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 头 菜
胥全迎
现在超市里出售的腌制的酱菜很多,那榨菜、开胃菜,乳黄瓜、宝塔菜、什锦菜、萝卜干、大蒜头、洋姜等,散装的、瓶装的琳琅满目。如何挑选还真得要费一翻脑筋:吃什么好呢?每每看到这些包装精致、五颜六色的酱菜,我不由地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得最多也感觉最可口的酱菜:大头菜。
这大头菜,是长在地里的,形如苤蓝或圆西瓜萝卜。有的地方叫疙瘩头、疙瘩菜、芥菜、蔓菁等,反正我们两淮地区的人,都称之为大头菜。

那时候在各个酱园店里,大头菜都是销路最多的腌制品,一般放在坛子里或缸子里,搁在醒目的位置上。也有用自行车、平板车、手推车或者挑两个筐子走街串巷的小贩子,叫卖这大头菜。他们在大头菜的上部戳一个眼子,用两根稻草或麦杆穿过去,滴溜拉挂地串起来,放在挑的筐子里或车子上,十分惹人注目。
大头菜外面的皮被刀削去后,外观有切削后的菱形状。经过腌制后呈褐黄色或金黄色,或深或浅。味咸微甘、脆爽适口、香气扑鼻,且十分耐储存,能保持一年以上不氧化、不变质。
为何老百姓称其为“大头菜”呢?我想:一是它的外型圆不溜几,圆头圆脑的。二是对其的呢称,透出老百姓对其的喜爱。我们两淮地区的民间,谁家要是生了男孩,别人都会说:“生了个大头儿子”,表现了赞许的意思。那个年代,这种价格最便宜的下饭菜,城市与乡村家家离不开,一直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大头菜有多种吃法,各家不同,因人而宜。如果是没有腌制的新鲜的菜头,可以切成丝凉拌或炒个肉丝什么的。但总是有点涩,这样吃得人少。最常见的就是经盐和老卤腌制出来的大头菜。有的人家讲究点的,会放上红椒炒一下,喷上点酒和洒上些糖,俨然一盘标准的家常烹饪菜。只是这样炒费工,最主要的是费油。那个年代,食用油是计划供应的。同时,油也比较费钱。因此,这样的炒,毕竟是少量的。更多的是将大头菜切成丝或小块,直接生吃。这种腌制过的大头菜,有的咸一些,有的淡一些。若嫌其太咸的话,放入清水中拔些时辰,可去些咸味。大头菜,咸中有甜,清脆爽口。如果再滴上几滴小磨麻油,那味道真的好极了。
我从小就爱吃这一口。最难以忘怀的是:放学后,肚子早早就饿了。回家后,迫不及待地从锅里挖出一大块已经凉了的米饭,冲上开水一泡,直接吃上泡饭。那米饭,都是杂交米煮的,一粒一粒“柴”得很,没有现在的大米煮出来的饭软糯可口。为什么不吃大米而吃杂交米?还不是因为价格便宜又“出饭”呗。
刨上几口这水泡饭,就上那两口大头菜,唉哟,那个香啊,怎么形容呢?咬一口大头菜,咯吱咯吱地能发出脆崩声,独特的米饭香与奇异的大头菜香,产生了美妙的组合,原汁原味,真是个鲜!肚里装上这一碗泡饭,劲头又有了,再去“疯”吧。
现在不是流行“快餐”吗?我这儿时的“快餐”,可比任何“快餐”都要快!而且,我这个“快餐”绝对没有油,不致人肥胖,不致人“三高”,多健康的“快餐”啊!哈哈,当然,常吃那种泡饭,对胃子肯定不好。
要说大头菜,两淮地区要首推老淮安河下的最著名。那时候,现在闻思寺的身下,就是一大型的腌制作坊,主打产品就是腌制的大头菜。一口口大缸,一顶顶盖缸的斗笠,连成一片,蔚为壮观。老淮阴的市民如果下淮,一般都会从河下拎几头大头菜带回,因为味道真的很纯正。
如今,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特别注重健康饮食。佐餐的小菜品种丰富,味道也是多种多样。同时,现代科学掲示,腌制品少吃为好。所以,这种最原始最简朴的大头菜,就逐步退出了餐桌,基本上不见其踪影了。
2020.6.19首发《中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