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八十五
作者: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二)颜渊1——4章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为仁的方法。先生说:“胜过自己的私欲返回到知礼上来就是仁。某一天人人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会回归到仁的世界上来。实行仁是要由自己去做的,还能是由别人代劳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细目是什么?”先生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这话去实行。”
点评:本章回答怎样做才能达到仁: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内涵是人与人相亲爱。“仁”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孝、悌、忠、信、恭、恕、义、信等。礼的内涵是诚敬。“礼”与“仁”的关系是“礼”表外在形式的“诚敬”,“仁”表内心的“亲爱”。“克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合礼的行为规范,“礼”就会从过去的“丢失”状态,又回归到人身上;礼的回归必然促进人内心修养的提升,这就又使“仁”重生了。《左传》说,“克己复礼”不是孔子的发明,是他引古志上的话。就当今而言,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就是社会生活的规矩,照此去做就是合于礼,反之则不是。机密文件、未用的试卷、别人的密码,都应不视、不听、不言、不动,这就是克己了,也就合于礼了,也就做到仁了。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先生说:“一出门就像见到大宾那样谦恭,使用百姓就像承担祭天地的大礼那样谨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强加于别人。在国内没人怨恨,在士大夫那里没人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您说的这话去做。”
点评:本章孔子从运用角度回答怎样做才是仁。这里所说“出门如见大宾”,讲的是待人要“谦恭”,也就是“敬人”;“使民如承大祭”讲的是用民力要“谨慎”,也就是“心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与对人要有“同情心”,也就是“恕”;“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讲的是要“对得起”邦家之人,也就是讲的是“忠”。总之,能做到“敬、诚、恕、忠”,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可称为“仁”了。本章“出门”开头两句已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己所”两句已见《礼记.中庸》,都是引用现成的语句。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讲话中,曾把“己所”两句用于解释中国的外交政策,他指出“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这是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日:“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日:“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译文:司马牛问为仁的道理。先生说:“仁人,他的话不肯轻易发出。”司马牛说:“话不轻出,这就称他仁了吗?”先生说:“做事是很难的,说话能不忍着点吗?”
点评:本章说仁者的突出特征是“言讱”,并解释是因为“为之难俗话说“当官的支支嘴,当兵的跑细腿”,说的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轻易说就等于解放别人,这不也是仁吗?这一回答是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个性而发的,指导他从言上加强自我修养,这也是因人施教。孔子答疑的特点,仍是不下周严的定义,只是对症下药。人家问什么是仁,回答是管住你的嘴做到慎言,听着有点滑稽,仔细想又觉有道理。但西方人理解不了,他们说:“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一点也没有………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19页)

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司马牛问做君子的道理。先生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司马牛又问:“不忧愁不害怕,这样就叫君子吗?”先生说:“省察自身没有可内疚的事,还忧愁什么、害怕什么?”
点评:本章阐发君子的特征之一是“不忧不惧”,并指出“内省不疚”是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也是“内省不疚”的意思。为何“内省不疚”就是君子?因为他们“心底无私天地宽”才“不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