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离开家乡参军后,故乡便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让我无法不去思念。

参军,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去那么远的地方。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参军前,我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年,从未离开过。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情,都是那么的亲切。

记得上初中时,学校在镇上。我每三天回家拿一次伙食,每每骑着自行车走在乡村的道路上,总觉得有一种无名的幸福。进了村,见了长辈们,与他们问好打招呼,是那么的和蔼。上高中时,学校在县城。我每月回来一次拿伙食费,每一次返校时,总是那么不舍,尽管县城离家也不甚远,也只十多公里路程。那时,每次在家能呆上两三天。没事时,我常在村里转转。有时碰到村里的人,和他们拉拉家常;有时遇到发小,和他们一起玩上一会。只是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天真淘气了。

童年时的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父亲常在外挣些钱补贴家用,母亲一直在家料理家务。虽说是农村人,地里的农活,我却没有干过多少。倒不是我不愿意干,而是母亲不忍心让我去吃那个苦,受那个累。她总是给我说:“你的任务是学习,不是出力干农活。如果哪天上学出息了,我和你父亲的辛苦也就值得了。”母亲的话,我不能不听,更不敢不听。所以,学习成绩好对我来说,那才是硬任务。

虽然,三年的高中,我没有考上大学,却在后来参军中考上了军校。自此,我们家,按母亲的话说就是:“转运了。”

从参军到转业,我在外整整十五个年头。虽然期间可以休假,但每次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每次休假回来,一些事让我也不能与亲人好好的乐和多少时光。每次回来,无论多忙,我都会到县城的各个角落去逛逛。这也是我在外想念故乡的一个回望。
在部队,每每晚上站岗时,我都会望着明亮的月光,心中想起故乡的美丽。想到上高中时的岁月,想到与同学一起登老君台,一块坐三轮车去太清宫游玩的情景。有时,几年不能休假回故乡,也会打电话给在家乡的同学。向他们询问一些情况,了解一些家乡的变化。
五年前,我离开部队,转业回到了故乡,工作生活在县城。这对于一个长期在外的人来说,人虽然回来了,可在外生活的习惯还一时不能适应家乡的习俗。比如,家乡的方言,我就重新学习了好几个月,才改过来。刚回来时,父亲就对我说:“一定尽快把家乡的方言熟悉过来,免得说话阴阳怪气的,让人家笑话。”
故乡的变化,的确很大。城区变大了,景变得更美了;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了,过马路不像以前抢红绿灯了,说话也亲切多了。
城中心的老君台景区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明道城,弘道苑。太清宫也进行了改造,对面新建了老子广场。主城区的陈抟公园在五河治理工程中进行了升级改造,北关新修了涡河湿地公园,西关建成了上清湖公园。城区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都充满着生机,充盈着朝气。
故乡的名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民间称他为老君爷或李老君,神话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他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智慧---《道德经》。2014年,这里还举办了首届老子文化节,世界各地的李姓华人华侨齐聚圣地,共同纪念老子。还在老君台下面组织了专题讲座,由台湾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曾仕强先生主讲《道德经》。
故乡,是我的根,她永远在我心中,我永远爱着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