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译文:先生说:“不能得到能行中庸之道的人而把道传给他,那就一定要传给狂狷之人了!狂者有进取心,狷者有不肯做的事情。”
点评:本章谈传道给“中行”者最理想,但此类人太少,不行的话只能传给各有优缺点的狂、狷之士。孔子为何找不到“中行”者传道呢?董楚平先生说出了答案:“在《论语》里,‘中庸’只是一道美丽的彩虹,没有人上得去。”孔子关于中庸、中行的言论是他性格偏激、言辞过中的表现。有人认为本章谈的不是传道,而是选择朋友问题。他们把“与”理解为“交往”、“之”理解为“朋友”。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译文:先生说:“重卜筮的鲁西南的宋人有句话说:‘人要是没有恒心,不可以当巫医。’这话说得好啊!《易经》上说,德行不长久,有人就会让他承担羞耻。”先生又说:“没有恒心的人已不用去占卜,占卜也没用了。” 点评:本章说“不恒其德”的人不能用。他们一不能为巫医,二要承羞耻,三去占卜也没用。这是为什么?孔子认为巫医是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如器皿一样有一种用处;而没有恒心的人,连一样技能也掌握不了,连器皿也做不成,自然当不了巫医。既然没有恒心什么办不好,去占卜没用。一个人什么都干不成,总是虎头蛇尾,没人瞧得起他,自然会受羞辱。总之,无恒心者不能用。本章表明孔子非常看重“恒其德"。《述而》26章“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也持同样态度。他自己就是个有恒者。这是他成功的经验。今人应继承这种传统。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先生说:“君子心里与人相和睦,不在形式上与人好成一个人;小人形式上与人好成一个人似的,却不在心里与人和睦。”
点评:本章说看是“和而不同”还是“同而不和”,可区分君子、小人,这是用人时应注意的。“和而不同”是指整体和谐、个体保持个性。如乐曲,八音各不相同,合而成曲却是和谐的整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指两人心连心,非常好,这种关系是民主的、自觉的,“不同”指两人都保留原来的个性。“同而不和”用在人际关系上,则是两人好得“穿一条裤子嫌肥”,但只是外“同”,内心却不同,,即貌合神离,“和”只是伪装。用人应把伪装扒去看真身。“和而不同”观念对于今天建立“和谐社会”,会有很多启示作用,比如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和集体关系、民主和集中关系,都应考虑“和”的方式要注意“民主、自觉",“不同”的个性要注意尊重。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讲话中,把“和而不同”用于阐述“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他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我们从美国以战争改变别国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不仅给别国带来灾难,也伤害了自身,即印证了习主席见解的深刻性。2014年9月27日全球迎来首个孔子学院日之际,李克强总理致贺时,也曾引用“和而不同“,希望这一理念得到传承和发扬,为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各国人民和谐共进做出更大贡献。这是对儒学文化“尚中贵和"精神的借鉴。

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译文:子贡问:“全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先生说:“不可以肯定。”“全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先生说:“不可以肯定。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那些不好的人都厌恶他。”
点评:本章说不能以人多、人少“好之”定好、坏,而应以好人“好之”定好、坏人“好之”定坏。孔子不迷信多数,喜欢求真,他认为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在《卫灵公》第28章,他也曾表示不迷信多数,对“众好”、“众恶”他都不信,他说他只信“察”(观察、调查)。此外,在《里仁》中他说他还信“仁”,就是本章所说“好人”。孔子鉴别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