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九十二
作者: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三)子路5—8章。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译文:先生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授给他国家的政事不能通达,出使到四方各国不能自己独立应对。虽然多读了点书,用他干什么呢?”
点评:本章批评不能用于实际的死读书。孔子教学生学《诗经》,不是让他们以此装点门面,而是为了让他们在政治生活中使用和提升个人修养。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先生说:“在上者自身行为端正,不用下令在下的也会跟他走;他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在下者也不会跟他走。”
点评:本章说“身正”可不令而行,与本篇第1章一样是强调为政者应发挥带头作用。司马迁写《李将军列传》,说他带兵不是靠军法、军令,而是靠身先士卒。他写的李广正是“不令而行”的典型例证。《论语》反复强调正人先正己,足见它是“正人之书”。现代行政领导,如更多重视“正己”,实现“权力”领导、“素质”领导并重,执政效果将有大幅提升。素质领导就包括身教。

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译文:先生说:“鲁国卫国两国的政务相差不多,如同兄弟一样。”
点评:本章评说鲁、卫之政如同兄弟一般。为什么这么说呢?具休表现有三:①鲁、卫先祖周公、康叔是兄弟,同宗同祖,两国都曾是圣人教化过的礼仪之邦,政治情况相似。②两国外交关系一直“欢好无间”。3当前,鲁国大权旁落,三桓执政、公室无权:卫国是南子干政,公室势衰。孔子慨叹两国怎么这么相似。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先生说:“卫国公子荆很善于安排居住。开始有点家具,他说‘迁就着聚合在一起住吧!’后来又增了一点家具,他说‘迁就些就算完备了!’再后来人们把家具置办得丰富了,他说‘迁就着用就算华美了。’”
点评:本章认为公子荆不奢是君子。公子荆身为名门望族世袭公子,又有大夫身份,他所能享受的财富相当多,可是他对财富占有却是知足、知止,所以孔子赞扬他。不少古人在个人资产上都表现出上述“豁达”的特点,大约都受过上述古代文化的熏陶。唐将郭子仪建帅府,监工特认真,工匠说“只见过房子换主人,没见过房子倒塌”,他顿悟人生哲理,不再监工。唐末尚书杨玢(分),老家房地产被人侵占,家人欲状告,他写诗阻止:“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需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清代宰相张廷玉的《六尺巷》诗,更有名气:“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据《论语别裁》资料改写)今之贪官“房叔”们,如也早接受点古代反贪文化,也许受点“豁达”之风熏陶,不走上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