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本来是大学教授、教育科学研究院(所)专家的“秘密武器”,现在却即将成为人民大众的“家常便饭”,实在是令人感到欢喜!
《大众教育学——孟国泰教育诗歌集》是一本凝聚着孟国泰先生37年教育激情与 智慧的作品。据我所知,这本既充满着欢乐音符,又婉如闲庭信步,专门为大众所著的“通俗教育学”,在教育界还是第一本!这本书不仅是孟国泰思考教育、收获教育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忠诚教育、奉献教育 的“告白书”,更是他把教育作为“人生的第一生命”的“宣言书”!在出版之际,我特别想一吐为快,讲三个方面的话题:
一、写老百姓看得懂的教育作品
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老百姓看得懂,且行之有效的教育作品呢?答案是,只有那些既亲身经历过教育,又能深入浅出表达的人。毫无疑问,孟国泰先生当属其中之一。孟先生出生在云南昭通的大山深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本来是放牛娃的命,只 有住土房、走土路、吃土豆、穿土布的份,但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奋斗,走出了大山,走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了“著名教育家”、中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的创始人、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他用自己创立的“从 个体出发新教育”,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所以,写一本通 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大众教育学》,他是最有发言权的!而且,让“从个体出发新教 育”走进千家万户、农家庭院,造福更多的人,一直就是他最大的教育使命和人生追求。
自1983年成为教师后的37年来,他一直在用这样的语言,讲老百姓听得懂的教育,写老百姓看得懂的教育,让无数老百姓获益,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在谈到高深的“教育学”“教学”“学生”“学问”时,他是这样写的:
人人都是教育学,
看你愿不愿意学;
抓住亮点随时学,
何必到处去求学。
教学教学,教会自学;
学生会学,才算教学。
学生学生,学会生长;
不会生长,白来世上。
学生学生,学会生存;
不会生存,枉为学生。
学生学生,学会生活;
不会生活,人生白活。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
只学不问,必然变笨。
再如在谈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快乐,为了国家的发展与未来”时,他饱含深情地写道:我爱我的国家,
从个体出发;
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早生华发。
我爱我的国家,
从个体出发;
快乐每一个孩子,
我怒放心花。
我爱我的国家,
从个体出发;
成就每一个孩子,
我一生荣华。
在许多人眼里,“差生”(潜能生)都是爹不疼、妈不爱的人,但在孟先生眼里,“差生”(潜能生)变成了民族的宝贝、国家的财富、人类的希望。他认为这些孩子对 教育发展、国家兴旺、人类和平的贡献有着重大的意义:
城乡学生都是宝,
优生差生皆天使;
人人都是小老师,
个个都是好老师。
谁说差生差,他比差生差。
差生并不差,潜能待开发。
差生像花蕾,绽放花自大。
差生像金矿,开采富万家。
潜能生,潜能生,身藏潜能有人疼;
潜能生,潜能生,人见人爱好学生;
潜能生,潜能生,振兴中华互支撑;
潜能生,潜能生,人类和平有保证。
二、好看好吃有营养
大众教育学,是大众也能学会的教育。为让人们好懂、好学、好运用,孟先生提出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九大核心理念”之“课堂理念”,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三标课堂”的特点:好看好吃有营养(学生成为主角,学习成为快乐,高分成为结果;高分是高快做人副产品)。他主张把“三标课堂”作为“高快人生的催化剂;未来社会的孵化 器”,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三标课堂”与高快备考、高快人生、未来社会的“鱼水关系”。 透过“三标课堂”上的笑声、掌声、欢呼声 , 让师生体悟到“生命大灵动,智慧大碰撞, 人生大幸福”的至高境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大爱、规则、竞争、文明。
所谓“好看”:一是指本书好看;二是指课堂好看;三是指学生好看。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本书采用图文并茂、诗情画意、喜闻乐见、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加以讲述。从3岁的孩子到 80 多岁的老人,都有涉及,每个人读后都能有所收获。为了实现“让学生成为主角”的目标,孟先生把传统教室的“排排坐”变成了“动车组”(六人一组) 由传统型教师的一对 50 个学生变成了“一对一”,他们相互督促,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共创辉煌。这样的课堂清新鲜活、灵动快乐,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精气神,学习成绩更 是一天比一天好。因此,在 2017 年,“三标课堂”被国家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教师报》 评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一。
所谓“好吃”:一是指思想理念好吃;二是指方法技巧好吃;三是指知识技能好吃。 如,他写的表现自主做人思想理念的《自主歌》,高效率做事、做学问思想理念的《真学歌》;高快学习方法《十二字真言》、高快思维方法《想一想歌》;高快记住英语中要用倒装的 12 种场合《倒装句三字经》等,就是“好吃”的代表:
父母不要靠,老师不要依,
自己命运自安排,自己快乐做自己。
志要自己立,书要自己习,
自己学习自己抓,自己就是好老师。
路要自己走,饭要自己吃,
自己事情自己做,自己开辟新天地。
看过听过,不算学过,
思过讲过,才算学过,
做过用过,才算真学过。
抓特征,循规律;
想法子,找路子。
跳出框框想一想,由此及彼想一想,
颠来倒去想一想,虚实结合想一想,
设身处地想一想,加加减减想一想,
扩扩缩缩想一想,分分移移想一想,
四面八方想一想,异想天开想一想,
想出一片新天地,想出人生新辉煌。
所谓“有营养”:一是指人生习惯有营养;二是指人生态度有营养;三是指终身 做人有营养。如,《坚持歌》《正能量歌》:
坚持,坚持,再坚持,
弱国也能克强敌;
坚持,坚持,再坚持,
老者也能行千里;
坚持,坚持,再坚持,
盲人也能把字识;
坚持,坚持,再坚持,
人人都能创奇迹。
积极心态正能量,
黑暗深处放光芒;
消极心态负能量,
阳光灿烂也凄凉。
三、我眼中的“孟国泰第一代”
孟国泰姓孟,让人自然想到“孟国泰是中国亚圣孟子的后裔”,但孟国泰却不想攀龙附凤往自己脸上贴金,他极少说自己是孟子的后裔,他经常称自己是“孟国泰第一代”。他这样说是有他的道理的:一、他想做自己,不步别人的后尘;二、他确实拥有一整套独一无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体系。孟国泰先生与我同龄,都属虎。我们初次见面是在河南省一所他做总校长的学校, 我对他的印象很“含蓄”。为什么呢?因为他太能“吹牛”啦!尽管我也一直主张,当 老师的如果需要核心素养的话,“会吹牛”是其中之一,我甚至给一所学校写过一句话:“教育无非两个字,一靠等,二靠吹”。孟国泰“吹牛”说,凡是中小学开设的课程,他都 可以上(其实,只要按孟国泰“三标课堂”的理念和操作流程走,任何老师都可以上任何学科的课,甚至连学生也能上,这才是《大众教育学》的真谛。编者注)。我瞪大眼看他时,他竟然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依然自信满满。但是,当我好奇地坐在他执掌的“三标课堂”上,听他几乎没有说话的“上课”时,当我好奇地坐在他所指导的学校的会场里, 听他如滔滔江水充满激情的演讲时,特别是听他不停地朗诵着一首又一首的教育诗歌时, 我猛然发现,他真是“牛”,真是有“牛”可吹呀!我也发现,我是不应该对他“含蓄”的。 听着孟国泰如数家珍地讲着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创作的清新明快的教育诗歌,看着他戴副眼镜、理个平头、激情四射,时刻关注着、激励着每一个学生的样子,我突然 想到这个孟国泰真是有“两把刷子”,真不愧是“孟国泰第一代”!
后来,我多次听孟国泰先生“吹牛”,每次都听得十分愉快,结果是,我也有了“吹牛”的冲动,我甚至成为了“孟国泰第一代”的“铁杆粉丝”,到处在宣讲他的“三标课堂”,到处在讲解“三标课堂”的理念和操作流程。再后来,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孟国泰,学习孟国泰,实践他提出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的成果呢?
于是,有了 2018年5月21日《德育报》第一次整整用了两个版面刊登的《中国教学改革需要从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开始——解读孟国泰“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我在“编者按”里写道:“孟国泰不仅是教育思想家,还是教育实践家,尤其是他的教育诗歌写得很有陶行知先 生的味道,从这一点看,堪称‘第二个陶行知’。”这篇文章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单位和学校纷纷邀请他去传经送宝。这正是我想看到的!
说“孟国泰不仅是教育思想家,还是教育实践家”,是因为他建构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 936 核心竞争力体系”和他写的教育诗,已经在全国 不同地区(如东部发达省份的山东、江苏、浙江,中部欠发达省份的河南,西部不发达省份的云南)的 30 所学校不挑条件、不挑师资、不挑生源,创造出了绝无仅有的教育天空,这是了不起的教育传奇!因此,我曾建议孟先生把自己37年来写的教育诗歌整理出来,公开出版,让更多师生、家长、各界人士受益。孟国泰欣然同意,而且一一兑现,将很快出版发行,我十分高兴!
几十年来,孟先生拥有宽广的家国情怀:他将自身宏大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作为一 种标杆,让后来者追赶和超越;他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作为一种精神财富,无私地传授给他人,让更多人受益;他将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的教 育精神作为一种号角,召唤着平民大众奋发图强、力争上游、振兴中华;尤其是他一直 用诗歌表达着教育思想和实践、歌颂着老师学生、民族国家,我备受鼓舞!今天我也斗胆地用他的“体、情、智、创、和”(“新五育”)来表达一下我眼中的“孟国泰”吧:
其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其情,胸怀大梦,爱满天下;
其智,洞察万象,博采众长;
其创,独辟蹊径,绝处逢生;
其和,收放自如,融入万物。
能够为同龄人的著作写点体会,用家乡话说是“讨便宜了”,用东北话说是“偏得了”,我深感荣幸!感谢孟国泰先生的抬爱!文章有点长,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能更深入地了解孟国泰这个人,更深刻地理解孟先生的教育诗歌!重中之重的是,希望读者尽快地在自己的家庭、单位、课堂、学校、生活中实践起来,在实践中完善这些教育诗歌,在完善中丰富我们国家的教育内涵,扩大中国教育在世界教育舞台上的话语权,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我想,这才是出版此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是为序。
张国宏: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教育专家 指导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德育第一报《德育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著名 教育专家。2012 年荣获中国家庭教育百佳公益人物提名奖。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