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八十六
作者:康金印 主播:书东
论语各篇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二)颜渊5—8章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着说:“别人都有兄弟,我单独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老天的安排。君子办事敬业不犯错误,对人恭敬有礼貌。这样四海之内的人都会成为他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点评:本章指出君子敬业不犯错误,对人恭敬有礼貌,就会有很多 异姓朋友如兄弟,不必为没有同姓兄弟而忧。这也就是说,要有异姓兄 7 弟,先要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对事“敬而不失”,二是与人相处“恭而有礼”。司马牛的亲哥哥做不到这些,他才不认他。找朋友和找兄弟是一理,不想付出的人永远找不到。《论语品绎》上“萤火虫找朋友”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理。萤火虫的小灯笼不给蚂蚱、蚂蚁、蟋蟀照亮,帮他们找弟弟、送粮、看乐谱,谁都不和他做朋友。本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曾被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时引用,说明“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

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明智。先生说:“像水浸润东西那样,渐渐地一点一点地诬陷中伤人,像切肤之痛那样诉说冤情骗人,都不能达到行骗他的目的,他可称为'明智’。用水浸润似的方法诬陷人,用亲身感受过那样诉说来骗人,都不能达到欺骗他的目的,他可称'有远见’了。”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用“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两种方法都骗不了的人,就是达到了“明智”了。由于这两种方法都具有“阴险”的特点,很难被发现,所以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屡屡得逞。第一种方法的骗人,就是利用人的粗心。你善于发现细微处的可疑点,就可破解。比如,取纯、假蜂蜜各一滴,分别滴在餐巾纸上,在事先保密不告诉哪个纯、哪个假的情况下,凭蜜滴浸润到纸上的细节就可分出真假。人事与蜜事一理,细心找细节,都可区分真假。用第二种方法骗人,就是利用人动感情,他一煽情你就受不了,你就受骗了。“冷”处理,是对付第二种骗术的方法,遇事要冷静,不感情用事。本章用“浸润”、“肤受”两个比喻说明事理,形象、生动、透彻,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做不到的。毛泽东字“润之”,大约源于本章,取其积极意义“润物细无声”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治理国家的事。先生说:“国家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还要有百姓的信任。”子贡说:“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先去哪项呢?”先生说:“先去掉军备。”“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去哪项呢?”先生说:“去掉粮食。人生自古谁无死,失信于民国必亡。”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足食、足兵、民信”是执好政的最基本条件,其中的“民信”是最重要的,理由是“民无信不立”,即没有百姓信任。国家就站不住。历史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周幽王的爱妻褒姒喜欢看烽火,周幽王就让人把烽火台上的柴全点燃。各路诸侯一见烽火报警,以为有战争爆发,赶紧发兵要助幽王。到后得知被戏弄。下次,真有战争爆发了,幽王又点烽火,诸侯不信真有战争,以为又是相戏,没有发兵来救,结果幽王战败被杀。

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保住本质也就罢了,为什么要华丽的文采呢?”子贡说:“可惜啊,您所说的'只尚质、不要文’的君子啊(知识太贫乏了),您的话已出口,驷马难追上您的舌头了(您的错话,收不回去了)。文采的重要如同本质的重要,本质如同除掉毛的虎皮豹皮,去了毛的虎豹皮又如同去了毛的犬羊皮。从外表看不出去了毛的虎豹皮珍贵。”
点评:本章子贡形象指出,“本质”、“文采”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周朝末期,形式主义文风盛行,所以棘子成提出“质而已矣,何以文为”的话,反对形式主义。他的话中不要形式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子贡指出:你说了驷马难追的错话。接着子贡提出“文优质也质犹文也”强调文质不能偏废。子贡“驷马难追”幽默地指出棘子成的错误,又以兽皮设喻说明文、质关系。文章虽短,却趣味盎然,说理形象透彻,可称语录体中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