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八十八
作者:康金印 主播:李鸣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二)颜渊13一17章
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先生说:“审理诉讼案件,我也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屋力使诉讼人没有纷争,从而使诉讼消失。”
点评:本章写孔子对听讼的认识,他认为审一诉讼案件,最好的效果是“必也使无讼”,即审理后不再提起新的诉讼。要实现“无讼”的目标,就要重视“听讼”这个过程。这就要求审理者要分别站在原告、被告的立场上认真“听取”对方的陈述,设身处地思考,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在核实事实、弄清是非曲直之后,进行调解或裁决,使双方口服心服,不再提出新的诉讼要求。重视听讼过程是实现“无讼”的前提。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问执政的事。先生说:“位不厌,于职守之心办事。
点评:本章谈如何执政:即“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这八个字虽然是对政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要做到也并非易事,因为很多案件都有令人生厌的一面,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情绪。“居之无倦”指工作态度,“行之以忠”指职业操守。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古代“无倦”和“以忠”的典范。今之为政者也应以此八字为座右铭。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先生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反着这话去做。”
点评:本章说在“成人之美”“成人之恶”上君子、小人正好相反。“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谷梁传·隐公元年》已出现,是当时成语,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因为美、恶的界定受世界观的影响,所以对同一事务,君子、小人看法往往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态度。比如“见义勇为”,君子愿意干,小人觉得傻子才干。为了社会的美好,要大树君子之风。
1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执政的事。孔子说:“执政就是行得正。你从正道带领大家走,谁敢不走正道。”
点评:本章说执政者,应发挥带头作用,做到先正己。《组织人事报》上《政者,正也》一文指出“正己”包括正心、正眼、正耳、正嘴、正足。正心:指“对下没有偏心,不搞亲亲疏疏;对上不怀二心,忠直不阿,于党于国,一片赤心:对民爱心,对友诚心”。正眼:指“于人于事一视同仁,切勿眼睛长在头顶上,只看上不看下,"上级来了一顿酒,同级来了握握手,下级来了眼不瞅’,对人多看其长,少窥其短”。正耳:指“不偏听偏信,无论刺耳之声,还是逆耳之言,都摆正耳朵听进去,……做到耳不乱于阿谀之辞”。正嘴:指“不口是心非,始终做到'言不欺心’,'语不阴阳’”。正足:指“行正路,走明道,……身正直行,不入邪门。不涉沟壑,大公无私,勤政廉洁,成为一个真正站得直,行得端,受人敬慕的'公仆’”。前文(二)20章及本篇16、1718章都写季康子问政儿子从不同侧面做出回答。本章强调为政者要自身端正。“政者,正也”称为政格言。从现代行政管理学角度说,这就是重“行政示范”。
17,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优患盗贼,问孔子应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如果你没有与贪欲,即使奖赏他们,他们也不盗窃了。"
点评:本章说“不贪”是动蓝自方,此方“耐人子味”,从不食,到有更多财物可偷,是一种解释;从不食,养成自好的道德品理,上行下小偷也不操旧业了,也是一种解释,本章孔子当面香季康子食欢太敢如此对权臣说话。可见其不民权贵的品德、平心静气思考,如实现做到社会公平,确实可能出现“夜不随户”,孔子的团器还是紧相方法的。本章强调“不贪”对纠正不真社会风气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