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小教师记(散文)
文/草木尘埃
第五小学的教师,一部分是民转公,苦熬了大半辈子,总算修成了正果,有的已经退休,其中曾任学校副校长的段钰贤老师已经因病离世。另外一部分是中师毕业生,大多学习优秀家庭贫困,父母没钱供他们考高中上大学。他们付出了艰辛努力,虽没跳入龙门却也算跳出了农门,成了所谓的国家人,成了村里父老乡亲眼中艳羡的对象。当年他们从师范毕业,还没有脱尽稚气,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撒向全县的山乡僻壤各村各镇,从此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也成了吃公家饭的人,被戏称为国家二十四级干部。一月也有了几十块钱的工资。他们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们纯朴善良,勤劳吃苦,性格忍耐,继承了父辈优良的品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坚守农村教育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他们感谢党和国家给予的人格尊严和荣誉,他们的生活充实且快乐。

时光荏苒,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身处山乡,虽称为国家人员可工资微薄不抵一个牧人,工作辛苦社交面狭窄,加上念书大多都有书呆子气,本就生自农家长自农家,而今又入乡随俗的他们和农民毫无两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城镇姑娘不愿嫁到山里,贫困而又木讷的他们也会被当地家庭富裕的大家闺秀瞧不起,乡下有工作的姑娘眼头更高,还想找个有钱有背景的老公调进城镇,最终乡村教师大多娶了农民女子结婚。这样的家庭注定了他们只能一边教学一边务农。为了教书,农活只能在早晚完成,务不进工夫,庄稼收成不好,教学也因家庭拖累干得不太出色。大多数成了村里最困难的人家,不务正业的他们也成了教育的"黑五类"。只有他们自己内心明白,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尽了该尽的力。为了对得起乡村父老,对得起农民的孩子,对得起微薄的工资,他们竭尽全力,教学成绩也算过得去。教师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要娶妻生子,就会食人间烟火。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责。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饱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来自身体和精神的压抑。
这些老师大多在农村娶妻生子,生活虽不富足,但也能种几亩薄田,搞点养殖补贴家用。一边教书一边糊口度日,十几年的风风雨雨磨掉了他们的棱角,甚至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忘却了少年时的理想。社会在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2007年全县乡村学校大多生员流失面临困境,农村退耕还林禁种禁牧,农民举家搬迁来到周边城镇,孩子们也进城镇借读,县内小学一时生员爆满,县里为解决班容量大,农村孩子入学难的问题,在县城移民村成立了第五小学。把农村留守的最后一批老师调入五小任教。造化弄人能有朝一日进镇内教书,他们从来想都不敢想。今天忽然变成了现实,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能和其它人一样到城镇工作生活,同时也能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忧的是要抛弃故土日渐衰老的父母,还要到城里承受生活的压力,他们拖家带口拉儿挈女。来到镇里居无定所。因为大多数人妻子没有工作,只能在镇内打零工,因此都在街里租了房屋。从街里到移民村最东端的学校多则十里路程,少则也有七八里。从此,又开启了十四年之久骑自行车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的教学征程。

在全县的众多中小学,第五小学是最有特点的学校。学生都是乡下新来的,教师也是乡下调回来的,人还是那群人,只不过地点转换了而已,只不过老师学生离开了自己的故土,进城镇租房上学而已,只不过是乡村的平房教室变成了楼房校舍而已。开学之际正是农忙秋收之时。孩子们黑黑的皮肤,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老师憔悴的面容洋溢着进城的激动和喜悦,他们有的人是从麦地里直接骑摩托车来学校上班的,被风吹日晒雨淋,显得健康却沧桑,和城镇的居民很不搭配。学校是政府购买的倒闭了的私立学校,校舍建设还没有完成,校园里杂草丛生树木萧森。
由于镇内学校班级容纳不下,移民村租房又便宜。村里的孩子们都转到五小就读,报名的学生数竟有六百多,每个年级都编了3个班,每位教师至少要教两个班的课程,繁忙的教学工作从此拉开了序幕。
课余时间还要在校园里清除杂草垃圾,修剪树木枝条,打扫校舍卫生,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新学校刚启动千头万绪,学校领导忙老师们也忙,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和信念。从五小到镇里是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街,一改往日的荒凉冷落变得车水马龙。早晨迎着朝阳,教师们的自行车队浩荡出发,晚上送走夕晖,教师们的自行车队又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暑往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迎来了多少春夏秋冬,送走了多少朝朝暮暮。青丝变白发,两鬓染风霜,十四个春秋四千多日夜……
第五小学从真正意义上讲是一所农村学校。后来命名为县留守儿童学校。当其它学校早已供大暖时,第五小学还是用自己陈旧的锅炉供暖。当其它学校早已是塑胶操场时,第五小学还是泥泞不堪的原始操场。秋高气爽的九月份匆匆离去,2007年的冬季过早来临。刚到十月份就连降几场大雪,天气骤然变冷。
到了供暖季了,可锅炉出了问题。几经周折到十月底才勉强换上锅炉,但暖气片年久失修,供暖依然不畅。校领导也无计可施,只能嘱咐多穿棉衣御寒,老师和孩子们一直坚持,没有耽误一点功课,孩子们的手冻得浮肿,许多岁数大的老师都落下了关节病。后来的十几年供暖一直不畅,在寒冷中度过了十几个冬天,孩子们和老师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因为他们是农村的孩子,没有人娇生惯养,因为他们是农村的老师,最能吃苦耐劳。
与此同时,教育局领导和县委政府也一直没有放弃对五小的关注,一直为改善五小办学办公条件努力奔忙,第五小学经历十多年的艰辛,终于迎来了春天,在教育局领导和校领导的呼吁下,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操场新建成塑胶跑道,安上了电暖供热暖气,学校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
可时代总在向前发展,城市化速度逐步加快,县城区向西发展,移民村的人们也买了楼房,逐渐搬迁到楼里居住,移民村只剩下老弱病残,加上人口出生率税减,全县学生人数下降,到2021年五小在校生人数只有一百多人了。

这十年间许多年轻教师为了更好地发展,都调离了五小,有的进了行政单位,成了党政干部,但大部分依然坚守在教学岗位上,继续从事教育工作。2021年秋季,全县教育改革,五小老师被分流到全县各学校,尽管有无限的不舍不甘与留恋,尽管无限惆怅难言,但生活总是要向前,因为五小教师的标签以及不属于本学校人员,新的环境和聘用给五小教师带来了更多的麻烦以及焦虑和无奈。
我不愿怨天尤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无可厚非。我更不希望博人同情,只想通过粗浅的文字,将五小这个微不足道的教育群体的过往记下,让更多的人公正地没有偏见地去认识他们对待他们。愿颠沛流离大半生的五小教育人有一个好的归属,往后余生,实现安稳。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为全县教育发展振兴献上绵薄之力。
后记:本人所写只是个人见闻与感受,所有言辞均代表个人,若有不妥敬请谅解!五小与乌小同音,有子虚乌有意,读者不必当真。从教者或有同感只当茶余饭后消遣!文笔拙劣,如污聪慧,亦请见谅!
2021.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