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
徐永芳
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热闹。
这又好像不符合我的性格。要知道,我原本是一个外向开朗、活泼好动的人啊!
年轻的时候,哪里热闹就喜欢往哪里扎堆,不知道那是不是就叫“找存在感”。
慢慢地,能让人快乐的事,也变得不再简单。从当初那个天真单纯的女孩,不知不觉就有了多重的角色。
成长,是慢慢懂得了一些事;成熟,是慢慢接受了一些事。

喜欢独处,大概也就是奔四这几年的事。不再喜欢找朋友抱怨家务事,不再愿意跟同事吐槽领导,不再和同学发信息八卦明星,不再和家长们发语音研究孩子成绩,也不再逢人就没话找话、自来熟……
不是孤傲清高,不是不合群,不是没有烦恼,也不是岁月静好。而是,习惯了凡事一个人默默承担和消化,让时间慢慢去冲淡一切。
因为,不经历别人的人生,就不可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可能有切肤之痛;因为,即使你描述得再生动、再具体,别人也不会完全感同身受。
与其刻意去传达和嫁接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征求和认同别人的观点和意见,真的不如学会独处。因为,只有时间才是最好的东西,它能让你过去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忘掉那些本以为永远都忘不掉的。

也许,你的吐槽,有一天被人当成了把柄;也许,你的抱怨,让某个人传播成了笑话;也许,你的负能量,让别人避之不及;也许,你的自来熟,让部分人以为你居心叵测……
何必人云亦云,何必闲言碎语,何必哗众取宠,又何必推心置腹。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就算有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而在别人看来,只是比平时安静了一点,或者跟从前有些不太一样。而面对这种“异常”,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对别人的生活也丝毫没有影响。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也许每个爱上孤独的人,都曾经畏惧过孤独。从害怕孤独,到习惯孤独,再到学会享受孤独,然后把自己炼成了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孤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也许很多人已经不再去思考,只知道它将陪着自己度过漫长的岁月。”

我们长大后,成熟了,沉默了,淡定了,理智了,认怂了。我们开始学着和自己和解,也渐渐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只是时间沉淀了岁月的沧桑,磨平了过去的棱角,收敛了自己的脾气,把生活调成了“静音”。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都是悄无声息的。纵然发生了狂风暴雨,也渐渐习惯了轻描淡写地去面对、去接受。不需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发生过什么,也不需要满大街找人倾诉。
习惯了独处,也便爱上了孤独。这种孤独,并不是寂寞,而是一种清净和享受。独处,让我们更能静下来去倾听内心、感受自然、专注做一些自己钟爱的事情。
读书、运动、听音乐、练笔……哪怕一个人游荡在商场慢慢挑选自己喜爱的服饰,甚至找一个角落默默观察一片树叶的纹路和形状,或者于广阔的夜空仰望一颗星星、去海边看看一层层的浪花和远处的渔船……

用文字慰藉内心,用音乐净化烦恼,用运动赶走阴霾,用忙碌充实自己,让美景治愈一切……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于喧闹中给自己留出一块心灵的净土、一片自由的圣地,让复杂的内心得以在恬静中释怀、升华。
有人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之处欣赏一切,生活便不能把他怎样。的确,所谓的波澜不惊,是即便内心波涛汹涌,而表面仍能保持风平浪静,不过是千锤百炼到了一种境界而已。
鲁迅先生在散文集中写道:“猛兽都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就感到了空虚。”我们固然不是猛兽,我们却不再甘于做聚众的牛羊。
很喜欢网上看过的这段话:“终不是那八面玲珑的女子,讨不得四海八荒的喜,只落得围一炉寂静的烟火,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和,以文字,以音乐,以花香浅草,以温暖纯良。”
独处,能更清醒地认识和解读自己,是一个人内心的“狂欢”。有一天,当你爱上了独处,便不会再感到孤独。

徐永芳,80后,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热情开朗,喜欢小说、诗歌、音乐、脱口秀和“超级演说家”,一个热爱生活、崇尚正能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