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十七)
毛泽东同志当年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张口就能背诵。
黄洋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海拔1343米,险峻陡峭,许多蜿蜒的小道仅容一人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毛泽东后来重上井冈山的时候也说过“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因此,后来凡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瞻仰的人一定会去黄洋界。
1928年朱毛会师,南昌起义的部队和秋收起义的部队合并为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重组后的红四军其实就28、29、30.31四个团。战斗力最强的就是前面两个团。而且,在当时湖南省委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指挥下,导致“8月失败”,已经进入湘南的29团全军覆没。
毛泽东亲率28团、30团前往接应残余的29团。造成整个井冈山防务的空虚。
国民党军趁机调动湘赣的四个团进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势万分危急。
当31团副团长兼一营营长的陈毅安率编制不足,装备简陋的二个连驰援回防的时候,袁文才担心地对他说,白军有四五千正规军,你才不到二百人,顶得住吗?
陈毅安说,守黄洋界有我们,还有你们这么多老表,不用太担心。

当时袁文才负责的农民自卫军虽然武器简陋,但他们保卫家乡的决心很大。还动员了一些老百姓来参战。
除了朱云卿为团长、何挺颍为政委的红31团保卫井冈山,还有32团。但32团是一支组建不久装备极差、每个战士平均不足五发子弹的部队要负责保卫红军总部和其他四个哨口,很难再抽出兵力来支援黄洋界。
根据黄洋界的地形,陈毅安梯次构筑防御工事。设置了多处以削尖的竹子为武器的“竹桩阵”,在险峻的地段构建机枪阵地,并准备了许多粗大的原木和巨大的石块作为武器。
他将多根原木用粗麻绳系好,上面堆放一旦滚动杀伤力不容小觑的大石头,届时只要将麻绳砍断,滚木礌石便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汹涌滚下,杀伤力绝不输大炮重机枪等重武器。
除此之外,他还带领战士安置了一些捕兽夹,挖了一些陷阱并埋设了一些土地雷,在道路上横七竖八地树木竹枝,并将这些迟滞敌人进攻的设施都用树枝荒草巧妙地伪装起来。
一切安排停当,红军战士严阵以待,只等白军前来进攻。
黄洋界作为防御阵地有一点好,就是整个黄洋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树木,这给防守带来极大的好处,反之使得进攻更加困难。因为这里视线好,射界宽,下面的敌军但有风吹草动,红军就看得清清楚楚。
究其原因,这黄洋界原来叫黄杨界,是黄姓和杨姓两家都宣称拥有山林主权的山界。官司打了几十年,械斗也打了几十次,最后也没有个结果。只能两家抢伐林木,一来二去,这黄洋界就被砍成了一个光秃秃的山界。
歪打正着,这恰好给黄洋界保卫战带来了好处。
但是两家分界的小路中间有一棵巨大的槲树,它既不属黄家,也不属杨家,一直张开它巨大的树冠给过路的行人遮阳避雨。

望着那棵高大的槲树,陈毅安想起他和红军将士们与朱德一起挑粮食的往事。
作为军长的朱德,经常与普通战士们一起步行四五十公里去山下挑粮食。战士们心疼他年纪大怕他累着了,就经常悄悄地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可是没有过多久,朱德就又自己重新削一根扁担,并且上书:朱德的扁担。
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红军官兵一致的好传统。
朱德他们挑着沉重的大米,行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走累了,就经常在这棵大槲树下歇肩休息。
就是靠着肩挑背扛,红军官兵将30万斤粮食挑上了物质特别匮乏的井冈山根据地。
毛泽东也经常与红军战士们下山挑粮,也是经常坐在这棵大槲树下休息。
有一次他问红军战士,你们说站在这里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说说,能看到那里?
有的红军战士说,我能看到江西省。也有红军战士说,我能看到湖南省。
毛泽东说,对,这里既能看见江西,也能看见湖南。而且我们还要看到全中国,今后还要看到全世界。
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还是在那么艰难困苦的岁月,他已经具备了伟大政治家高瞻远瞩的远大目光,已经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了。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