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九十一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三)子路 1-4章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执政的方法。先生说:“凡叫百姓做的事自己先做它,凡叫百姓劳动的事自已先不辞辛劳。”子路请求再增加点方法。先生说:“再增不知疲倦。”
点评:本章谈为政方法:先于百姓去做,比百姓还辛劳,不知疲倦。“先之,劳之”即为政者要起表率作用,则民“劳而无怨”,还要如(十二) 14章“居之无倦”,长期坚持,不是只做一次装样子,效果才会好。这与现代行政管理学对干部的要求是一致的。宋代的范仲淹曾据本章写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左丘明《国语》中敬姜教子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之恶心生。”这也是强调教子“劳之”的重要。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任季氏的总管,他问执政的事。先生说:“有事先责成各科有专责的官员去干,其次是赦免手下人小的过错,第三是推举贤人任职。”仲弓说:“怎么知道一个人是贤人,而推举他呀?”先生说:“推举你所知道的人,你所不知的人别人大概不会舍弃他不告诉你吧!”
点评:本章又谈为政方法:重视发挥有司作用,举贤才,赦小过。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拿出好政策,用好干部,不必事必躬亲,因为“手再大也捂不过天”。对下属工作中的错误要宽容,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负责精神。不要小看引进一个贤人,他会发挥以贤引贤作用,形成好人群。关于举贤的重要,魏征曾有名言:“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竟进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关于“举尔所知”,历史上已有不同看法。《世说新语.贤媛》说,许允任吏部郎,它使用的人都是自己的老乡,魏明帝把他抓起来了。他辩护说:“孔子都讲了,举尔所知,我就知自己相亲能胜任,我有何错?”后来出土的上博楚简《仲弓》篇,同是仲弓问政,孔子的同答却是“夫贤才不可掩也。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之者。”从语法上说,“举”是谓语,“尔所知”是“举”的第一宾语,“尔所不知人其舍之者“是第二宾语,即所举包括两种人。这样与前文孔子所答就不一样了。后答更周严。前文的许允钻了察举制的空于。本章的举贤方法今人应批判继承。另外,“赦小过”的方法也应研究。聪明的领导应是当众不说,关门责之,自己担责。前人崔述在《论语余说》中曾说:“孔子答门弟子问政多矣,而答仲弓之语最为精要。……果能熟读此章而力行之,即为宰相,亦绰乎有余裕。”今人当以本章为借签重点。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卫君等着先生替他执政,您将先办哪件事呢?”先生说:“一定先办正名。”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够迂腐的了!哪里需要正名?”先生说:“太野蛮了,仲由。君子对他所不懂的事,大约是存疑不下断语。名不正过来,说话就不顺当;话说着不顺当,事情就难办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兴;礼乐不能兴,那么刑罚就不能中用;刑罚不能中用,百姓就手足无措。所以君子给他起个名目必定可以顺顺当当说得出口,说出口必然可以实行。君子对他的话,没有什么是可以苟且迁就的。”
点评:本章谈正名的重要,正名也属于为政方法,“发挥主管部的作用”,即君臣各管好自己该管的事。孔子为何提出正名呢?这与当时卫国国情密切相关。卫灵公娶南子,儿子蒯聩要杀南子,灵公把蒯聩赶到宋、晋。卫灵公死后,南子立卫灵公孙蒯辄为卫出公,他率兵抵挡来夺位的父亲蒯聩。父子、君臣夺位,国无宁日。为改变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局面,孔子提出正名。本章也暴露出师生在"正名”上分歧很大。子路认为孔子的正名,就是让出公让位给流亡的父亲。子贡、再有及鲁国都不支持蒯聩回国为君,再加出公也不会听孔子指挥,孔子的正名实际搞不了,不“迂”为何!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为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先生说:“我不如老农。”樊迟请求学种菜。先生说:“我不如老园丁。”樊迟出来了。先生说:“志向小的人啊,樊须。在上位的人喜好礼,百姓没人敢不恭敬他;在上位的人喜欢办义事,百姓没人敢不佩服他;在上位的人喜欢诚信,百姓没人敢不讲实情。像这样,各地的百姓都用宽带子背着孩子投奔来了,哪里用自己种地呢?”
点评:本章说在上的好礼、好义、好信,在下的必然效仿,这就是在上的发挥了带头作用。学习本章应注意理解三个问题:①过早弃学谋食,是急功近利,会以小失大。②学习是为更高层次的追求,不能视为瞧不起劳动人民。③孔子的话有明显轻视农业生产及农民的倾向,那是时代局限,应扬弃。本章与《卫灵公》30章“君子谋道不谋食”可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