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报告文学】(上)
文/王世杰(陕西延安)
一名党的基层工作者,不一定职位有多高和权力有多大,不一定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不忘党旗下曾经的誓言,真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想为群众而想,做为群众而做,哪怕都是小事,一样会感动群众并赢得他们的理解、认可与支持。
——题记
一
天,似乎像极度伤心的人一样在不住地流泪;雨,犹如断了线的珠子倾泻而下。
公元2020年7月3日清晨,陕西省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100多名村民,自发来到县殡仪馆吊唁和送别倒在了扶贫第一线的他们无比爱戴的第一书记孙小京最后一程。县级几套班子的领导和部分邻县的领导、直罗镇的领导、第一书记、村干部、亲朋好友以及许多不知名姓的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献上深情的缅怀、无尽的哀思以及对这位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深切敬仰,并组成了富县殡仪馆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支送行队伍。
大厅内外,抽泣声、痛哭声不绝。尤其是来自直罗镇新寨子村的好几位年迈的老人,颤颤巍巍地扶着灵柩放声大哭或泣不成声。那庄严肃穆的场景,让山河动容;那老年人、年轻人、孩童的哭声交织一起,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除过在外打工、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村的几乎全都来了。”新寨子村委会主任张晓虎眼含泪水表示,没有任何人组织动员,大家都是自发和强烈要求来的,想亲自送送心目中最敬重的第一书记。
二
坐落于直罗镇南部川道川子河中下游的新寨子村,满目青山,稻田鳞次,一派夏日的旖旎风光。
田野里,硬化了的平展展的生产路上,村民骑着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自如行进;新恢复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惹人喜欢;脱贫户的新居宽敞明亮和整齐洁净;广场上,健身、聊天和跳舞的人们,脸庞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切,都与孙小京两年多来的努力分不开。
然而,新寨子村的先前,领导班子涣散,村民之间纠纷较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匮乏以及村容欠佳,与其他村子相比处于后进状态。平时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其实村民们在焦急在等待在期望也能跻身先进村的行列。
2018年3月,原来的第一书记因家庭原因不再任职,包扶单位富县中医医院准备斟酌新的人选,可一听说去新寨子村,几乎所有人都打起了“退堂鼓”。
“当时小京还借调在县创卫办工作,听到这个消息,他第一时间跑回来主动向我请缨,说,领导,如果下派第一书记有困难,我愿意去。而且看起来态度很诚恳和很坚决。”富县中医医院院长王怀勇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回忆说。
“我是一名党员,就要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这是我的使命。”孙小京掷地有声的话语言犹在耳。
作为富县中医医院一名副科级干部的孙小京,就这样毅然走向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最前线,成为了一名坚定的跋涉者,并且选择了当地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立志要把这个村子尽快带离落后和贫困的“漩涡”。他顾不上照看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告别妻子,一门心思考虑如何带领村民奔小康和尽快过上好日子。
恰像医院同事袁利军所说:“小京放弃了城里的安稳生活,放弃了陪在家人身边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冲到扶贫最前线,坚守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三
在进村上任第一书记的当天,孙小京不仅带来了铺盖卷,还把办公室里里外外彻底打扫了一遍,连窗户也擦得干干净净,挂上了从家里拿的新窗帘。
看到新来的第一书记平易近人、没有一点点架子,什么都是自己动手,有村民私下里议论说:“搭眼一看,就给人感觉和别的下乡干部有点儿不一样,肯定是要实心驻村了。”
“他总是笑眯眯地主动与村里人打招呼、握手,让大伙儿都觉着没有丝毫的距离感。”这是小京进村后村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和初步评价。
出生于1977年7月的孙小京,1998年医专毕业后,被分配在富县中医医院工作,同年考入陕西中医学院进修学习至2001年本科毕业,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从入党那时起,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甚至达到苛刻,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更加远大,做工作更加脚踏实地。
初始来到新寨子村时,恰好赶上支委、村委、监委三套班子换届。村干部多次发现孙小京坐在办公桌前,在聚精会神地阅读剪贴在工作日志里的《第一书记工作职责》,仿佛一定要从中找到什么似地?正像他在一次与村干部交谈时说:“作为第一书记,我是带着党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来为人民办事的,没有任何可以懈怠的理由。”
为了真正摸清群众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村上到底存在哪些问题,老百姓希望推举怎么样的人做村官,孙小京立即进入了“角色”,马不停蹄地挨家挨户进行走访,遇到谁都是不叫尊称不说话,因此村民们有什么心里话、想法、建议都愿意去跟他说。他走访不是手里拿着本子直接问东问西,而总是“叔、姨、哥、嫂……”叫着,看看家里有啥需要帮忙或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村民们白天往往下地干活或者出外办事不在家,他就晚上入户访问,有时也去田间地头,边帮忙干活边拉家常。
这样一来,大家看着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又面带笑容、说话从不居高临下的孙小京,便毫无顾忌地把自己想说的话不掺水分地说出来,甚至原先持观望态度和对下乡干部有看法、有抵触以及不愿轻易接近“上面来人”的村民,不仅逐渐打消了怀疑,而且愿意跟小京亲近、讲实话和心里话以及推荐他们满意的村干部人选。两个月下来,村子的基本情况摸清楚了,村“三委”班子换届也顺利完成,使村子的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在孙小京到任不久,村民宋军录家的院子因降雨积水排不出去,意欲开沟掩埋一根排水管。可周围邻居说啥也不同意,担心弄塌自家的护坡,吵得不可开交。小京听说后迅速带领村干部主动上门,依据实际情况和耐心说服,把排水方案修改为不压排水管而改为U形排水渠,使双方满意并在相视一笑中妥善解决了问题。
这件事情虽然很小,可在没有拖延和造成任何后果的情况下就及时得到妥善解决,从而使村民们开始信任起村“两委”,村干部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在无形中调动了起来。
四
下乡征程总是充满了艰辛,脱贫攻坚总是充满了挑战,解困之路总是充满了考验。
在受命走进新寨子村时,远近有许多村子已经整体脱贫,使孙小京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和改变现状的紧迫性。因而在与村干部交谈时不止一次地提到过时不我待和必须只争朝夕,一定要想尽千方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村民们过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活富裕的好日子。
起初,让孙小京心里最“过意不去”与坐不住的就是村办公室和活动场所泥泞不堪的土院落、村子巷道凹凸不平的黄土路、主干生产道路坑坑洼洼并且尽是叠加的辙痕和深陷的脚印这些眼睁睁摆在那里亟待解决的问题。他曾耐心地对村干部们讲解,要实现精准脱贫,要使村子各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就要给村民们一个“说得过去”的生产生活生存条件,基础设施是关键。
长期生活在村子里的村干部们最是知道,全村的人早就巴望着能有朝一日把大小道路都改造成水泥路面,如今大家都把一片希望悄悄地寄托在了这位新一任第一书记身上。
孙小京跑前跑后、跑上跑下,多方寻求和争取上级支持。终于,三个月下来,美丽乡村项目落户新寨子村。他立即与村干部们反复研究讨论,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积极地展开了工作。
为了尽快改变眼前落后和与现代社会有些不协调的村容村貌,孙小京一有时间就奔波于村子、镇、县城之间。就这样两年多来,经过不懈努力和多方请求,村广场、生产路、村庄巷道全部得到硬化。家家户户看到一出门第一脚就踩在不沾泥土的水泥路面上,再不要为下雨路难走而发愁了,都不由得要在心底里感激这位不说空话、真心为民办事的好书记。
村子里缺乏娱乐设施。孙小京多次登门向县民政局汇报,为村广场接好了电源,拉来音箱,装上各种健身器材,支起乒乓球案和象棋桌,还争取来30多个垃圾箱,使村容村貌整体上开始发生变化。
乡亲们用过晚饭或者闲暇时,不约而同地来到宽阔、整洁和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广场,在音乐的伴奏下尽兴地跳起广场舞,一种走近现代生活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好像忽然间走进了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
有的村民一边健身一边议论说:“当初我还真没怎么看起新来的第一书记,以为是下来做做样子、镀镀金,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卷起铺盖走人。没曾想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孙书记还真是个实在人,真为咱老百姓办实事,这回我是服了。”
更有村民自信地说:“咱村子开始变了,变得像那么一回事了。有咱孙书记在,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好。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

五
由于种种原因,新寨子村的经济发展滞后,没能跟上社会整体的节奏。为了使贫困人口干有方向、干有目标、干有激情、干有效果,确保他们尽早真正脱贫致富,孙小京走进村民之中,反复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和不走弯路。
“没有脱贫产业,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让贫困户真正脱贫。”这是孙小京经常与村干部们说的一句话。
信心饱满地来到山青水秀的新寨子村后,孙小京为了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和真脱贫,花了大量时间利用白天走村串户遍访贫困户,分析和探讨他们致贫的原因;利用晚上与村干部交流研究村子发展规划和脱贫对策,并制定出一户一策的脱贫方案。
通过细致了解,孙小京得知村上的几百亩耕地早年被承包出去发展塑料大棚,后来因故没有搞成,却造成了土地荒芜,多年无人过问,成了村里多年的“遗留”问题,村民对此颇有微词和意见。
基于新寨子村产业短缺、思路狭窄的实际和应该借鉴他人的发展理念,孙小京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四处学习考察,又立足当地的真实情况,反复深入农户宣传发动,鼓励党员带头示范,考虑以烤烟种植和中蜂养殖为突破口,用事实说话,从而调动起村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产业薄弱,大片土地撂荒,身负重任的孙小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仔细调查和揣摩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久以来各种作物的保留、淘汰与更新换代,避免不了地想到了自古至今当地一直延续的水稻生产。人们都知道,直罗镇出产的大米,因为土壤含硒量高、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而具有馨香扑鼻、绵软可口、回味无穷的特点,曾被唐太宗李世民御封为“贡米”。加之水稻的产量、价格相应较高,应是村民致富的一个门路。因此小京与村干部们商议,决定尽快收回撂荒地,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2018年后季,小京带领我们一边申报项目,一边把合同到期的土地及时往回收,两年平整出355亩,全部恢复了稻田生产。”村党支部书记安富军向有关媒体介绍说。
“在新恢复的水田里,我们家也种上了5亩稻子。虽然种水稻要多受些累,可它毕竟比其他粮食作物产值高得多。”村民张雅玲满怀激动地说,“家里能有今天的好光景,小京兄弟真是帮了大忙了。”
2016年,张雅玲的丈夫安小平患了肝硬化,做手术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痊愈后不能下地干活,使张雅玲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靠种玉米和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尽管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日子还是过得十分清贫与艰难。
这个情况早就被孙小京掌握得一清二楚。他根据张雅玲家的实际情况,觉得四处打零工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又考虑到种烤烟投入小、见利快,且又在家门口,可以一边搞好生产,一边照看家庭,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便到镇烟站帮忙协调了4亩烤烟指标。然而,张雅玲因为没有种过烤烟,不知利害深浅,一怕挣不了钱,二怕精力跟不上,表示有些不太愿意。
“如果老是下不了决心,你家几时才能脱贫?有啥事只管给我说,不要怕,你看这些年有那么多的乡亲种烤烟都已经改变了家庭面貌。”孙小京一趟又一趟地跑,比前比后耐心地劝导,使张雅玲不好意思再往后退缩,终于打消疑虑并情愿试一试。
令张雅玲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受了些累流了些汗,但4亩烤烟一年下来收入了1.6万元,加上家里其他收入当年就脱了贫,日子开始好过起来。
到了第二年春,她不像当初那样怕前怕后,而是早早地主动找到孙小京想增加烤烟面积。孙小京听了想法后非常高兴,当场表示全力支持,就又多次与烟站联系,帮忙协调到了14亩的指标。如今,张雅玲单靠这18亩烤烟年收入就达到六万元以上,去年年底还给大儿子风风光光地举办了婚礼。
“我看他就和自己家人一样,家里有啥事都喜欢找他商量。每次见到,他都要问我家里情况咋样,有啥困难没有,跟亲兄弟没有啥两样。他常给我娃打印作业,还专程送到家里……”提起孙小京,张雅玲有说不完的话,每每都要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
尽心尽力、全心全意、呕心沥血为贫困户谋出路谋发展谋福祉,又何止是帮了张雅玲这一个家庭?孙小京至始至终本着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村民,耐心激励他们要增强用双手摘去贫困帽子的志气,在奔小康的路上不断书写出动人的故事。
“他彻底改变了村子面貌,特别是广大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的村民慢慢地有了看书学习、探讨科技知识的兴趣,还有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村主任张晓虎感慨地说,“以前村办公场所周围、许多地块都长出尺把高的荒草,村子房前屋后很不整洁……自打孙书记来了以后,一切都在变了。”
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孙小京在进村之前就书写在工作日志首页的一行字。他在后来的驻村工作中,用对信仰的矢志不渝,用对人民群众的掏心掏肺,用有目共睹的实际行动和取得的成果,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从党的“七大” 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到以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坚持把这个要求写进去,使之成为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唯一宗旨,成为我们党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那么孙小京自从迫切要求进步和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时起,也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面旗帜高高插在了自己的脑丘之上。
当了第一书记之后,小京不但很快进入“角色”,而且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新寨子村人。他踏遍了全村每一块土地,哪里有多少树,哪里适合种什么作物,哪里有几道沟沟坎坎,他都了如指掌;哪一家有几口人,哪一户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个人有什么意向和打算,他都清楚地记在心里。一直生活在新寨子的村干部们都不得不佩服和吃惊,小京了解到的情况比他们知道的还要全面。
孙小京是个全天候的“村官”。日常中不管谁来到办公室,他都会起身倒杯热水,让坐下来慢慢谈,还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就是再小的事也从不耽搁,尽量尽力尽快给予帮忙解决。正如他在一次与几位村干部拉话时说:“老百姓所盼的事,就是咱这些当干部的要做的事。”
按照规定,第一书记每周要在村里住五日四夜,孙小京都是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上级的要求。不仅如此,他还为了开展村里的各项工作,常常周末放弃回家,晚上加班到半夜之后习以为常,有时饿了就吃点麻花、方便面或者喝一包牛奶。
村支书安富军说:“我家离村部比较近,常看到深夜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有时不由得进去看看,好多次见小京已经累得趴在电脑桌上睡着了。”
新寨子行政村有两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留守老人较多。本身是医生的小京,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听诊器,有时还会带上血压计,随时随地可以给村民量血压或者诊病。他不仅协调中医医院的医生进村义诊、赠送药品和讲解医疗知识,而且自己经常为村上的老人或病人买药送药,你30他20,从不收钱。谁有什么病,要服什么药,他都牢记在心,从不马虎。去过他办公室的人,定会发现到处摆放着药品,俨然一个小型便民药房。
因为没有车子,孙小京每次回城都是顺便搭乘缑雪峰、李冰鑫两位朋友的私家车。这两位也同在直罗镇担任第一书记,与小京的关系很是要好。
缑雪峰回忆,小京不常回家,但每次回去都要大包小包拿几个,其中有一个里面肯定装的是扶贫资料,在家里一有空就看看和尽可能地完善扶贫方案;等返回村子时,那大包小包的肯定是给村民准备的药品。
“小京如果回城,都不会空手,有时总要买一两百斤村民尚未卖出的大米,带回县城买了包装袋包装好,有些送给亲朋好友,有些卖给他人。”李冰鑫叙说着,显得有些激动。
就这样两年多来,孙小京每次回家前都要跑遍全村,询问哪位老人需要什么药,待回村时带给大家。一直以来,他究竟自费为村民购买了多少药品,为乡亲联系销售了多少大米,谁也说不上确切的数字。
七
与农民打过几年交道的孙小京心里明白,在农村工作中,琐事或者说被一般人认为不起眼的小事见多,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那就根本谈不上能做成什么大事。孙小京便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不仅自己不厌其烦地为村民做好每一件小事,还用心动员村干部要注意从小事做起。
王强是富县中医医院的药剂师,与孙小京同事多年,对其敬业、热心、诚实的品格非常了解和印象深刻:“他把贫困户的事从来都是当做自己的事甚至胜过自己的事来做。为了村上的事,常常都是废寝忘食。每次见面都是急匆匆来办事,急匆匆返回村子去。有时候大家劝他多歇歇,他却说,贫困户们都指着我呢,我得尽自己的全力,能帮多少就尽量帮多少。”
缑雪峰说:“他的工作日志第一页写着’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小京同志始终心系群众,处处为百姓着想,这一点难能可贵,让我缅怀一生、学习一生。”
村民安志成今年74岁,患有白内障几乎失明,老伴邓艮召也已72岁,且患有半身不遂,由于子女长年在外打工,老两口便成了村子里最需要人照顾的一家。他们家在全村中是距离村委会最远的一户,却也是孙小京跑得最频繁的一户。单程40多分钟的路程,每周至少要跑一两次,有空闲时就会跑得更多。
“我们俩行动不便,小京就对我们最是照顾,隔三差五往家跑,嘘寒问暖,扫地、打水,甚至还帮着照看玉米地和家里养的鸡,就和一家人一样。”安志成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小京第一次走访自己家时的情景,在了解了情况后,让他俩告诉儿子继续好好打工,家里无论有什么事就尽管给他说。
从那以后,小京联系有关方面,给安志成家提供了鸡苗、羊只、化肥和适当的资金,让老人家既力所能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小京还协调县民政局赠送了电炒锅、厨柜等家庭用具,让两位老人真正感受到了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党的温暖。
邓艮召遇人就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下乡干部,能不嫌弃到咱家里来,说明他心中有我们老百姓,就是生活艰苦点也心满意足。”每次说完,她都会心情激动和眼含热泪。
八
年愈73岁的村民曾桂梅,曾是孙小京包扶的贫困户,长期遭受糖尿病的折磨。小京经常打电话问长问短,每次登门总要顺带拿些药,还叮嘱她一定要记住按时服用,并且安顿药快用完时就打个招呼。
2018年4月底,曾桂梅的左侧腋窝旁长出一块瘤状异物,尽管老人说“没事”,但小京还是认为绝不能忽视和耽搁,决定带她去医治。
“先是把我带到县医院,然后又帮我预约了西安唐都医院的专家,亲自领我到省城去看病。”回忆起往事,曾桂梅早已控制不住感情而泪流满面,“小京总把我挂在心上,比亲儿子对我都好,每次从县城回村,都忘不了给我提一袋子药物,进门不叫姨不说话,作为一个下乡干部能做到这一点,真是没说的,是咱老百姓的福分。”
“来的时候在直罗街上停一下,帮我接人。”曾桂梅到镇上赶集去了,当孙小京得知后,第一时间给要来村里下乡的中医医院同事打了电话,说老人身体不太好,帮着顺便捎回来。当曾桂梅坐车回来时,放心不下的小京早已等候在村口,亲自扶着老人下车。
“对我真是太好了,连赶集这样的小事他都要安排得这样周到,实在让我心里过意不去。”曾桂梅动情地说着,眼睛湿润了。
村里的安文财长期患病,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活,连居住的房子都是借来的。孙小京与有关方面协商,按相关政策在镇上给落实了一套易地扶贫搬迁的房子,还帮忙找来装修工进行了简单装修。在搬家那天,小京和村干部一起买了被褥、生活用品去“暖房”。
能够在镇子上拥有一套新房,这是安文财过去连做梦也梦不着的事情。不料,喜事刚来、愁云又起。今年5月,安文财因为直肠癌需要住院。孙小京知情后立即帮忙联系医院、专家。手术做完出院后医疗费有7000元报销不了。小京最后一次参加镇政府例会时还提出:“能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把安文财剩余的医疗费再解决一下?”
一直到去世前,孙小京还在牵挂着安文财的病情,还在为那笔没有报销了的医疗费想着办法。
九
自打走进新寨子村,孙小京就住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伙食被就近安排在村部对面不远处的董春芹家。每当饭做好后,董春芹站在碱畔上叫一声,小京就能听得到,“姨,来了!”答应着,很快就走了上来。
有时来吃饭,见还未做好,小京就帮着扫扫地,归拢一下院子里没有放到位置的东西而总是忙个不停,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说起来城里人与农村人的生活习惯有所差异,卫生条件也不尽相同,可小京从没有丝毫嫌弃的意思,做下什么就吃什么,从不挑拣,还常常自己动手去盛饭,显得非常随和、亲切与自然。
无论是董春芹一家,还是全村的村民们,都一眼眼看着小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把村民当成了亲人。因而他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来到谁家,人们都喜欢跟他相互问候和有说有笑,总有一种融融的气氛。
董春芹73岁的老伴安道发前多年患了脑梗,需要长期服药。每次药快吃完了,小京就在进城时给买了回来。平时家里水龙头坏了、要插电表卡了,小京知道了都会给董春芹打电话说:“姨,弄不了的就先放着,不要着急,等我回来了好拾掇。”
如今社会进步、物质充裕了,大米白面已不再是稀奇,反倒是过去人们认为的粗粮成为了餐桌上的稀罕。平时村里谁家用玉米面做了搅团、漏鱼,都忘不了要请小京去品尝。大家认为现时大鱼大肉在人们眼里已根本不算什么,惟有用这最简单最平常最普通的饭食,来招待觉得最亲近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用亲眼看到的事实,越来越佩服孙小京的为人,更真正将他当成了大家之中的一员。平时小京外出为村里办事走上一两天,就会有村民寻问:“这两天咋没看见孙书记的面,去了哪里了?”他们觉得只有他们的第一书记在身边才踏实。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网名葫芦河;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洛滨文学》总编;曾被省政府两部门聘为信息员或经济信息员,同时被多家主流媒体聘为业余通讯员、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发表了大量和产生影响的新闻通讯,并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人民邮电报》《中国农机安全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人民网》《新陕网》《丝路金融文学网》《延安日报》等数十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