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十八)
黄洋界保卫战是一场足以载入世界战争史册的经典战役。这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局部战役。
它不仅仅是有军事上战术技术的意义,而且在军民配合,坚壁清野,断敌交通,虚虚实实,遍布疑兵和直捣中枢等方面有战略谋划上的意义。
首先,红军在战前动员和战斗意志方面就做了很好的工作和充分的准备。
朱云卿、何挺颍与32团的袁文才和王佐在大丼召开了连以上指挥员和地方党组织干部参加的誓师大会,提出“誓死保卫井冈山”、“誓与大小五井共存亡”的口号。
并对五大哨口都做了周密的战斗安排。不但有地方武装赤卫队、暴动队和农军参加战斗,连儿童团和妇女组织也积极参战,拉出了“有我无敌”与敌决一死战的架势。在政治宣传和战斗气势上已经占了上风。

这种战术战法已经是人民战争的格局了。或者说,它已经具备了“人民战争”的雏形。
后来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写作《论持久战》,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理念。其实他的这种理念早在井冈山时期已经在他的脑海里酝酿形成了。
8月30日的凌晨,浓雾弥漫。8时许,大雾开始消散,随着一阵猛烈的炮击,敌人展开了对黄洋界的疯狂攻击。
由于山路狭窄陡峭,山路的两边又布满锋利的木签竹钉,敌军虽众,兵力却难以展开,只能一个跟着一个向上攀爬。还不能以密集队形攻击前进,那样的话己方的掩护火力干掉的就可能是自己的士兵。
随着一阵密集的机枪点射之后,一队白军端着步枪嗷嗷地喊叫着冲了上来。
一块巨石后面,团长朱云卿举着驳壳枪说,都给我沉住气,把白狗子放近了再打!

等到对方士兵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帽徽都清晰可见的时候,朱云卿跳起来一甩手撂倒了冲在最前面的白军,同时怒喝:给我打,狠狠打!
岭上无数的石头后面,掩体里面顿时喷射出猛烈的排枪弹雨,红军机枪手甚至探出半个身子端起捷克式机枪猛扫。
进攻的敌人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扔下了几具尸体连滚带爬地溃退下去。慌不择路的逃跑中,有白军摔进了竹桩阵,被尖锐的竹桩刺得惨叫连连。有的白军就直接摔下了陡峭的山崖,估计不死也废了。
才不到一顿饭的功夫,不甘失败的敌军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又是故伎重演,先是炮,后是机枪,火力覆盖之后就是步兵冲锋。
但在红军坚决顽强的阻击之下,反复冲锋的白军遭到了迎头痛击,付出了近百名人员的伤亡,却始终无法踏上黄洋界的主峰阵地。
但是连白军也听出来了,这红军的阵地上的枪声也是渐渐稀疏下来了。
下午,又是激烈的阻击战。
陈毅安过来,趁着战斗的空隙又指挥战士修复了工事掩体,补充了弹药,重新设置了一批滚木礌石。
临近黄昏,白军又发起了新一轮进攻。炮火打得铺天盖地,杀声喊得震天价响。
陈毅安看到远处大槲树旁边的岩石后面有一个挥舞着驳壳枪的白军军官,就招手叫来一个红军战士,指着那个时隐时现的身影说,看见没有,那个当官儿的,把他干掉!
战士趴在掩体上瞄了一会儿,开了一枪。陈毅安在望远镜里看到,那个白军军官毫发无伤,照样在那儿挥着手枪吼叫。而且还更暴露了。
陈毅安气得朝他撒了一把碎石,说,什么准头,再打!
红军战士又打了一枪,还是没有击中目标。

陈毅安说,你会不会打枪?把枪给我。他一把夺过战士的79步枪,哗地拉开枪栓,发现是空枪,就问,子弹呢?
战士说,刚才都打光了。陈毅安说,一发都没有了?再找找!
战士摸遍了身上,最后不情愿地从内衣口袋里扣扣索索地摸出一发子弹,说,最后一发了。
陈毅安推弹上膛,仔细地瞄了一会儿,开了一枪。只见槲树旁边那个军官身子一晃就栽倒了。
陈毅安把枪扔给战士,冷冷地说,就凭你这种烂枪法还当红军!
战士说,报告营长,我是炮兵,以前没有搞过步兵射击训练。
陈毅安说,哦,炮兵?叫什么?
战士半跪在堑壕里挺了挺胸口,说,我叫谭甫仁,以前是炮兵营的。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