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5月20日凌晨,新华网、财经网及各大证券报同时披露、因触及中国证监会2021年财务类退市指标新规,已有6家*ST公司同步宣告退市!另虎年年内预计触及退市红线的*ST公司至少有40家!

据综合各方消息,从5月17日晚起,到5月20日凌晨已有*ST游久、*ST明科、*ST中天、*ST中房、*ST昌鱼、*ST罗顿6家公司先后发布公告称,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将于5月25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6月15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财经网大数据显示,上述6家公司涉及踩雷投资者户数超18万。
进入2022年以来,根据中国证监会2021年出台“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净利润为负”为退市红线指标新规,已有多家公司确定退出A股市场,*ST艾格、退市新亿已退市并被摘牌;退市拉夏、退市中新也已走完退市整理期,等待被摘牌;长动退、东电退、德奥退、退市绿庭、退市西水等目前已进入退市整理期。
此外,还有多家公司已收到交易所决定退市前的事先告知书或监管函,包括*ST邦讯、*ST金刚、*ST猛狮、*ST晨鑫、*ST丹邦等多家公司。
分析人士指出,多家公司宣告退市的背后,中国证监会2021年出台“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净利润为负”为退市红线指标新规——“史上最严退市新规”施行一年多,A股常态化退市预期已明显增强。市场人士预计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预期下,风险类公司出清股市,将进一步提速,从而有效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稳定运行。

据证券A股市场人士疏理观察,已公告退市的6家公司均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被强制退市,*ST游久、*ST罗顿、*ST中房、*ST明科、*ST昌鱼等5家公司因2021年营收未过亿且净利润亏损被强制退市,*ST中天因2021年净资产为负,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被强制退市。
*ST游久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公司股票自2021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4月30日,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1582.73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1056.66万元,经审计的净利润为-7,581.99万元,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ST明科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自2021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4月28日,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1771.59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4.17万元,经审计的净利润为-5194.15万元。永拓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公司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上述情形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ST中天2021年11月披露更正后的2020年年度报告,追溯重述后公司2020年度期末净资产为-4.82亿元,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4月30日,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73.55亿元。中喜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公司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上述情形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ST中房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公司股票自2021年4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4月29日,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269.29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30.83万元,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045.70万元。上述情形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ST昌鱼因2020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公司股票自2021年5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于2022年4月29日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11016.55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1452.56万元,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568.86万元。上述情形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ST罗顿因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公司股票自2021年3月22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4月29日,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7278.87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 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6478.73万元,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403.82万元。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公司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上述情形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在上述6家宣告退市的公 司中,观察人士发现,有公司实际上营收在1亿元以上,但仍被强制退市,这背后是交易所发布营 业收入扣除业务**指南后,绩差公司“保 壳”难度明显增加。
例如,*ST昌鱼披露的2021年营 收为11016.55万元,经审计的净利润为-3568.86万元,在无关业务未被扣除之前,公司仍有希望保持上市地位。但无关业务和不具备商 业实质的收入被扣除后,*ST昌鱼的营 收只有1452.56万元,再加上净利润亏损-3568.86万元,触及财务类终止上市情形。
按照往年惯例,*ST公司在面临退市之前,一般都会想方设法自救,“好同学”捐赠、突击贸易、突击“并表”、突击新增业务…都是惯用伎俩。但自2021年底,交易所发布营 业收入扣除业务**指南后,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 业实质的收入要求从营 收中扣除,对空 壳公司可谓“致命一击”。

交易所表示,退市新规在财务类退市指标方面,新增了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 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组合财务指标,目的是为更精准地刻画描述上 市公 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力求出清空 壳公 司。在适用该指标时,退市新规明确营 业收入扣除项为“与主营 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并要求公司在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时,应当在年度报告中披露营业收入扣除情况及扣除后的营业收入金额,年审会计师应当对营业收入扣除是否准确出具专项核查意见。
2021年是退市新规执行的关键一年,交易所在对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 壳公司进行摸排后,提炼出此类公司利用做大营 业收入保壳的常见手段,以目标为导向,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相关扣除标准,旨在精准打击空 壳公司,力求实现“应退尽退”。
据交易所发布的营 业收入扣除业务**指南,营 业收入扣除项包括与主营 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 业实质的收入。
具体包括:1、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 入是指与**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或者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具有偶发性和临时性,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收 入。
2、不具备商 业实质的收入是指未导致未来现金流发生显著变化等不具有商 业合理性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收入。
3、与主营业务无关或不具备商 业实质的其他收入。
分析人士指出,无关营收扣除事项对上市公 司尤其是在退市边缘的公司影响较大,同时也对那些通过突击贸易、突击“并表”、突击新增业务、捐赠等方式做大营收、规避退市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除目前已宣告的退市公司外,还有多家*ST公司已收到交易所决定退市前的事先告知书或监管函,包括*ST邦讯、*ST金刚、*ST猛狮、*ST晨鑫、*ST丹邦、*ST德威、*ST圣莱、*ST当代、*ST宝德、*ST天首、*ST科迪、*ST新光、*ST绿景、*ST东海A、*ST厦华等多家公司。
2021年是退市新规落地执行的第一年,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A股退市公司将超过40家。其中深交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已有24家公司触及退市红线,创历史新高,其中,8家触及“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净利润为负”指标,退市新规效果显现。
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各类退市预计21家。其中,预计17家公司触及财 务类退市指标将被终止上市,这里面有9家公司触及“扣非净利润+营业收入”财务类组合指标。此外,退市新亿触及重大违法退市,还有安德利和*ST广珠等3家公司通过重组、主动退市等多元化渠道退出。
“过去,A股退市制度导致本应退市的公司无法有效出清,这些公司逐渐被边缘化而产生大量小市值公司,占用了宝贵的市场资源。”海通证券策略团队认为,当下,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A股常态化退市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笔者认为,退市制度是注册制成功实施的必要配套制度,优胜劣汰才能发挥注册制优化标的质量结构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资本市场投融资平衡,形成资本市场健康的内生循环,也是提高运 营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对触及红线的*ST公司,实行退市没商量,正是为中国股市走向健康远航。特赋《采桑子》为评为纪。
花开蒂落游春夏,
弃劣追芳。
切莫悲凉。
吐故迎新健市场。
壬寅证券监真格,
铁腕双双。*1
退市批量。*2
蓄势调升备远航。
注*1,为健康中国股市,根据中国证监会2021年出台“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净利润为负”为退市“双红线”指标新规,壬寅年五月起,触及“双红线”劣质股退市预期进入常态化。
注*2,壬寅年5月20日公告退市企业6家,年内预期超24家,为中国股市史无前例。
——2022年5月20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