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正道是沧桑
皇甫素红
百年下关,风起云涌。说起南京下关,南京人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要问起“下关”名字由来,则知道的人并不多。1368年,即洪武元年,明朝政府在南京城西北的长江边设置了龙江关,负责税收。1429年,又在上新河设置了专收船舶税的机构叫上新河关。到了清朝为了方便区分这两个关,人们就把位于长江上游的上新河关称为“上关”,而把位于长江下游的龙江关称为“下关”,从此下关这个名称就此流传下来了。1933年,民国政府设置了下关区。1949年以后南京在此仍设下关区。2014年,南京政府撤销了下关区,和鼓楼区合并成一个区。虽然下关区被撤销了,但是下关这个名字却深深镌刻在南京人的心里,永远无法抹去!人们常说:“过了挹江门,就是下关人”。尤其在过去的百年之中,下关可以说是风起云涌,跌宕起伏,为那个时代绘制了巨幅画卷,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中山北路的最北端,有一幢体量庞大的民国建筑,红白相间的立面显得稳重、典雅、大气,它就是“中山码头”。它于1925年动工,1929年8月8日竣工。看名字大家就会猜到,这个码头与中山先生有关。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平(今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碧云寺内。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遗体将被葬在南京紫金山。为了顺利将中山先生的灵柩运回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长江边修建码头。刚修好时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平乘专列抵达浦口火车站,然后由军舰护送至“津浦铁路首都码头”登岸,因这是中山先生灵柩登临长江南岸的第一站,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遂改名为“中山码头”。
1925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正是从中山码头乘轮渡过江到达对面浦口火车站,准备北上求学时,写下了溢满字里行间浓浓父爱的杰作《背影》。
中山码头作为以后的客运轮渡码头,为南京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最高峰时,一天有150渡,运送旅客十多万人。但目前,由于长江两岸有多个桥梁和隧道的通车,轮渡码头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与忙碌。
(小红楼)
中山码头向北不远就是首都电厂遗址公园。原来这里是建于1920年的下关电厂所在地。2009年下关电厂搬迁到了栖霞区。目前这里还保留了当年运煤取水用的码头,输送煤炭的大型传送带,高高的塔吊等一些机器设备,遗址内还专门布置了“百年光影”展览,从中可以感受到首都电厂的变迁和下关工业发展的脉络。
说到首都电厂不能不说它在渡江战役中曾经立下过的赫赫战功。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的号角吹响,电厂的进步人士,冒着生命危险,驾驶“京电”号小火轮,一趟又一趟运送解放军渡江,共运送解放军战士1400多人,为渡江战役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小火轮被称为“渡江第一轮”,目前,它就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广场中间展出,是渡江胜利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南京首都电厂旧址公园)
(京电号小火轮)
当年,毛泽东主席得知渡江胜利的消息,挥毫泼墨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大气磅礴的诗篇,抒发了解放全中国的豪情壮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从首都电厂旧址继续往前走不远,可以看到一条东西向的路,那就是传说中的大马路。昔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说。由此可见,大马路曾经和夫子庙一样繁花热闹。下关自从1899年开埠通商以后,这里的商业逐渐繁荣起来,沿江有许多码头,停靠着各国船只,他们带来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进行交易,而那时的大马路是通往城里的主要道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巨贾云集。马路两边不仅有商铺,还有银行,邮局,警署,教堂,工厂等等。每当有新货进来,城里的小姐太太们都会闻讯赶来,蜂拥而至,挑选自己心仪的商品。夜市常常要到十一点半以后才能打烊。如今,夫子庙繁花依旧,大马路已风光不再,只留下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和江苏邮政局这两栋民国建筑,虽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昂首屹立于此;那粗大挺拔的罗马柱和具有欧洲宫廷建筑装饰风格的纹样让我们依稀可以领略到清末和民国时期人们对建筑美的高度追求。1937年繁花的大马路遭到侵华日军的轰炸,许多建筑毁于一旦,变为废墟。至今还有一段被轰炸后残破的店铺门面静静地立在路边,默默地向我们控诉日军的侵华罪行!
(大马路旧照)
(中国银行南京分行旧址)
(江苏邮政局旧址)
从大马路出来,沿江边路继续往北走不远,可以看到一幢四层楼的黄色建筑,它的造型非常特别,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被人们称为“船型大厦”。这是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的南京招商局大楼,突出表现了其水运的特点。
(招商局大楼)
再往北就是民国海军医院旧址。这里原本是一组建筑,建于1930年,包括办公楼,门诊部,住院部,手术室,瞭望塔等等,目前保留下来两栋建筑,南部为住院部。是一个长条形的建筑,前面有一个一百多米的长廊,中间的一个入口处两边是罗马柱,整个长廊的栏杆都是花瓶式样,非常美观。北面有一个两层小楼,呈凹形,是门诊部和手术室。院内原本有石子铺就的回形路,门边有高大茂密的梧桐树。
(民国海军医院旧址)
2014年滨江风光带建设规划要建一条快速路通过这里,因此,准备将这里的房子拆掉,梧桐树移走。后经过文物局召开紧急会议商定,保留了这处建筑和梧桐树,而修改了滨江风光带的规划。近几年,我们的政府和市民是越来越重视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事。
站在海军医院旧址前,不由得想起凇泸会战中,中国海军在敌我力量悬殊巨大的情况下,仍顽强战斗,屡败屡战,拼死抵抗,几乎全军覆没却绝不放弃,誓与军舰共存亡的英勇壮举,令我们无比崇敬,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奋起努力,建设强大的祖国!
在江边路上有一幅巨大的铜浮雕“下关记忆墙”,记载了百年下关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建筑;其马路对面就是下关历史陈列馆,通过文物、雕塑、展板、图片等形式再现了了百年下关的风云变幻。
一路走来一路看,不由吟诵起毛泽东东的诗句:“天亦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022.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