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九十三
作者:康金印 主播:书东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三)子路5—8章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先生往卫国去,冉有给他赶车。先生说:“这里百姓多得很啊!”冉有说:“已经人很多了,又施加什么方法治理呢?”先生说:“使
他们富来。”冉有说:“已经富了,又施加什么方法治理呢?”先生说:
“教化他们。”
点评:本章谈为政宗旨:先富民后教民。因为没有物质基础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文化品位的富裕是堕落沉沦的,所以要先富后教。儒家先富后教的治国之策就源于这段谈话。当前的发展经济奔“小康”,就是“富民”;当前狠抓的文化建设,就是“教民”。这就是在继承发扬古代文化。这种继承是批判的吸收,是再创造。

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先生说:“如果有用我的人,到一周年的月份上,我就能治理
得有起色,三年就能有成效。”
点评:本章写孔子为政信心十足。当初,他在鲁国执政四年,确实成效显著。信心来源于实践。这是孔子周游初到卫时的心态。10、11 两章是出游初期的设想。李零称本章为孔子的政治广告。

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
哉是言也!”
译文:先生说:“(古人谈)'善人治国相接续到百年,也可以战胜残暴、除去杀戮。’这话说得确实啊!”
点评:本章谈善人治国百年才能战胜残暴、除去杀戮。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亲眼看到战争破坏严重,清醒地知道“去残、去杀”不是一人一世能完成的,必须相续百年奋斗不止,才能实现。孔子以后的社会发展也证明了孔子的论断是正确的。从孔子去世到秦统一六国,用了二百五十多年。中国近代,从1840 年抗击外敌入侵,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经历了 109 年。即使善人为政,去残去杀也很不容易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多么值得珍惜啊!”(《论语品绎》)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先说:“如果有行仁政的王出来,必定要一辈子才能使仁德流行普遍。”
点评:本章谈仁的普及要有较长的过程。这里同前一章一样,也是该“欲速则不达”。10 章是孔子的初期设想,11、12 章是孔子的长期展望。从近到远,都是乐观。但客观实际,往往不容人太乐观,有的人虽以“世仁”为名,却是挂羊头卖狗肉,根本不想施仁,如“黄世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