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锋
说起端午节,鼻子好像又闻到了粽子的香味。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的话。不过,总是闻其名而不见其实。
记忆中的每年端午节那天,母亲总是安排我拿些小麦去书井爷爷家换两筒(约三斤)他自己擀的面条。拿回家后,母亲便在土灶上架上铁锅,倒进几勺井水再烧开,然后将面条慢慢放进翻滚的沸水里。当面条浮上了水面时,母亲再用筷子夹起来,每人一大碗。
因为过节,母亲特意在每碗面条上面放一些香喷喷的碎猪肉,虽然煮熟的面条上有些黑点,味道却是一流的,那种麦气十足的原味,依然记忆犹新。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端午节的粽子就是香喷喷的面条。
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我才真正见到粽子。
记得那年的端午节,隔壁屋的端妹姐从邵东拿回几串用竹叶包成的、单个大约一、二两、三角形的东西扎成一串一串的放在用篾编成、精致的小篮子里,上面还盖了一块崭新的花毛巾。姐见到我,便笑着走过来和我打招呼,她揭开篮子上的毛巾,解下其中两个三角形的东西递给我,说:“新伢子,呷粽子呢。”
我有点腼腆的接过姐递过来的粽子,心想,这就是粽子?
谢过姐姐后,我剥开竹叶(粽子的外层),急不可待的将“传说”中的粽子往嘴里送。
原来,味道也不怎么样,心中便又多了一层疑虑,心里想:到底面条是粽子还是糯米饭就是粽子?
第二次吃粽子是几年后的一个端午节,那时我正在邵阳市区,朋友拿了两个也是三角形的粽子给我吃。不过,这次的粽子里面有花生米,芝麻等馅料,味道比端妹姐姐的好吃很多,有种竹叶的清香和芝麻花生米的混香味。
朋友还和我说:“今年的端午节除了粽子,资江桥底下还有龙舟看呢。”
我从来没见过龙舟,不过,已经高中毕业的我能理解得到,“舟”者乃小船也。也知道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是我国古代南方吴越居民用来拜祭龙祖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五月初五这天,楚国诗人屈原见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心怀悲痛,便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自尽。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一边将糯米做的食物投入江中喂鱼,一边在江面上打着鼓,划着龙舟,高声呐喊以驱赶水中的鱼群。这就是端午节龙舟和粽子的由来,是一个纪念屈原的日子。
话又说回来。直到1990年,因为工作原因,我和广东籍妻子定居在肇庆市封开县,这才算真正吃上妻子亲手包的肇庆美食——粽子。
每年的端午节前,勤劳的妻子会去山边采摘一些既青翠又宽大的粽叶,拿回来后一张一张的叠好,切去头尾,捆成一扎一扎。再砍一条丹竹(一种又直又皮薄的竹子),锯成约两尺长,将竹子破开后撕成一条条均匀的细篾,再和粽叶放在一起浸泡两三天。
端午节一大早,妻子便去我的中药柜里拿几个又黄又大的山栀子打碎浸出黄水,再将栀子水和糯米拌在一起,将选择好的绿豆、荷包豆(广东的一种豆类),分别浸泡备用。再将炒花生仁,炒芝麻,倒进铜盅(一种碎中药的器具)捣成粗未用盆子装好,一切准妥当后,妻子便去楼下的市场买猪腩肉。
将刚买回来的猪肉切成约三十克大小的肉块,和花生米,芝麻,绿豆三种粗末拌在一起,加入适量纯正花生油后用筷子拌匀,此时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再次分别清洗糯米和粽叶,滤起备用。将所有的配料和工具井然有序的放在茶几(包粽的工作台)上,厨房里开始散发出粽香。
妻子坐在矮凳子上,左手掌放一张横叶,三张竖叶、均匀摊开,盛上两勺金黄色的糯米摊平在掌中的叶片上,铺一层馅料,夹一块香喷喷的猪腩肉放在中央,然后再盛一勺金黄色的糯米覆盖馅料,右手熟练的将左手掌两头的粽叶回包,抽紧横放的粽叶,一只长约十二厘米,围约二十厘米的粽子就出来了,双手再反方向用力拧几下,右手抽一丝竹篾将粽子缠绕几圈后扎紧,两只捆成一组,丢进筐子里。
一个粽子,繁锁的工序,经过妻子细心熟练的操作,二、三十个成品一个小时就做出来了。
架好锅子,放进几勺清水,锅底放置隔离架,引燃柴火,待水半沸后,将粽子整齐的排列在锅内,盖上盖,煮上个把小时,但闻锅内发出砰砰的声响,方圆一百米的空气中充满着让人垂涎欲滴的粽子香味。
我急不可待的从滚烫的锅里夹出一对热气腾腾的粽子,小心剥开用竹篾扎紧的一层层粽叶,烫嘴的金黄色粽饭柔香可口,里面的馅料、更是让人食欲大开,特别是最中间的那块被煮得半烂的五花肉,集栀子和诸豆之精华,就算是不吃肉的人闻到那股香味也会垂涎三尺。
是的,肇庆粽子那种不油不腻,香软独特,别具一格的美味与地方传统的配料方式是分不开的。最让人佩服的就是粽子中善用了栀子一味,简直就是一绝。本草记载:山栀子性平,味甘,酸,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青肝明目,消肿止痛的功效。这就是吃肇庆粽子不油不腻,不上火、不惹湿的原因。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地的“端午文化”,也略知一二,如果说端午节的“粽子文化”,我更喜欢的是肇庆粽子,特别是妻子亲自包的那种色香味俱全的封开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