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物极必反》(二)
文/路路通
那么,物极必反的道理对为人处世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我们已经知道,一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肯定不能再往里加水了,因为再加水就会溢出来。一根完全拉伸的皮筋,绝对不可以再继续拉了,再拉就会崩断。这种满盈紧绷的道理其实所有的人都明白。但是我们一旦将这种现象与克制我们的欲望联系起来,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做得到的了。
俗话说,欲壑难填。为什么呢?因为人心贪得无厌。
我们都见到过赌徒在赌场中的情景,赢的人固然开怀大笑。输的人亦是顿足捶胸,总之是没有谁愿意轻易地离开。赢的人想赢得更多,输的人想翻回本钱。最后赢的人仍会输光,输的人只会输得更惨。

从古至今,没有谁不爱财慕富、贪爱荣华,可是有谁能够把金银珠宝永久地保存在自己手中呢?无论是权倾天下的王公贵族,抑或是君临天下的帝王,都没有能够做到。他们把自己与珠宝埋葬在一起,并设计了各种机关,以为可以永久享受。结果却是珍宝被盗墓一空,甚至尸骨也被弃之荒野。钱财权势永远是流转的,它不会是某个人的私属品,没有谁能够长久独占。如果我们的品行道德能够与财富权势相得益彰的话,才算是拥有天大的财富。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该不该得到的全都想要,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众叛亲离、身败名裂。因此,平常人要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才能不被私欲蒙蔽了双眼,因失去辨别能力而被贪欲伤害。
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过于追逐不应该要的东西,势必为自己招来灾祸和不幸。贪婪是一种顽疾,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欲望的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最高的荣誉,然而过度追逐利益和名利,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
唐朝有个诗人叫宋之问,他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个年轻有为的诗人。
有一天,刘希夷做了一首诗,取名为《代白头吟》,他拿到宋之问家中想请舅舅指点一下。

当刘希夷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地连声称妙,连忙问刘希夷这首诗有没有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自己刚刚做完,还没来得及拿给别人看。于是宋之问就对他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话,着实是太妙了,如果别人还没有看过,就让给我吧。”
刘希夷对舅舅说道:“这两句话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如果把它删掉,整首诗都没有味道了,这是万万不行的。”宋之问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非常不高兴。

等到了晚上的时候,宋之问睡不着觉,他翻来覆去只是念那两句诗。他在心里暗自琢磨,此诗一出世,就是千古绝唱,一定要想办法据为己有,于是便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害死。
过了不久,宋之问因此事而获罪,他先是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这件事公布了以后,天下文人听了,没有不说痛快的。刘禹锡曾这样评价他的死:“宋之问实在该死,这是上天给他的报应。”

可见,在金钱、名誉和利益面前,可以尽显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很多人无法在欲望面前保持理智,忍住金钱的诱惑,只有不为不正当的欲望所动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我们一旦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自由,沦为欲望的奴隶,这时非分的欲望便成了祸根,贪得无厌的人终会被所要的东西压垮。

所以说,凡事要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适当的时候,抛开自己的利益之心,用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一些事情,该进则进,该退则退,那么这一切都会更好。
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只是跟随自己的欲望一味地前进,一定会有物极必反的那一天。到时候,因为自己的不知足,而陷入被动的局面,就会无法自拔。懂得适可而止,自然能走得更稳更长远。

《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进入洞穴中,有不请自到的三位客人来,尊敬他们,最后会得到吉祥。
虽然说中途并不理想,但是终究不会有太大的损失。这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处于逆境的时候,选择以退为进,不要逞一时之勇,退下来我们就会获得良好的结果。

故此,老子劝导我们说:刚的反面是柔,唯有柔能够克刚;强的反面是弱,唯有弱能够胜强。太满就要溢,太尖就会断。将满的容器,就不要再添,已经很锋利的锐器,就不要再打磨。功遂身退,这是最好的保存自己的办法。
当然,老子不是让我们遁世深山,而是让我们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恃名。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我们的人性,也就是大道的自然之性!
写于杭州/2022年5月1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