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蟠龙塬名相党崇雅纪念馆

南望宝鸡市区的蟠龙山村在明清时出过一位名相,官至户部尚书、太保兼太子太傅,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后被列入历代名相录,他就是宝鸡历史上有名的党崇雅党阁老。今天,在宝鸡市金台区蟠龙塬西南角蟠龙山村的党崇雅纪念馆修葺一新供人免费参观,北侧老屋据说是故居。

清初帅相党崇雅
●文/容琳
在宝鸡地区,一提起党崇雅老先生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党崇雅何许人也?

党崇雅,字衡彬,号于姜,俗称“党阁老”,宝鸡县贾村塬蟠龙山村人。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中进士,做过明朝的户部左侍郎;曾参与李自成农民起义任过职;清顺治元年(1644)至十二年(1656),先后任户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授予国史院大学士(宰相)加少保兼太子太傅,曾当过康熙皇帝的老师。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历史大变动时期,两次弃暗投明,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大众做过不少有益的事情,至今宝鸡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他为劳苦大众办实事的轶闻趣事。

明万历十三年(1585),党崇雅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耕读世家。从这年起,宝鸡地区连续4年大旱,斗米千金,饿殍载道;接着水、旱、地震、冰雹接连不断,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党崇雅的父母为了给他寻找读书入仕的出路,节衣缩食供他读书,直到天启五年(1625),40岁的党崇雅才考上了进士,明代崇祯末年任户部左侍郎。他虽抱定为朝廷作一番事业的宏图大志,但明朝政治已腐败到极点,贵族藩王庄田高达百万顷,官僚豪绅横行乡里,朝廷不断增加田赋税捐,农民群众倾家荡产,走投无路,流离失所,加上当时陕西及其他地区灾荒严重,群众生活陷入了绝境,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党崇雅叹道:“国步多艰,谁为中流击楫?”

明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即皇帝位,年号崇祯。即位后,杀灭了魏忠贤阉党,启用了一批宦官,勤于议政,大有励精图治之

志,然而大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危机四伏,积重难返。1644年4月26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上吊自杀,至此明王朝灭亡。

党崇雅作为明吏,已经看出朝廷的腐败苛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源;李自成起义军已经成为足以治国济民的政治集团,依靠它来代替腐朽无望的明王朝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因而在起义军尚未入城之前即已在通州(今北京通州区)投降大顺政权,后随大军入城,在大顺朝户部任职,决心为新生政权服务,并为起义军在筹办粮饷方面干了不少工作。

大顺军进入北京后,起义军将领犯了胜利后骄傲自满的错误,贪财享乐,军纪松驰,使人民群众大失所望;又对明将吴三桂勾结满清联合进攻起义军放松警惕,以致迎战失利。大学士牛金星以宰相自居,倾扎弄权,起义军内部矛盾激化,意见分歧。这一切,令新降附的党崇雅感到失望和自危。当李自成6月4日称帝,次日退出北京时,他并未随往,仍蜇居北京城内,窥视政治出路。

满清军队进入北京后,党崇雅在困惑中把希望寄托于满清,他渴望“中外一统”。此时已在天津降清的天津总督养性推荐党崇雅入清廷供职,8月任户部左侍郎,他一走马上任就于当月由户部宣布取消正额外一切加派的“三饷”赋税。

清政权建立之初,满清贵族推行圈地,严令剃发等民族压迫政策,被迫起而反抗的汉族人民遭到残酷镇压。鉴于清朝政府无统一的法度,对犯罪者不论罪轻罪重,动不动就处以死刑,并抛尸于市。党崇雅入户部的次月,就被调入刑部任左侍朗,由他负责制定“大清律”。他便上疏朝廷,建议“新制未定,并乞暂用明律,俟新例颁行,画一遵守。”还建议“请罪人,照例区别,以昭钦恤。”主张尽快建立刑律,对犯罪要区别对待,以显示朝廷怜惜百姓。顺治二年,他又一次疏言:对犯罪者不要搞株连,使百姓获得安宁。建议“督、抚、司、道及府、州、县各官,简用务在得人,庶可广皇仁,布实政。”意思是各级官员只有做符合民意的实事,百姓才能拥护朝廷,使满清统治者在中原站稳脚跟。这些建议都得到皇帝的赞许和采纳,立即颁旨推行。

党崇雅在刑部任职7年,在清朝档案中有党崇雅向清廷有关审判制度和施刑程序的多次奏折,其中有一封建议恢复“朝审”(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司重审死刑案);地方上恢复与朝审相似的“秋审”……这些复审制度,体现了慎重办案的精神。在清档案中也有党崇雅亲自参与审理的数百个刑事案件,其中有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农业生产的:有打击凶杀、抢劫、私铸、强奸和扰害公众的刑事犯罪;也有对贪赃枉法、以权欺人谋私的官吏、无法无天的贵族的打击等。党崇雅为巩固满清的统治费心劳神,颇有建树。1649年党崇雅任升为刑部尚书,晋太子太保;1651年任户部尚书,就在这一年,清廷诏令停圈涿州、良乡等13个州县的土地,保护了农耕。顺治皇帝称赞党崇雅“清勤练达,佐理著劳。”

满清统治者开初依靠汉族的降臣降将统治中国,满族人经过多年的历练,逐渐具备了统治的能力,加之通过科举制度也选拔了一批治国人才,为了防止汉人反叛,开始贬责投降他们并曾帮助他们建立政权的明大顺朝的遗臣,把他们作为反面教员进行批叛。“三易其主”的党崇雅遭受歧视更不待言。于是,他于1653年请求告老还乡,不久又被召回起用,授予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加太保、太子太傅,世称“阁老”。1656年2月再次乞归,获准后回故里宝鸡结束了从政生涯。

党崇雅回乡10年,隐居在宝鸡城西30里的深山处一个叫佛岩(又名西武当)的“意仙居”。这里交通阻塞,环境幽静。1656年9月,清顺治皇帝派遣特使慰问党崇雅。《陕西通志》载:“崇雅家居清约,门阑悄然,每出入一蹇一僮,里中不知为帅相也。”他与当地百姓关系甚好,曾有诗称赞他“散金宗族门常满,争席田翁醉不妨。”他因无万贯家产,只能以文笔赞助地方上的一些事业。他曾著文写诗称颂贾大司马修栈道;著文称赞宝鸡知县搞城建;给《宝鸡县志》、《千阳县志》写序主张编修地方志……党崇雅著有《鹃失啼》诗集及《图南草》、《意先草》、《焚焚草》等文稿20卷。宝鸡市博物馆还藏有党崇雅手书“龙在水中起,凤从天外飞”的字联。


党崇雅回乡后心情十分苦闷,一是l0年间灾荒不断,民不聊生,忧国忧民;二是家事不顺,骄儿党恂如夭折;再加上满清政府大张旗鼓地宣扬愚忠思想,他的精神压力很大,于1666年因病逝世,终年81岁。陕西布政使赵进美,奉康熙皇帝旨意,在祭文中称颂党崇雅“性行端良,才猷敏格,参赞机务,克有勤劳”,给予了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