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曾记否 留得幽兰一缕香
(刘竹贤传略)
一一缅怀中共叙永特支第一任书记刘竹贤的革命人生
图文作者/刘邦暄 钟小平
策划:李腾双
制版:春到百草园
校审:钟小平
序 言
孔子曰“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伟大导师列宁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总结血的教训、看清党的苦难与辉煌,就是为了牢记并践行党的初心、就是为了一次全新的出发!回望过往历程,就是为了眺望前方征途、奏响第二个一百年的集合号再出发。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每逢佳节倍思亲!2022年的清明节是一个美好日子,惠风和畅,阳光明媚,中华民族的忠孝传统文化让人们随时都走在慎终追远的路上,我们又回忆起老党员、革命前辈刘竹贤先生。这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是不能忘却的记忆!
(刘竹贤先生照片)
刘竹贤,又名刘安霖,四川省叙永县城人,1907年6月9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丁未羊年四月二十九日)出生于一个儒商家庭,先祖湖广填四川来到永宁卫。父亲刘定洲、母亲刘罗氏,精明能干,勤俭持家,商业兴旺,视一双儿女为掌上明珠,很讲究取名:子名竹贤,即“竹似贤,何哉?”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养竹记》,贤者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也。女名筠如,出自宋苏辙《墨竹赋》“叶如翠羽,筠如苍玉。”筠的本义:竹子的青皮,引申为竹的别称,坚硬,像竹那样正直,意指像竹一样高洁、廉明、品性正直之人。刘竹贤的父母十分注重子女的培养教育,希望子女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才。但其父母万万不曾想到,过早辞世,他们也没看到对子女的期待实现了,儿女都为党的事业尽忠竭力、都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刘竹贤,逝世于1966年12月7日“文革”中。其间五十九个春秋啊!短暂的五十九年:有大革命的烽烟、有铁窗的考验、有漂洋过海的艰辛、有为革命走南闯北的风险、有周总理亲切的教导和关怀,也有“十年浩劫”中人格的侮辱和人身的摧残……。受迫害十多年后,改革的春风吹暖了大地、吹散了阴霾,刘竹贤的沉冤也得到了平反昭雪,党对他的一生作了公正的评判。1983年4月20日,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对他作出了“刘安霖同志的政治历史问题业经宜宾市委组织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复查结论:撤销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五日四川省干部学校党组的结论和处理决定,恢复政治名誉。子女刘邦晴同志,政治上受到影响,你们按照她现实的政治表现给予妥善解决。”的书面文件。叙永县党史办也将他在家乡组织领导党的工作情况记入了史册,他的革命事迹也将在叙永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里呈现,以肯定他为叙永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奠定基础、作出的贡献,为他革命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寻真理上海入党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清末民初的交替时代,社会动荡,风云际会,刘竹贤很小时父母早逝,丢下他和一个年幼的妹妹,在亲友的资助下渡过了艰难的童年。1921年秋他15岁考入泸州川南师范学校读书,当时革命活动家恽代英在该校任教,积极进行马列主义思想传播、并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学行励进会、读书会等进步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青年团(S.Y)。叙永籍进步学生刘竹贤、张子玉在恽代英的直接培养下,深受其革命思想的影响,经同学张霁帆、余泽鸿介绍,参加了恽代英发起和领导的学行励进会。1921年底,为使学生能把所学的学问实用到改造社会的事业上面来,恽代英亲自组织成立30名师生的“寒假旅行讲演团”,刘竹贤积极响应,和同学们一起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引导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唤起人民觉悟。1922年,刘竹贤经张霁帆、张子玉介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他追随恽代英到成都考入华西中学,在团的负责人王右木统一安排下参加团的活动。参加组建学行励进会四川总会,以推动各地分会的工作。在恽代英的领导下,刘竹贤与张子玉等人共同组建“蓉社”“青年之友社”等革命团体。为了开展工人运动,在成都南门外创办了“平民学社”。在认识了吴玉章、王右木、肖楚女、刘愿庵等革命志士后,加入成都的马克思主义读书会,进一步受到革命影响,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参与编辑《励进周刊》,并在创办《红涛周刊》的活动中介绍了同乡学友陆更夫(学名陆承楠)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刘竹贤除踊跃参加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外,还直接参加了在成都南外华西坝的反基督教运动,参与了同英美帝国主义分子的激烈斗争。同年6月,恽代英从上海来信,刘竹贤与张霁帆出川到达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在上海经老师恽代英介绍,刘竹贤转为中共党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在此期间,刘竹贤同叙永早期的党员经常采用邮寄进步书刊、书信等方式,向家乡亲友、学生、青少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道理,培育青年的进步意识,并以自身的革命实践影响家乡的广大民众。家乡的许多进步青年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深受启发,追求进步,崇尚真理,向往光明,踏上了一条救国救民、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革命道路。这些革命活动,在叙永、古宋、古蔺产生了一定影响,为川南地区后来的革命斗争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中共叙永县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刘竹贤先生就读的红色学府一一上海大学)
为有牺牲多壮志
1925年由恽代英推荐,在组织的安排下,刘竹贤到了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上海大学党支部活动,并担任了上海学生联合会常委,刘云简(又名刘披云)是学生联合会主席。1926年3月24日《楚光日报》在中共武汉地委的实际领导下以民间报纸名义公开发行,由董必武以“郭炯堂”的化名创办,刘竹贤和主编宛希俨、工作人员龚孟贤、祖山竹、秦君侠等一批共产党员参加到编辑部中,名义上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机关报,所以实为湖北共产党组织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同年,刘竹贤和法政大学的谢强生、惠灵英文专科学校的任笃等三人担任上海法租界党的部委。刘竹贤任沙湾特支书记,谢强生任组织委员,任笃任宣传委员。此时,他又结识并领导了法政大学受党委派来工作的韩仲贤同志,并一起从事青运、工运等革命活动,为组织上海的工运、学运同生死共患难。1927年,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十分艰苦复杂的时期,当时组织响应北伐和武装起义的工作十分紧张,为了响应北伐和组织武装起义,刘竹贤和韩仲贤等同志又积极参加了武装斗争。他兼任了法租界部委的军委工作,为组织上海工人学生的武装斗争四处奔走,出生入死,做了大量的工作。形势越来越紧张,蒋介石已开始逮捕共产党人。有一天,刘竹贤到韩住处,要他把手枪拿出来支援工人弟兄,可韩一时舍不得,刘竹贤很生气,狠狠批评了一顿,说服其要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结果韩仲贤把手枪交给了他带走,自己却气呼呼地倒在另一同学的床上生气。没料到,就在这时,一群特务撞了进来,扬言要抓韩仲贤。他们在韩的床上床下搜了一遍,没有找到任何“罪证”,就把韩当作另一青年学生抓走了。因为敌人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所以关押了两个月后就放了。事后韩把被抓经过和脱险情况告诉刘竹贤时,他们都哈哈大笑了,刘说:“要不是把枪取走了,说不定你和枪都一起完蛋了”又说:“你也真够机灵,来一个冒名顶替就把敌人给蒙住了”。“四·一二”以后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上海一片白色恐怖,敌人疯狂杀害共产党员,许多革命同志被捕、牺牲,上海学联的何洛同志也被敌人抓住枪杀了,此时上海《申报》在第二批通缉共产党人的名单中就有刘竹贤和谢强生的名字。
(刘竹贤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工作过的重庆南林学院)
1927年5月底,刘竹贤经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推荐调到了南京市任团地委书记,韩仲贤、张德富、陈丽娟等为委员,团地委下属20个支部。6月初,中共上海区委黄国才(化名,真名黄逸峰)到南京恢复组织,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地委委员为姚家让(组织委员)、韩连惠(工运委员)、谢德生等人,刘竹贤同时兼任地委委员继续从事青运、工运等革命活动。当时的南京共青团地委机关设在鼓楼汉口路的兴皋旅社内,进出人员比较频繁便引起了敌人的怀疑。6月29日,国民党派大批特务去搜查,当场将团地委书记刘竹贤等30余人逮捕。说来也巧,他被捕的那天早上,韩仲贤因事回上海,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处所,当敌人来到处所要抓人时,刘竹贤正好在场,他也来了个金蝉脱壳,随口说出了假名,并说刘竹贤早上回上海去了。敌人不信,抓来房东问,房东也回答说确有此事。敌人无奈,只好把用假名的刘竹贤抓走了。刘竹贤被捕以后,敌人为了让他供出真实身份,曾两次把他押赴刑场,企图用陪杀场来达到劝降的目的,但他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打死不当叛徒,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就这样,他在敌人的监狱里整整关押了半年,最后经组织的营救,于当年12月29日得以出狱。出狱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同志派人去看望他,并安排送他到苏州治病。
(刘竹贤先生与志士同仁的照片)
创建叙永党组织
1928年,刘竹贤在上海经中央军委霍步青(四川綦江人)安排返川开展党的工作,由川康特委指定任川南特派员,赴泸州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冬成立的泸县临时支部的党员人数增多,1928年2月刘竹贤指导建立了中共泸县临时县委。1928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成立川南特委,刘远翔(绰号驼背)任书记,刘竹贤兼任特委委员。1928年至1929年之间,刘竹贤在川南各县及自贡市等地发展党组织,指使其表弟袁伟争取到叙永县民团队长,配合参与其筹划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南溪农民暴动,虽最后暴动失败,但有力地推动了民众的觉醒。
【刘筠如(金维)1940年左右所在的鲁西北游击部队】
1928年秋,川南特委派刘竹贤到叙永县组建党组织和组织武装力量,开展革命工作。刘竹贤到达叙永后,经过秘密了解,先后与外地入党返回家乡叙永的熊雨村(又名熊霖)、张九霄、李石坚(又名李农)等人接上党组织关系,于1928年8月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川南特委叙永党小组,熊雨村任组长。10月,党小组在永属县立联合中学发展了学生卢学儒(又名汉文、叙永人)、骆辑伍(又名瑞安、古蔺人)入党,为叙永县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同时,又接上外地转关系来的党员王逸涛(后叛变)、杨慨夫(又名杨帆)等10余人的党组织关系。由刘竹贤报经川南特委批准后,在熊雨村家叙永西城道署街(今西大街)的棉花店组织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叙永特别支部,下设城区党支部(熊雨村兼任书记)、两河党小组(李石坚任组长),由刘竹贤兼任叙永特支书记(1928年10月至1929年秋),后来刘竹贤指定熊雨村任书记(1929年秋至1930年春)。1929年,毕业于川师的刘天择将组织关系转到叙永县,与熊雨村接上组织关系后,到叙蓬溪发展李廷僚、肖正熟入党,建立了中共叙永特支叙蓬溪党小组,由刘天择任组长。特支还指导成立了叙永城区共青团小组,尹志强任组长。特别支部以新成立的书报阅览社作为秘密联络点,以“洪雨岩”为上下组织联系的接头暗号,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在中共叙永党组织的领导下创办了《朝阳》《晨曦》《晓钟》等进步书刊,成立曙光剧团演剧,揭露黑暗腐朽、控诉贪官污吏罪行、宣传革命、提倡科学民主、歌颂自由、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1930年秋,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对革命势力的残酷镇压,叙永特支遭破坏,活动一度中止。
(1930年,刘竹贤先生怀着求学兴邦的理想赴日本读书的明治大学)
求学兴邦赴日本
1929年秋,由于中共四川省委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四川临时省委书记穆青派遣富有对敌斗争经验的刘竹贤到上海找党中央联系。刘竹贤带着一封介绍信和一份报告到达上海,因中央机关已转移,数月未接上头,又写信向四川省委汇报,也杳无回音。后知1930年春,书记穆青已被捕牺牲,党组织一时无法取得联系,上海又处于血雨腥风之中,不能继续呆在上海了,于是1930年初刘竹贤同梅龚彬、余顺章等几个青年学生一起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明治大学经济政治部。刘竹贤到日本不久,韩仲贤、谢强生也先后到日本,过去在大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友谊把他们紧紧连在了一起,现在在异国他乡,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共同愿望使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了。他们三人同住一房,自喻松(谢)竹(刘)梅(韩)三友。他们虽身居海外,可是心怀祖国,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异常关心,对同在一起留学的同胞也多方照顾。本来他们在日本读书就是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钱过日子,生活过得非常苦,但还常常接济比他们更困难的同学,大家同舟共济,一直到毕业。
1935年,刘竹贤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济政治学部毕业了,怀着一颗为祖国效力的赤诚之心,他们立即回到祖国的怀抱。
(冀鲁豫战区抗日游击队急行军照片)
兄妹俩精忠报国
刘竹贤回国后,他在上海大学读书的老校长、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介绍下找了一份工作,同时积极寻找党组织。抗日战争爆发了,进步青年纷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刘竹贤一直照顾着妹妹刘筠如(在延安时改名金维),1932年送妹妹去成都考入成都中学读书,一年后转南京升入金陵女子中学,受胞兄影响,思想进步很大。1937年芦沟桥事变,金维走上革命道路,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思想,经刘竹贤在武汉的战友介绍,与穆侠一同奔赴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年8月西北战地服务团成立,1938年3月2日金维跟随西战团主任、著名女作家丁玲到达西安,参加抗战话剧《突击》公演,引起了市民轰动。后来西战团又在西安进行了两次公演,均取得了很好的救亡宣传效果。1938年3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安排20余人到鲁西北工作,由胡超仑领队随成润到了聊城,金维(女)同李松如、董菲波、汪毅、许可(女)、何克、杨固(女)、柏洁民、张扬(女)、王小定等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的毕业生到聊城后,政训处在袁家宅子大院举行了欢迎会。金维等人在会上演唱了《延安颂》《抗大校歌》《陕北公学校歌》《毕业上前线》、《大刀进行曲》和《流亡三部曲》等抗战救亡歌曲,这些歌曲很快传遍鲁西北的各个角落。他们还带来延安中共中央《解放周刊》和解放社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论“左”派幼稚病》等马列著作,对鲁西北抗日干部和广大人民起了很大教育和鼓舞作用。1938年5日聊城妇女战地服务团在聊城八路军政治部成立,由金维、许可、张扬和范晔清(范筑先将军的大女儿)负责,曾到濮县前线服务。聊城还成立了抗战移动剧团,团长刘定一,团员金维和李秋霜、李士钧、曾昭庆、王书田、贾震、窦秀金、杨固、刘敏淑等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张家店》等小戏剧,并向群众教唱《救亡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松花江》等救亡歌曲,曾到阳谷、濮县前线,南宫、临清和冠县等地演出。以后金维调赴山东冀鲁豫战区,任抗日游击队队长。1944年,金维调至山东济南开展妇女工作,她写下《告山东女同胞书》。金维虽然是女性,但豪爽坚强,平时苦练杀敌本领,能打双枪,因身材较高大,貌似冯玉祥,人称“冯二将军”。她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团长、优秀的女指挥员,1948年随刘邓大军南下,在解放成都战斗中英勇杀敌、不幸阵亡,为国捐躯,壮烈牺牲时34岁。后来组织上还把《烈士证书》寄给了作为胞兄的刘竹贤,十分可惜的是这份珍贵的《烈士证书》却被1966年抄家的红卫兵强令连同军队的照片一起烧毁掉,一直到现在女英烈金维的档案都下落不明,亲属都不知晓,十分遗憾,只能做忠魂飘荡九霄云外不在陵园的一位无名烈士了!
【刘筠如(金维)读书的陕北公学】
1938年,刘竹贤三十一岁时,他来到了重庆工作,与国民政府“陪都”的“三界名人”李奎安之千金李钟瑞结婚。婚后,他把妻女送到了乡下,只身一人留在城里,和施存统(又名施复亮,浙江金华人,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爱国民主战士,著名音乐家施光南之父)、穆济波(四川合江人,中国早期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西南师范学院、军区师范学院教授)等人创办了南方印书馆,想用教育振兴祖国,后来刘竹贤又任教于重庆著名的南林学院、相辉大学。由于他的不懈努力,终于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当时与周立珩(又名周壁光)同志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往返于重庆至上海之间,直到全国解放。据韩仲贤回忆:“当时我对刘竹贤‘不务正业’整天南来北往很不理解,问他也含糊其词,追问急了才说‘有工作要去做’,这个谜一直到解放后才解开。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后,中法大学同学周立珩来找我,说中法同学任白戈回重庆了,很想与老朋友见见面。因此由周立珩负责联系,地点确定在我家聚餐。那天到了十一位同学,任白戈夫妇由周陪同前来。在大家回忆过去、庆祝胜利时,周立珩才告诉我,他一直同刘竹贤在一起东奔西走搞党的地下活动。我恍然大悟,才明白我错怪了他。”由于革命工作的保密制度,致使刘竹贤当时所做的许多工作谁都不得而知,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无怨无悔。他在奔波劳累、曲折误解、栉风沐雨中仍踏踏实实地为党勤奋工作,真正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组织的赤胆忠心。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徽章)
从教育披肝沥胆
革命胜利了,全国解放了,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诞生了!刘竹贤更名为刘安霖,有久旱逢甘露之意。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了,他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投入到重庆的接收和建设之中。他和周立珩同志一起参加了重庆市的接管工作,他们去渣滓洞、白公馆安葬了烈士的遗体。1949年12月15日军管会召集文教界人士座谈,会后刘竹贤等人在重庆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任白戈(又名任煜)的领导下,代表中共接管了重庆市文教系统,并担任了重庆市文教局主任秘书。1950年3月调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任秘书处处长,5月15日是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典礼日,这一天刘竹贤在笔记本上工整地写下了“实事求是、民主作风、虚心冷静、艰苦朴素”这16个字的党的优良作风、“革大”的校训,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
(1950年5月15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典礼时刘竹贤留下的手迹)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在建设新中国的日日夜夜里,刘竹贤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把学得的知识发挥出来,为党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而努力工作。同时,他总忘不了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怀念那些曾一起战斗过而牺牲了的战友。他多次应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的要求,提供了很多烈士的情况并用图绘制出烈士的墓地,保存下了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直到他逝世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还来函请求协助,得知已被迫害致死,很为他的过早辞世感到十分惋惜。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立时的校门)
“革大”工作不久,1952年,组织把刘竹贤调到了成都的“西南民族学院”,全家人也搬到了成都。不知是工作忙呢,还是常常到外地开会,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他基本上管不了自己的家庭。一次因工作太累,昏倒在工作岗位上,高血压脑溢血发了,被送往医院抢救,捡回了一条命,康复后又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党的教育事业中。
(刘竹贤先生1952年工作过的西南民族学院)
树榜样从严教子
刘竹贤正直善良、艰苦朴素、光明磊落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子女的人生,当年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还深深地留在子女们的脑海里。
刘竹贤的子女们还很小时,1950年3月调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大学任秘书处处长,全家才随他一起搬到了重庆沙坪坝红岩村的“革大”总部,一家人才住到了一起,子女们得以亲身感受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女的严格要求和爱护。当年大女刘邦晴已读初中,就读重庆巴蜀中学(干部子弟学校)。二女刘邦祥和三女刘邦暄刚读小学,就读于沙坪坝树仁小学、住校。从树仁小学到红岩村是有公路的,可以坐马车,但刘竹贤坚决没有让子女们坐一次马车回家,总是让子女走山路回家,返校时也是原路返回,从不准坐车。他要求幼小的儿女吃苦耐劳,周末“革大”要放露天电影,子女都要同父亲一起去看,但刘竹贤从来不允许他们的工作人员帮自己小孩拿板凳,让孩子们自己搬,从不迁就子女。然而刘竹贤却对他的同事、工作人员关怀备至,爱护有加,宽厚待人。自己的四女因小病到校医务室治疗,护士因用错了针药,出了医疗事故,四女不幸身亡。刘竹贤失去爱女悲痛不已,但当上面要追究责任、处理那个护士时,他却说:“娃儿已经死了,不能复生,追责已无补,不能因此而毁了这个年轻人的一生,就算了吧!”那个护士也没有受到严厉的处分,刘竹贤的宽厚善良可见一斑。
含冤受屈盼春归
1958年7月的一天,三女儿刘邦暄还是初中生,住校,放假回家,其母亲忧心忡忡地对她说:“你爹爹身体不好,我们要回老家去养病。”不久,刘竹贤就带着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儿女回到了老家叙永。子女们只依稀的知道:没有任何结论、没有任何说词、“莫须有"地就让他们的父亲回了老家,由居委会管理。谁都没弄清楚这是为什么?
刘竹贤回到叙永后,周围邻居都不明白:这个长年在外干了一辈子革命的老干部怎么一下子就回到我们中间了?居委会也常常给刘竹贤安排些公差,让他做这做那,义务为乡邻服务。刘竹贤也乐意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惠泽乡邻、认真勤劳的良好品德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居民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刘先生”。街坊邻居家有人有点伤风、头痛、发热的小病小痛都要来问问他吃什么药,或要请他写个信也来找他,过年每家要贴春联也是他全权负责写。还记得1965年9月,刘竹贤按国家政策要求,将1913年祖辈们修建的在叙永城宝珠街(新东门)的剩下祖业数百平方的房屋交给政府管理实行国家经租(注:该房屋现在仍有约200㎡由叙永县国资委出租收房租),表示了当时一位老党员老革命对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坚决拥护的鲜明态度。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刘竹贤先生任教授的相辉学院)
回到叙永后,刘竹贤没有了工资收入,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这是一个什么处理?只是需要自食其力养家糊口。几个年幼的子女要养育,其妻子身患重病又缺医少药、拖着病体艰难度日。在祖传的老屋后面是一块园地,刘竹贤夫妻俩把它整理出来,种上烟苗、老南瓜等蔬菜,然后拿到下桥集市上去卖,引来众人议论纷纷。当年,刘竹贤受的苦是无人能知的、无人能体会的。其妻因思女儿心切,写信让三女刘邦暄暑假第一次到了叙永,母亲告诉她“你回家的车费是我们卖了一车老南瓜才凑齐的”女儿听完,禁不住流下热泪。刘竹贤与女儿唯一的一次在老家交流,他告诉了女儿自己为革命奔波一生、不顾个人安危出生入死的许多经历“武装斗争中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两次陪杀场而没有暴露身份逃脱一死;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为寻找党组织作了不懈努力;联系上党组织后与周立珩同志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秘而不宣地四处战斗在党的隐蔽战线直到解放……”三女儿问他“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结局呢?”他说“我也不明白究竟自己哪里错了。是不该去日本留学吗?是经历太繁杂别人弄不明白吗?是别人不相信我有这样曲折坎坷为革命的一生吗?…… ” 最后他寄希望于女儿说:“三儿,我希望你把父亲的革命经历写下来,告诉后人我的一生是真心革命的。”女儿把父亲的重托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在2022年他父亲诞辰115周年之际、去世56周年之时,刘邦暄终于完成了她父亲深情的嘱托。
刘竹贤妻子李钟瑞于1962年3月4日国家“粮食紧张”的时候,终因贫困病重饥寒交加才44岁就不幸离开丈夫和儿女们,刘竹贤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真是受尽歧视,吃尽苦头,艰难度日。孩子多又实在太穷,把七女儿刘邦旗也流泪送他人家抱养。小的三个子女刘邦慧、刘芳、刘兴也由于他们的父亲被组织上错误处理的原因失去求学的机会,几个子女被视为反革命家属……受到极其不公正的对待,单位、世人另眼相看。两个女儿失去父母教育无人照顾,后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当知青数年,返城遥遥无期,艰辛的岁月里时常想念着爹妈和幼小的弟弟,在广阔天地艰苦劳动,自身也孤苦伶仃……往事并不如烟,令人不堪回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这个“史无前例的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就不再赘述了。即使没有经历过那场“浩劫”的年轻人,也应该知道很多很多。刘竹贤当时也与其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历史反革命”一样,受迫害、被抄家批斗。“十年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刘竹贤带来了灭顶之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面突然来人找他,要他证明xxx是叛徒,并写出旁证材料。善良、正直的刘竹贤据实回答来人“xxx与我一起工作期间,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叛变行为,他是个好同志。”当然也就没有按来人的意图写出所谓的旁证材料,不料由此埋下祸根。随着斗争的不断升级,残酷批判、无情打击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一群受人指使的革命闯将红卫兵踏房瓦、掘地下、翻厢倒柜抄家,不厌其烦的批斗刘竹贤所谓的“里通外国”。最让刘竹贤痛心的是:让他跪在地上,亲眼看着一张张地烧毁他几十年来在各个时期与许多同志、战友的珍贵照片,其中有他亲手安埋的烈士墓地照片和他在墓前的留影,还有一张是他妹妹刘筠如在延安与首长的合影,虽然这张照片被他舍命抢了下来,但已烧去了一半……。大街上,人群的围观中,戴尖尖帽、挂“反革命”牌牌、跪刚从炉中铲出的煤炭渣,手推脚拌强迫要说出巅倒黑白的昧良心话、作口头书面检讨……精神上的刺激、肉体的折磨、难以忍受的屈辱,导致本来就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脑溢血再次突发,还未抢救就很快撒手人寰,自己的革命人生定格在1966年12月7日。刘竹贤死不瞑目,因为中国大革命时期与他并肩作战的许多战友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刑场上高呼出“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而刘竹贤避开了大革命时反动派的残酷屠杀、从陪杀的刑场上被党组织营救出来,现在临死前他一定多么渴望自己是牺牲在杀敌战场上、一定是多么渴望自己是倒在冲锋陷阵中。此时此刻,他一定感慨万分、一定会想到如果当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昂首挺立死在敌人的乱刀下、机枪的扫射中,为国为党的信仰而捐躯,是何等壮烈!是何等死的其所!是何等的人生啊!39年后他却是跪在煤炭渣上在一伙无耻的小人荒唐叫嚣中、一群无知的红卫兵批斗辱骂下含冤死去,一个14岁的八女刘芳和一个10岁的小儿子刘兴就在他身边,眼睁睁的看着父亲悲惨去世,嚎啕大哭,无可奈何。寒风凛冽,天昏地暗,谁人去管一个“历史反革命”的死活!但刘竹贤为正义而死,历史会铭记,人民会铭记!
“文革”后,一位在中央工作的干部来到重庆的学校,找到刘邦暄说:是受父母临终之托,来看望刘竹贤的子女,感谢刘竹贤坚持正义,保护了他的父母在“文革”时没有打成叛徒,逃过了一劫。来人还请刘邦暄到他住的当时重庆最大的宾馆“重庆宾馆”聚餐,表示感谢。事过境迁,刘竹贤子女们也没把这当成什么大事,认为这是父亲本着一个党员本着一个做人的良知和做人应有的道德自己应该做应该坚持的,所以连这位是从北京来的什么“首长”都没详细去问也没去记。
(1921年刘竹贤先生离开叙永到泸州读书前在刘家院子后坝栽下的桂圆树)
叙永城新东门宝珠街202号(老门牌)刘家院子的后院空坝上,刘竹贤10多岁时离开叙永外出读书前栽下的几棵桂圆树,见证了那个时期“极左”路线下导致的历史悲剧。死者长已矣,思念无尽期!当年的桂圆树,今天我们去参观时,已长成百年参天大树,蓬勃向上,郁郁葱葱,像是象征着欣欣向荣的祖国走向成熟和复兴!
峥嵘岁月曾记否,心底无私天地宽!为党工作了45年的老党员刘竹贤,革命时曾把祖父辈辛勤劳动收入的钱购买和自建的10多套街房卖掉作为党的革命活动经费,1966年去世后自己却一贫如洗,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留下。只有一盆他十分喜爱的兰草依然孤独伫立在书桌上,一朵小小的兰花,正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幽香,在寒风中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冬已去,春如潮,强国复兴更美好,不忘初心竹贤梦,赋篇楚词赞《离骚》。今天,如果刘竹贤先生的在天之灵能看到他曾经为之奋斗的中国更加富强、更加繁荣昌盛,他一定会含笑于九泉。一位地方党史研究者曾怀着对革命老前辈的崇敬怀念之情,挥毫写下《赞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刘竹贤先生》,诗曰:
绿满天涯蕴词章,峥嵘岁月付流光。
传奇党建心身累,上海行舟暴雨狂。
高雅风姿含正气,长青蕙叶傲严霜。
一行清泪春潮涌,催发幽兰万古香。
二O二二年清明
(刘竹贤先生生前喜爱的兰花)
注:
①作者(一)刘邦暄,刘竹贤的三女,重庆市南坪中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
②作者(二)钟小平,号四美轩主,籍贯隆昌,叙永县城布店街人,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叙永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地方文史研究者,中共党员。
③交流电话:钟老师13350817848。
④本文参考了《中国共产党叙永县党史(1928-1949)》《中共叙永地方党史(大事年表.组织概况)》《1983-1991叙永党史通讯.叙永县党史资料》《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1921-1949》《古代至民国泸州大事记》《刘邦暄:刘竹贤生前回忆记录资料》《南京党史大事记》《中共南京党史一百年(1919-2021)》《中共南京党史百年回眸》《上海党史大事记》《钟小平:叙永民国老人采访笔记》等书籍、资料。
⑤作者著作权所有,受法律保护。严禁抄袭,未经作者授权许可的单位、个人、媒体、纸刊(书籍)不得转载刊发、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