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粮食
耿志平/甘肃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一些地方,农民把再有一个月就成熟的小麦收割了,做成青饲料。不知是农民为了多收入钱,还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为之?

这个消息实在让人震惊,我国有14亿人口,每天要消耗数量惊人的粮食,蔬菜,食用油,全国必须保证有18亿亩良田才能让人人吃饱肚子。而这些年,一部分人为了经济利益,在基本农田里种树和各种药材等经济作物,使得粮田面积骤减,如果遇上干旱或者洪涝灾害,粮食供应就会出现问题。
世界粮食危机愈演愈烈,国家也出台了政策,退林还耕,那些在耕地里长了几年的树木被砍,恢复基本农田。民以食为天,只要保证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才能国泰民安。如果肚子都吃不饱,还怎么发展经济。往昔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多少钱人饿的皮包骨头,到处都饿殍遍野,致使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如今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很多项目走在世界前面,综合实力不容小觑。但粮食问题是生存的头等大事,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农民如果不好好种地,抛弃土地经营,都去城里打工或买房迁居城市,那谁来保证你有粮食吃?就算你有很多的钱,很大的权利,一点用都没有。粮食不会自己从农田长出来,天上也不会往下掉粮食,饭碗终归是空的。
曾几何时,某高校一位校长说,农民把种子洒在地里,庄稼是自己长出来的,与农民没有关系。这种谬论出自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之口,不但愚蠢,而且也刺伤了农民的尊严,真不知道他的知识学到哪里去了,难道他也是不食人间烟火从石缝迸出来的吗?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如果工人不生产生活用品,不建筑房子,不修路,不生产汽车,不做衣服等等,农民不种粮食,我们的生活谁来保证?这种信口开河,大言不惭的言论简直让人震惊和可恨。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资种子,发放地膜,种粮直补,取消了给国家上缴粮食,直接关注民生问题,让农民利益最大化,激励三农稳妥发展,引导农民走向小康,使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现在人日子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有一部分人忘了过去的苦难岁月,任意铺张浪费,吃饭时点很多饭菜,有些还没动几筷子,就不吃了,被倒进垃圾桶。只说自己有钱能挥霍的起,全然不顾饭菜的来之不易。
以前我家喂狗的时候,一个在学校工作的朋友,每天从学校给我们捡回来很多馒头,油饼,面包,蛋糕,鸡蛋,奶粉等,她说看着娃娃扔掉的粮食实在可惜,看着雪白的馒头等食物,真的让人心痛。那些没有遭受过饥饿日子的九零后,零零后,一零后,他们哪里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我认为,学校应该把浪费粮食当素质教育的评分标准,如果谁故意浪费,不珍惜粮食就扣分,通报批评,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娃娃虽然很小的时候就会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让他们知道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行为,要让他们知道:“一饭一蔬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把他们带到田间地头,看庄稼是如何种植和管理收获的,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这样在心里就有了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的意识,不至于长大了还分不清韭菜和麦苗,分不清高粱和玉米,不做: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的,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的纸上谈兵的政论家和异想天开的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官员,那样只能出一些自认为“高明”的点子而与民生相距太远,甚至背道而驰的庸者。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存之源,治国安邦之本。现在非洲一些国家的孩子还有的被饿的皮包骨头,甚至饿死。如果人们不重视农业生产,不积极种粮食,一旦保不住最基本的耕地资源,遇到自然灾害,离粮食短缺也就不远了。
如今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居安思危,早做打算,多种地多产粮。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