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景生:用奋斗托起最美夕阳红
文/张瑞华
一
翻开《走近清东陵》画册,首页便写着:“一书遍览清朝十三陵,一书诠释清朝十二帝……”这是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为本书写的一段话,而本书的作者,就是我将采访之人高景生。一位草根摄影者,能请邵华作序,并得到这么高的评价,肯定有他的独特之处。
高景生是河北遵化人,大半生都在业余摄影的道路上执著地奋斗着,退休后更迎来他的高光岁月。
因地缘之便,他得以经常去清东陵拍摄,保存了大量的清东陵建筑与文物的照片。2003年,退居二线的他有了宽松的时间,就想出一本关于清东陵的画册,一本“以画说史,寓史于画”的精品画册。
本文主人公高景生
高定位的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付出。想出画册,不但资料要全,还要熟读清史。于是,他一面找来清史书籍细细地研读;一面远路奔波,去清西陵、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拍摄,只要与清朝有关的古建筑,一地一景一物都不放过。然后,从成摞的照片中优中选精,按照清朝入关至灭亡近300年的历史顺序进行编排。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独自在灯下忙碌,斟酌如何编辑图片,如何给图片配文。那个时期,他满脑子都是清朝帝王、后妃们的影子,整个人都魔症了,以至于完成初稿时,激动得手舞足蹈!之后,他满怀期望地抱着初稿,本地外地的到处找人做画册版面设计。可结果不是被人骗了,就是对设计不满意。但他下定决心,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出一本好书。
苍天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终于在北京的荣宝斋找到了本书的理想设计者。清朝史学家阎崇年在《序》中这样评价此书:“立意高远,精思竭虑,构架严谨,图文并茂......”
印刷两万册的精品力作《走近清东陵》,已经成为遵化市委市政府对外交往的礼品。定居在台湾的皇族大儒爱新觉罗·毓鋆,还专门派人到大陆买此书作藏品。更令他惊喜的是,这本画册在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上获得“中国优秀画册”奖!
虽然,我与高景生并不是很熟,但耳闻中的他,足以让我敬重。能借采访之机,了解其摄影背后的故事,一直是我所期盼的。眼前这位睿智老者,中等身材,穿着朴素,一双眼睛明亮而有神,那张黑瘦而粗糙的脸上,明显地保留着风吹日晒的痕迹。我特别注意到,他的胸前戴着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枚闪闪发光的纪念章,也让他的精气神从骨子里透出来。
他将一本厚厚的《走近长城》画册,当场签名送给了我。大气、古朴而又精美的封面以及封面上“中华书局出版”和“沈腾签”这几个沉甸甸大字,让我瞬间感受到了此书的非同凡响。他细细指给我看:罗文峪长城、北齐长城……看得出,他对这些图片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用手抚摸着,把头伏得很低,目光也变得柔软,好像在欣赏自己心仪的“恋人”,那种真爱与喜欢,是旁人所不能体会的。 画册中的一张张图片,是他和他的团队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为了拍到长城山舞银蛇的奇观,他和侄子高良曾冒雪爬山。大雪中,遇到了一条近二十米长的大下坡。往下滑行时,由于惯性而失去了控制,刚滑出十几米两条大腿就耷拉到墙外,他紧张得连气都不敢喘,生怕再给一点点力,整个人就掉进几丈高的城墙下。是侄子拽住他的后衣领子,才避免了危险发生。
2013年的8月,难得的好天气让他连续4天都在长城上。他头顶烈日脚踩烫砖,突然眼前一黑,胸口堵得发慌,迷离中,跌跌撞撞地躲进残楼,一头倒在了瓦砾上。中暑外加心脏病险些夺走了他的小命。
无独有偶,团队的张国华连续几天在长城上奔波,不能按时进食,犯低血糖晕倒了。幸亏长城的柞树棵子上吊着的两根老黄瓜救了急,张国华吃了东西才挣扎着站起来。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和他的团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历时7年,爬遍了遵化138华里的野长城。经过艰难地探察考证,发现了燕长城的遗迹,印证了老州志中“遵化长城始于燕”的定论;精准地定位了“一步越千年”也就是北齐长城到明长城的临界点;此外,还发现了18块明朝嘉靖年间的铭文石,准确地印证了遵化明中期长城的修建年代、修城人员和所担负的工程量等等。
高景生与古建专家尹庆林一起研究长城碑拓
他们用镜头与文字,把遵化长城所有的历史符号和文化元素,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他们用脚步、汗水甚至生命,为遵化长城获取了极其宝贵的图文并茂的历史资料!
《走近长城》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式
《走近长城》和《走近清东陵》图书,因其图、文、翻译、设计的超高水准,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武汉图书馆等都有收藏,《走近长城》还获得河北省摄影大赛金奖。2019年12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走近长城》图书首发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高景生收获了他摄影史上的辉煌,也让遵化长城、遵化清东陵惊艳了大江南北,惊艳了整个世界!
二
高景生的人生经历平凡而曲折。上学时赶上了“文革”,高中毕业后给生产队喂猪,然后当兵、当临时工、任村支书。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缘于他的写作专长,先是调到遵化一中,后又调到市委机关。从闯荡社会到事业有成,摄影,一直陪伴着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高景生对家乡遵化有着特殊的敬畏之心。随着摄影影响力的提高和宣传的需要,他想让更多的镜头对准遵化这片热土。于是在1999年,牵头成立了遵化市摄影家协会;举办了三期大专摄影函授班,他从北京电影学院请来多位教授,轮流来遵讲课,大大提高了遵化摄影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抓培训的同时,还举办了《可爱的遵化》《千姿百态入镜来》《崛起的港陆》等摄影比赛。中国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于健、秘书长刘榜及解海龙等知名摄影家特地赶来,为大赛获奖者颁奖。一时间,遵化摄影家协会风生水起。
高景生作品
2016年,遵化兴起了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的时代新的使命,需要有一支新的摄影队伍。在高景生策划下,由山里各庄、沙石峪、官房、朱山庄等村党支部书记共同发起,“遵化美丽乡村摄影协会”应运而生。在主动辞去遵化摄影家协会主席职务6年后,高景生又不辞劳苦,为“遵化美丽乡村摄影协会”出谋划策当起了顾问。他们活跃在乡间,植根于沃土,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2017年春节,在山里各庄举办了遵化市第一届别开生面的农民春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2019年,在北京举办了高规格的“遵化农民进京展”,让遵化和遵化的泥腿子摄影家一炮走红!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日,他们又举办了题为《遵化与祖国同行》大型展览。展览用“当家做主站起来”“迈开步子富起来”“撸起袖子靓起来”三大主题,清晰地勾勒出遵化70年的发展和巨变,来此观展的遵化市及唐山市领导给予了热情鼓励和高度赞扬。
遵化美丽乡村摄影协会,成了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就连《走近长城》画册在人民大会堂的首发式,也是以它为坚强后盾而筹办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高景生的胸怀与气魄,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的同时,也为遵化摄影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他的一份力量。
三
摄影,让高景生得到了许多荣誉。1994年,他获得了《人民日报》全国新闻摄影24强称号;央视《远方的家》摄制组来遵,邀请他为向导,在《长城内外》栏目中用90分钟时间向世界详尽介绍了遵化长城;他还应邀去美国访问,为29位国会议员进行肖像摄影……可是,高景生却说:“摄影不是我的唯一梦想,也不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的确,他花费的功夫、倾注的心血,很多很多都是在摄影之外。
2009年,他受遵化市政协之托,主编《光荣的遵化》老图片画册。为了将毛主席接见“穷棒子社”主任王国藩、周总理两次造访遵化、世界147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及贵宾参观遵化的“五小工业”等珍贵历史影像记录下来,再现给遵化和世人,让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一代代传下去,他这个“泥腿子”摄影师,克服困难,费尽周折,愣是走进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人民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等新闻媒体,把是凡记录遵化历史变迁的图片尽收囊中,成功编纂了承载着遵化光辉历史的老图片画册——《光荣的遵化》。之后,他又陆续编辑了《走近遵化》《绿色的遵化》《时代足迹,奋进遵化》等画册。
泥腿子摄影师高景生
六本画册的出版,是高景生最大的欣慰和收获。盘点这些画册,或探寻古迹、或传承红色基因、或追忆工业发展历程、或呈现生机盎然的时代风貌,其内容,涵盖了遵化的方方面面,令读者受到鼓舞的同时,也打开了世人深入了解遵化的窗口!
四
作为摄影师,高景生没有去过黄山、泰山、九寨沟这样的名山大川,不是不想去,而是他不想放弃记录遵化每一个大步前进的瞬间。为了这,他宁愿一年四季守着遵化。
高景生对家乡的爱不但深沉而且持久。出完了六本画册,七十多岁的他又以顽强的毅力,创办了《遵化老故事》公众号。他想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讲述遵化一代又一代人的创业故事,弘扬以西铺王国藩“穷棒子”精神、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和“鲁家峪抗战精神”为内涵的遵化三种精神,汇聚磅礴力量,众志成城建设美好家园。他把极致的摄影,极致的文字,和极其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调制成精神大餐,奉献给读者。一篇篇诙谐、幽默、贴近生活的文字读得沁人心脾,欲罢不能。为了这些,他每天早出晚归,拍摄、采访、查资料、敲键盘爬格子,累到头晕脑胀,却乐此不疲。
他用镜头记录遵化老沙河、老西大寺、老环路的变迁,记录“棚户区”“城中村”拆迁改造的过程。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和被拆房的百姓,怕他拍的片子里有不利于自己的负面材料,见了都赶他走,躁动不安的人甚至举刀相向。可他没有放弃!他知道,忧虑、排斥,甚至反对都是暂时的,任何美好结局的产生,都会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作为在市委机关工作过的老党员,用镜头记录遵化重大事件,重要历史变迁,是他的责任。
2022春节,他用作品——《伴着年味喜乔迁》,为 “棚户区”百姓送上了新春的贺礼!细品此文就会发现,从2018年拍摄到发文,已隔三年之久。他同“棚改”百姓一起感受着拆迁时对老宅的不舍,感受着他们一步三回头的留恋,也感受着喜迁新居后“棚改”百姓的喜悦与幸福!三年的心血与等待,为的就是宣传遵化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作中的高景生
150多期《遵化老故事》,就有150多个感动。在故事里,他讲述贤惠的妻子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东拼西凑为他借钱买相机的往事,那句“十五年过去了,我用她的汗珠子串起了一大串亮亮闪闪的照片……”让所有读者为之动容。妻子甘愿支持,是因为他做的都是关乎家乡建设和呼应百姓心声的正事。他还讲《静静的遵化老城》《天下板栗看遵化》,讲《山庄稻画大如川》等等,等等。《喜欢聆听上帝的声音》一文,他把百姓尊为“上帝”,他用图文与“上帝”对话,他的理念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遵化的三山两川,有拍不完的风景;遵化的地域文化,有讲不完的故事。春天已经来了,高景生带着自信与精气神,向新的目标出发,只要时代召唤,“上帝”喜欢,他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高景生,用奋斗托起了最美的夕阳红。
个人简介
张瑞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曾获 “第十四届北京端午诗词大赛”优秀奖;首届“神农杯”全球华人诗词大赛优秀奖;“中国梦•唐山篇章”诗词楹联颂党恩活动楹联一等奖、诗词三等奖;“中孝杯”首届全国“家风•孝道”诗词大赛三等奖;“御宴坊杯•诗咏承德”全国旅游诗词楹联大赛优秀奖;“红船百年”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优秀诗词作者”荣誉称号;诗集《藕花深处》获“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二届百家诗会图书二等奖;已出版诗集《藕花深处》和《清浅时光》。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唐山文学》、《唐山晚报》等省市级刊物和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