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九十
作者:康金印 主播:平凡
《颜渊》要点提示本篇重点谈与仁、执政、品德修养相关的三个话题。
1.什么是仁、怎样得仁、仁与友的关系:第21章樊迟问仁,孔子同答“爱人”就是仁。樊迟不明白,孔子又解释说,推举出正直的人,而且把他放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既可使不正直的人变好,又可为正直的人排除干扰,这是对双方的爱护;子夏又以舜、汤“举直”使“不仁者远矣”为例说明“举直错诸枉”是育仁妙方。第1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已复礼为仁”,并说人人做到克已复礼,整个天下就进入仁德世界。克已复礼的细目是:不合礼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第2章仲弓问仁,孔子又说如见大宾那样恭敬,如祭祀那样谨慎,有“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的慈悯之心,做到家国无怨,就是仁。第3章司马牛问仁,孔子又说“言讱”就是仁,理由是说话容易,做到难,不能不忍着少说。这是从说话做事讲诚信来回答什么是仁,它同时指出了仁的特征。上述回答什么是仁的同时,大多也回答了怎样得仁。“仁”是孔子之道的核心内容,他只是从不同侧面描述它,始终没说出科学概念,因此有人说孔子只是个道德家,不是理论家:有人说他绕开难懂的哲学术语,通俗地讲大道理,正是他的聪明之处。第22章谈“交友”,孔子先是强调对朋友要做到“忠告善道”,这是要求做到“仁至”;其次做到“不听则止”,因为在“义尽”之后再坚持就等于强加于人了,是对别人生活的干涉,也不利于自我保护;第三交友的方法应是“以文会友”,既要谈共同关心有益的话题;第四交友的目的应是“以友辅仁”。上述“忠告、善道、不听则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构成《论语》的“十六字交友经”。这一交友经把“仁”放在了交友的全过程,而且对交友起到主导作用,占据着交友的主体地位。

2.什么是政、怎样执政:第16章孔子回答季康子时说“政者,正也”,即执政就是在位要行得正,并解释说“你从正道带领大家走,谁敢不走正道”。这虽不是执政的严谨定义,但也抓住了特点。它实际上也指出了执政的一个重要方法:发挥带头、领路作用。第7章回答子贡问政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同时指出“食、兵、信”三者排位,“信”排第一,“兵”次之、“食”为三。这里所谈执政方法是抓住关系国计民生大事不放松。第9章有若回答哀公问政,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即主张执政要执行“富民”政策,不与民争利,第18章季康子主张以“杀无道”执政,孔子说“焉用杀”,他主张行“仁政”,用执政者的善举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第12.13章谈办案,这也是执政的一项重要手段。首先孔子认为达到“无讼”是理想状态,其次他认为应尽快兑现承诺,高效率办结民案。第7章季康子问怎样防盗,回答是“不欲”,即“不贪”,这也是执政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第11章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他指出应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关系所体现的社会秩序。这连齐景公都认识到,没有了社会秩序,连有粮食都不会吃到饭。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至今仍是执政不可废的要务。第14章孔子回答子张问改,他指出“居之(在职位上)无倦,行之以忠",即执政者要有好的精神境界,做到不厌倦,忠于职守。

3.什么是品德的内涵及品德修养的途径:第8章棘子成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批评他说了错话,指出“质”和“文”同等重要。“质”所指就是人的品德,“文”所指即长相衣着等外在形式。本篇多章谈到人的品德的问题。第10章子张问如何积累品德,孔子指出“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即人的品德应以忠信为主旨并与义相结合。这就是品德的内涵。第20章樊迟问“崇德”,孔子用“先事后得”来回答,即不以“得”为前提干好事,就是积累修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说“先事后得”是培养好品德的一个途径。第4章孔子指出君子应该具有“不忧不惧”的品德,“内省不疚”是检验是否已有这种品德的办法,也是培养这种品格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