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八十七
作者:康金印 主播:梦雨
《论语悟道》十二 颜渊各章、译文、点评9-12章
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闹饥荒,吃的不足,怎么办呢?有若答:“何不行十分取一分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取二我还不够呢,怎能行十取一的彻法呢!”有若说:“百姓富足,君哪能不富足?百姓不富足,君哪会富足?
点评:本章有若提出用降低十分之一税率的方法富民,是进而解决国家 “用不足”的方法。有若所说是不切实际的空谈。本章可以让人知什么叫“空谈误国”了!当时的形势是土地公有制正向私有转化,征税的方式也必须跟着变,固守旧法己不适应形势要求,有若的话等于废话。学生对经济的无知与孔子不重视研究社会经济不无关系。

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口,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只)以异。’”
译文:子张问崇尚道德、 辨别疑惑的方法。先生说:“坚持由衷的诚信,再使诚信向‘义’靠拢,这就提高了道德修养。爱他就愿他生,厌恶他就愿他死。既愿他生,又愿他死,这就是迷惑了!‘确实不因我的贫富,仅仅因他己有二心。‘”
点评:本章回答什么叫崇德、辦惑。崇德,即积德:崇德,要在道义指导下做诚信的事。辦惑,要找出主客观惑因,但主观的是最根本的,因此辦惑先 “正心”,“偷斧子的故事”说的就是先正心的道理。

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治国之道。先生说:“为君的要像君的样子,为臣的要像臣的样子,为父的要像父的样子,为子的要像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到它吗?”
点评:本章孔子认为执政必须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关系去做。齐景公认为孔子认识非常正确。孔子的主张强调的是君、臣、父、子要各司其职。从社会管理说,这是各定其位,是社会分工。孔子所处时代,社会等级主要是君、臣、父、子,他的主张是适应时代的。有人曾以孔子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为由,否定孔子的主张。他们把现代提倡的人格、人权上的平等、自由与社会管理上的等级分工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从管理上说,任何社会都需要等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孔子的“标志性理论”,这个理论的本质就是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一是社会地位的不同,二是社会作用的不同。不同怎么办呢?孔子开出的方子就是:各在其位,各尽其责。这是孔子从伦理角度开出社会管理的良方。在《国语•晋语四》也有同样说法,等级管理是当时社会共识。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先生说:“一面之词就可断一个案子,大概只有仲由这单纯急躁的小子可以做得出来啊!”子路没有隔夜不兑现的承诺。
点评:本章说子路凭“片言”就可以了结一个案子,是说他办事效率高,还是说他鲁莽、草率呢?从办案的常规说,“片言”结案是不可能的:从孔子当过司寇办案有经验方面说,他也不会赞成“片言”的做法。孔子说“片言可以折狱,其由与”,是对子路的善意嘲讽和批评。当然这不是全面否定他,《论语》编者所加的下一句“子路无宿诺”,就是对子路优点的肯定。另说:片言指一面之词,子路是人们信任之人,无人对他说假话,所以“片言”中可断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