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
寻找盘龙城考古发掘秘码
——我所接触的盘龙城博物馆郑远华先生
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盘龙城已经大白天下。跟随王劲、陈贤一穿越时空的一批青年,已经为中坚力量。
盘龙城国家遗址公园、盘龙城博物院的建成开放,新的课题摆在他门面前:如何不躺在前人成果的温床上睡大觉,却是沉甸的担子,郑远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我认识他,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因为我我招聘盘龙城管委会,工作上的联系,有了若干接触。这位1963年出生土生土长的黄陂人,迅速上手为盘龙城考古发掘的骨干,在我的印象中,他并没有囿于现有的成绩,拂去岁月尘封的泥土,寻找新的亮点,开拓新的视野,从中找到盘龙城的考古秘码,苦苦的寻找盘龙城的惊世骇俗的石破天惊……

让出土文物说话,是考古发掘的宗旨。时间到了2007年,呼唤盘龙城重展雄姿的声音响彻神州大地,成为江城人民的时不我待。作为盘龙城博物馆工作人员,参与了《盘龙城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
在盘龙城遗址保护区6.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重新进行一次梳理,进行田野调查、考古勘探与考古发掘,寻找新的发现。在杨家湾遗址、童家嘴遗址上,抢救性发掘,增加了新的实物例证。首次了解到童家嘴地层结构及文化踪迹相关情况,掌握了盘龙城外围布局的实况,这座古城的规模已经是内外两层,面积达到十公里方圆的通都大邑。
将论文写在田野上,是考古发掘工作的使然。田野发掘现场,是考古工作者的主阵地。在盘龙城开发热火朝天的日子,抢救发掘在建设地,任务如消防队员一样,迅速冲上了前线。记录在案的《杨家湾清理地面建筑采集的文物》、《卓尔建筑工地考古发掘简报》、《童家嘴遗址勘探简报》、《杨家湾地面建筑采集文物简报》在讲述与时间赛跑,抢救文物的镜头实况聚焦,当时尴尬的无奈良知。
从盘龙城聆听民族共同体呼吸的声音,是谁在支撑盘龙城青铜铸造的发展,《盘龙城与长江中下游的釆矿业》揭开供给、运输的路线图,一座城拥抱着长江中下游,流淌着是民族的血脉!而《盘龙城出土土陶初探》管窥蠡测盘龙城陶器纹饰、工艺、形制在华夏大地上的滥觞,《略论盘龙城陶器特征》舒展开来,从泥胎土质到龙窑火工掌控,无不见证着在3500多年前互相学习借鉴交流,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共同体意识分量比率在不断叠加!
青铜器与松绿石的最佳组合,找到更远久的丝绸之路,即盘龙城与吐藩先人的交往,与西域尼雅的贸易,南土农耕与草原东北、西北、华北的千丝万缕脐带。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总是在蛛丝蚂迹中,实现新突破。从盘龙城近20年来出土的文物,特别是青铜玉器镶嵌工艺中,给了他新的启迪:与东北大地牛鹤梁红山文化遗址、西南的三星堆遗址、西北龟兹古城遗址的出土文物细微的的相似中,揭秘洪荒的曾经基因染色的重合。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天意冥冥的邂逅!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在寻找史前文明进步细胞组织中的奇迹!他在这样想,也这样做,浴火重生昨天的旧我,凤凰涅槃着学术新生。

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与全国同仁们,奔赴各地进行抢救性发掘。这种大兵团作战,增强了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异地考古发掘,也开拓了视野,全方位大中国的考古一盘棋,找到了盘龙城与全国所有史前遗址的文化关联,让史前已经留下共同的胎记,使之眼睛豁然一亮,竟然是天衣无缝的共同体。
他还在酝酿,从3500多年前上推到8000年前,甚至更久的神话传说。中华大地上的文化交流,在出土文物身上透过碳14找到血缘关系的组合,神秘推进文化交流与认同,早已揭开序幕。这种基因优化,一直在绵延不绝的岁月长河中。脑海中的文章在构思,厚积薄发。
河南罕见的大暴雨,闻讯心急如焚,与同事火速驰援。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石家河考古遗址公园、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龙湾考古遗址公园、苏家垄考古遗址公园一起投入到保护大河村、二里头、殷墟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中原保卫战中,拥抱血脉华夏文明!
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交流,台湾之行,参观对岸的史前文明遗址,浮想联翩着造物主的世界,与大陆西南少数民族的参照,文明起源与进程,似乎在不经意中寻觅最佳选择方向。从卑南遗址、八仙洞遗址中找到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嬗变,与同北京周口店遗址与仰韶文化遗址一样,大跨越人类进程的匆匆脚步,竟然如此相似。
带着十分好奇,与同仁们交流,从细微变化中发现,高山族同胞与大陆西南农耕文明进步雷同之处。而台湾地区土著文化与客家在地缘上的融合节点,在圣经中所说的洪水滔天几乎如出一辙。他在想在论文上开疆拓土,建设自己的都护府,文化开发新区。
作为一个考古学人,他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就是负责文物保护与宣传。未雨绸缪,首先制定了《盘龙城免费开放管理办法》,拟定了参观人数剧增,如何保证文物安全,从宣教、文物陈列、文物保护、讲解员培训、各个职能部门所要达到的目标详细作了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接待质量都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与考核办法。

办最好的展览,给参观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在心灵中产生震憾效果。根据领导安排,他负责“盘龙腾飞”的筹备设计、制作与对外展出:为此,他与团队同事们日夜奋战,吃住都在现场,一个目的,给观后个惊喜。
功夫不负有心人。5.18国际展览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应邀展出,产生了强烈轰动效应。一位日本学者入船裕二在留言版上上写道:长江文明的序幕从这里揭晓,中国南方的城市文明从这里起步,武汉的城市篝火在这里点燃。盘龙城开创了大武汉制造产业的先河!”
让出土活起来,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别出心裁,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六,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节点上,举办”发现盘龙城小知识竞赛“提非常,吸引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在家小时内完成答卷,根据成绩分别等级,发放精美的礼品,肯定对盘龙城认知程度。一位拿到满分的小朋友,领到奖品,该是多少高兴!他的妈妈说:”碰到这么棒的活动,是难得的机会,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增加了孩子的自信!“

加深青少年对盘龙城的印象,在成长的路上,留下难忘的记忆,把好奇心变为提升到亲尝亲试的动手能力。国庆的小长假,开展模拟考古发掘活动,每场15人参加,让他们下探方中,体验”挖宝“的兴趣,大家可开心啦!
孩子们穿越时空,去领略古人的制陶工艺“泥条盘筑”,将陶土变成陶胚的工序流程。家长说,这个创意真是了不起,让孩子们读懂昨天历史走到今天的匆匆脚步。
让市民了解大武汉的昨天,让盘龙城更接地气,以小型的化名轻骑队,“盘龙城特色文化展”走进了社区,打造一段风景线,让居民驻足,去追溯这座城市的遥远,大武汉的风华少年。
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是考古发掘工作的成绩单,公众平台检阅自己的实力。守候在盘龙城耕耘,洒下辛勤的汗水。自己亲手栽培的树苗,已经挂果,在金灿的枝头摇曳。
不显山不露水,专业论文每年都会出现在各种报刊传媒上,那是自己走过的足迹,印在大地上的纪念。个人专著《武汉之根—盘龙城》获2007年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武汉之根—盘龙城文集》由武汉出版社隆重推出。
名不可占尽,利不可占光,共事出书,写文章,著名先后,都是很敏感的问题,创作伙伴,让时间说明一切,能够出现“第二次握手”。做人厚道的回头在说明一切,验证着人品学品。

主要领导执牛,做具体工作的分管副职任务更加繁重,单位集体统计局这样的事,他担负着主要扛大头,却只能自觉地当好配角,退到”编委“的行列。像《江汉泱泱,商邑䊗䊗》、《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南土遗珍》大部分是否有点委屈呢?他淡淡一笑说:”不论是谁,都会这样做。“
考古发掘与建筑密不可分,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上,吹响了他的集结号,如同盘龙城两座宫殿的“前朝后寝”格局一样,将城邑文明的研究推进到更深更广的历史角度。在这个领域,由宫廷到民居建筑的民族风情画卷,在他脑海中长镜头、多维空间展现出来。
盘龙城考古发掘并没有落幕,到2020年,他与考古队员一起,在杨家湾发现了3万平方米铺石遗迹,根据出土陶器判断,在盘龙城晚期,并没有停止大型土木工程建设,大商王朝对盘龙城的重视,并没有削弱!

时光荏苒,在考古行业中,不期而遇国家文物局“从事文物、博物馆三十年”的荣誉称号,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神圣而又庄严的定位。省文物局在2011年曾颁发“全省文化遗产日与博物馆日活动先进个人”称号,副研究员的职称,在行业中名至实归一席之地。也是党的培养教育,同事们的真诚帮助与合作密不可分。更多的是盘龙城给他提供了平台,给了展示才能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学术与道德的修行永无止境,亦如考古前辈们一样,“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022年1月7日,一个值得记录历史的历史时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用镜头记录着盘龙城考古踏上了新的历程,盘龙城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盘龙城考古发掘又揭开了新的一页!人们期待着石破天惊的发现,他更希望在职期间,能享受这份惊喜!
以新风貌、新成绩否定昨天的我,走向明天的太阳!
公元2022年4月2日(壬寅三月初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