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物极必反》(一)
文/路路通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持有的东西达到了满盈的状态时,不如就此罢手。锤炼得很尖锐,是不能够长久保持的。金玉堆满家中,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加上骄傲,就会自招祸患。
在这里,老子其实是给我们集中阐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对于物极必反,在易经乾卦中有一个重点,论述的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在《易经》中,乾卦讲述的是客观真理,这一卦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祖先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理解。

在传统文化里,我们的祖先通常把乾卦,称之为“天”,意思就是说,这是上天规定的道理。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自然界的客观真理。
古人们通常认为,如果从太阳的角度来看乾卦,这一卦讲述的就是太阳的运行轨迹,螺旋式上升,下降,从清晨的日出开始,每天的太阳到中午时刻到达最高的顶点,然后下降,直到黄昏日暮。
从天人合一的理论来看,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发生发展,都符合这样的一个规律。无论是我们的生长、壮老,到最后走向死亡,人生的起伏,事业的发展,都是生长、壮大、萎缩、最终灭亡的过程。
这个过程所反映的就是:事物从出生到壮大,然后在从壮大到最大,都会出现向下走的预兆,没有例外。

除了乾卦之外,在《易经》中,对物极必反还有多处论述,这些论述都反映了同一个哲理,那就是系统表达了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通俗的表述就是:事物的发展,时间长了就会发展到尽头;而事物不可以长时间处在尽头,到了尽头就会产生变化。
假如一个人处于困顿之中,应想到“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只要不断努力奋进,到一定程度,所有问题都会解决的。不要灰心,不要失望。

假如一个人事业发展到了顶点,应想到“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发展到顶点就会遇到困难,但是这个困难也是暂时的。
假如一个人的思绪混乱,应该想到“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思想涣散,心思不专的时候,我们就该加以节制。
假如两个人的感情不断加深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决》。”一直加深的最后结果有可能是决裂。所以应该警惕。凡事皆有度。
假如事物到了辉煌的顶点,我们应该想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这正是《丰》卦对我们的启示。

尽管《易经》对物极必反作了不同角度的论述,但缺陷是:《易经》没有具体地提出“物极必反”这个成语。
既然《易经》没有提出“物极必反”这个成语,那“物极必反”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答案是:物极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其原文是:“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意思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关于这一道理,在先秦时期的许多古籍中都有所表述,例如,《吕氏春秋·博志》篇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鹖祐冠子·环流》篇说:“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为什么说物极必反呢?难道就没有例外吗?答案是干脆的,物极,则必然会反,不会有任何例外。

如果说某种事物已经相当好了,而还再继续变得更好,那只能说明它还没有达到“极”的状态,一旦达到了“极”的状态,一定是会走下坡路的。
为何会给出如此的答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事物存在的有限性。
老子说过,不论是抽象的道理,还是具体的事物,只要它们能够被指认出来,也就不会是永恒的存在。
在现实世界中,凡是为我们的观感可知的事物,也就都是有限的存在。它们都有出生的那一天,而同样也会有死亡的那一天,不会一直没有终点地存在下去。

故此,老子才在《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事物到达强壮的时候,必然会走向衰老,所以适可而止,就是最好的状态。
既然如此,我们再来谈论物极必反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所有的事物都会有一个发展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会有巅峰,会有低谷。走过了巅峰,必然就是低谷。
那么,物极必反的道理对为人处世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