里人给孩子取名叫“宋米”——“送米”。后来,孩子上了学,先生觉得“宋米”不文雅,这才改名为“宋礼”。
先生教三字经、他过目不忘,老先生讲上句他就说出下句。教诗经、中庸、左传他都能熟记背诵,老先生对他十分看重,并对他父亲宋彬说:这孩子是奇才,我一生教学生上千数百,第一次遇到这么聪明的学生,他长大一定不是白人必定是一个栋梁之材,千万不要眈误了他的学业。 宋礼天资聪颖,断文识句,过目不忘。从童生、乡试、会试、府试,考试一关过一关;举人、贡生,试一回中一回。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后,宋礼的父亲被重新启用,宋礼得以进入京城国子监读书。 那国子监乃是皇家学院,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是专门为朝廷培养后备人才的。国子监的领导不叫校长,而叫祭酒,执掌着四品官印。国子监的学生名叫监生,有跟中央机要官员乃至皇帝亲密接触的机会。
后来经吏部挑选考察推荐,经明太祖面试殿试,由国子监贡生身份擢升到山西按察院当了佥事。于是,宋礼来到山西,当了一名按察佥事。按察佥事这一职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监察厅厅长,专门负责纠察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宋礼执法严峻,豪强、恶霸闻风丧胆,“素贪吏为掊克者,皆侧足屏息相戒莫敢犯”。三晋子民,都想找宋礼申诉冤屈,都以能见宋佥事一面为荣。正由于宋礼执法严明,不循私情,后来换了皇帝,还是照样用他。明惠帝上台以后,宋礼先被调到陕西就任,仍然任陕西按察使佥事,到陕西后仍然一身正气,份内公事干得井井有条,所查案件铁证如山,受到夲院都按重视,百姓信赖有加,有事愿意给他说。半年后,宋礼被调回京都,任刑部员外郎。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