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回咸宁老家。有一天的下午,天气晴朗,惠风和畅。我打算去咸高对面的“桂花广场”逛一逛,碰碰熟人聊聊天。不料四周用隔版围合遮挡起来了,往缝隙一瞧,里面正在施工改造。
近几年,特别是退休来海南旅居之后,每次回家,总要去桂花广场遛达逗留几回。如果没有去,心里似乎亏歉着什么事情。这次情况有些特殊,没有遂愿逛成,心里不免有些遗憾失落。只好自我安慰,期待下一次吧。
我为何喜欢桂花广场,为何涉足此地感到亲切?这就不能不说到我与桂花广场二十年时间结下的不解之缘了。
我于1988年底搬到南山原组织部宿舍楼居住(区妇幼保健院后面),2008年底离开,迁居到区政府冠苑小区,在南山区域整整居住生活了二十年。二十年里,晚上只要居家休息,只要不是刮大风下大雨,我几乎都要步行去桂花广场逛逛走走,遛达遛达。既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又借机碰碰熟人聊天叙旧。可谓一举两得。故二十年间乐而不废,乐此不疲,乐而趋之,两点一线,周而复始,成了我那段岁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刚开始搬到南山小区居住时,桂花广场还没有修建。只有一个土建的运动场,供咸高学生上体育课及开运动会使用。我晚上去那里,就是绕着运动场的跑道散步转圈。跑道大约200米左右,一般转10圈。无人做伴,一个人行走,感觉单调乏味,只能在心里默默记数。如果碰到了熟人一起走,兴致就不一样了。一边走一边天南地北地神聊,10个圈转完了还不知不觉。有时余兴未尽,聊得投机,就多走几圈,才恋恋不舍地道别离开。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功能的健全,城区当中迫切需要一个地理位置适中的场所,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大约在2000年稍后不久,当时的区委区政府经过考察论证,决定在咸高马路对面修建一个广场。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是区政府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区长王槐生同志。广场修得很快,从破土动工到竣工开放,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广场建好以后,正式命名为“桂花广场”。为何命名“桂花广场”?应该是考虑咸安区是全国有名的桂花之乡。以此名之,可以提升桂花之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并让市民产生一种荣誉感自豪感。
广场呈标准的长方形。东西向距离略长,南北向距离略短。布局优化合理,功能设计齐全。当时的咸高没有大型的活动场地,座落在东面的运动场完整保留下来了,并进行了修整改造。为了不过多占用广场空间,建筑屋做得很少,只有两处:一处是东面运动场入口旁修建了一间面积不大的广场物业管理处;另一处是运动场北面顶端修建了一个厕所,方便人们如厕,并安排了专人管理打扫,保持厕所的清洁卫生。
广场整个南面毗邻公路,全面开放,游人从任何地方均可以进入。东面、西面砌筑了高低不一的石墙。为了方便游人进入,在石墙当中各自开了一个口子,并砌了上下台阶,供游人出入。西面石墙落差较大,坡度较陡,台阶旁边安装了安全护栏。正北面靠近铁路,出入危险,没有留口子通行,实行封闭管理。
广场除运动场外,全部设计栽种了有咸安特色的桂花树种。纵横交错栽植,参差错落有致。没有栽种桂花树的地方,全部硬化到位,用磁砖和大理石铺设,平整如镜,清爽洁净。
广场与运动场的接壤处,安置了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械。每到傍晚,人们争先恐后来到这里选择适宜自己的器械健身运动。锻炼的人群当中,以中老年人居多。有的锻炼手足,有的锻炼腰肩,有的锻炼脊背,有的锻炼胸腹,有的锻炼五官头颅。锻炼的姿势多种多样,或跳跃,或蹲卧,或腾挪,或摇摆,或振荡,或拉伸,或旋转,各思其欲,各尽其妙,各驱其疾,各获其乐。人们一般锻炼半小时左右,然后做几个深呼吸,踢踢脚,伸伸腰,欣欣然离开。
富有特色的是,广场北面左角处打造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微型小园林。竹影幢幢,嘉木林立,灌木环绕,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慢步穿行其间,恰似置身在大自然的幽林深谷之间,神清气爽,悦目赏心。
广场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应是中央的那只造型高雅俊秀飘逸的仙鹤了。它屹立在距离地面约两米的台子上。头颅面向西方,高高昂起,似乎要引吭高歌,发出激越嘹亮的鸣唱;它的双翅刚劲有力,似乎要振翅欲飞,冲向云霄。看着它英姿勃发的雄姿,我经常想起刘禹锡的两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直引诗情到碧宵”。屹立的仙鹤造型,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遐想,还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激情和拼搏进取的信心和力量。
自广场建成后,我来到这里,也增加了一些新的锻炼项目和活动内容。有时散步之后,也抽出时间去放置健身器械的地方,活动活动筋骨;有时去幽篁掩映的曲径小道徐徐慢步,寻一刻心境的宁静;有时也经不住诱惑,挤入人群围观看热闹,欣赏业余爱好者自编自演的吹拉弹唱。每每看到那些神情专注如痴如醉的表演,自己有时也心有所动,想融入其中。只是出于羞涩,始终迈不出第一步。故一直只作为一个旁观者,但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声时常在心田荡漾,让人陶醉于其中。
晚上锻炼后,大多数日子,身体发热,后背冒汗,内衣沾湿。归家之后立马冲个热水澡,顿觉舒心惬意。身躯的疲惫脑海的烦念,随着哗啦啦的流水一起冲走。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渐渐长大。家族后辈开始进入咸高就读。自2001年开始,我女儿首先进入咸高。嗣后的四五年间,每学年都有一个或两个家族晚辈进入咸高上学。为此,去桂花广场锻炼,就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顺便去咸高了解咨询后辈们学习生活的情况。有时是锻炼之前,有时是锻炼之后。一般情况是直接去老师办公室,拜访班主任或有关科任老师,当面咨询。
最牵动我心弦的,是每次大中小考试之后,晚辈们的考试成绩,以及在班级、年级的排名情况。改卷排名工作刚一结束,我总是第一时间来到他们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办公室,打听了解。有时考试失利了,名次倒退下降了。我就与班主任或科任老师一起分析探讨退步下降的具体原因,寻找合适的勉励鼓劲举措。
多年如一日,直到他们一个个高中毕业。一些老师目睹我的言行举止,由衷地说:“如此关注家族晚辈的成长,我们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真的很少见到像你这样的长辈”。后来家族的晚辈们,大多数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一个个学有所成,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毕业之后,有的考上了省、市级公务员,有的在深圳高科技公司就业,有的在深圳自主创业。我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那个时候,不少人来桂花广场,是等候小孩晚自习结束后,接他们一道回家。等待过程中,锻炼一下身体,观赏一下广场的热闹景象。我先后碰到了不少这样的熟人。其中的两个,我至今还记忆深刻。
一个是石代华。他女儿考入咸高后,他经常来桂花广场,直到三年后的高中毕业。他来桂花广场后,我经常与他聊天。我与石代华之间渊源颇深。师范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曾带过他们班的历史。所以与石代华的关系,既可说是老师又可说是师兄。另外,出校以后,他改行从政,我也在区直部门工作,与他交往甚多,又可算是同事。他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乐于助人。每次与他见面,都聊得投入开心。石代华对小孩的成长教育非常用心。孩子也刻苦用功,应届高中毕业,考入了北京化工大学。
另一个是区轻纺工业公司的陆长青。他的小孩当时也在咸高读书,他几乎每天晚上来桂花广场锻炼。我来桂花广场,几乎每晚都能遇见他,与乐意与他一起散步交流。共同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方法、孩子的专业选择及发展方向、国家未来对紧迫人才需求之类的话题。他对此下了一番功夫,有诸多的心得思考,所发见解给人启发和补益。高考当年,他的小孩也顺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深造。
一晃近二十年了,当时与他们相互交流聊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桂花广场虽然不大,但每晚人头攒动,川流不息。那个时候,城区公共休闲娱乐的地方很少,近的远的市民都喜欢往这里赶,往这里扎。这里,成了他们休闲娱乐健身的理想场所。很多人也把它视为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寻乐趣,觅知音,展技艺,娱心志,健躯体,度时光。广场歌声飘荡,旋律悠悠,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只是每年高考前后的几天,为了保证咸高莘莘学子不受音响干扰,安心休息,有关部门要求广场所有娱乐活动歇业几天。一时间,人也少了许多,广场显得特别宁静安谧。高考过后,恢复常态,一切如故了。
我在南山组织部宿舍楼居住了二十年,去桂花广场(开始为咸高运动场)活动锻炼了二十年。2008年搬家以后,就很少去那里了。但有时驱车从广场旁边经过,总是禁不住隔窗去打量凝视。
去年腊底,我从海南回咸宁老家过春节,在家呆了近两个月时间,先后去桂花广场逛了几次。每次去总是先沿着边缘走几圈,一边走,一边瞧,看看是否有新的变化,也寻找一点过去的感觉。行走之中,还不时碰到一些熟识的老同事,双方停下来互相问候寒暄一番。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相互勉励珍惜身体,保持乐观心态,幸福开心安度晚年。
走完几圈之后,停下来休憩小坐。停留较多的地方,是坐在一群退休老师的旁边,聆听他们的声音。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我都认识,有的在岗在职时,还打过交道。因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是人们心目中的文化人,所以谈论的话题大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的时事新闻之类。那段时间,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谈论当下国外战争的局势,有时也谈论预测新冠疫情的情况。他们迫切盼望疫情早日结束,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他们相互发表看法,侃侃而谈,振振有词。有时观点不同,见解各异,也会相互交流辩论一番。但言词大都平和,没有见到怒形于色,脸红耳赤的情景。他们的心里也许都明白,这里不是学术沙龙,不是学术论坛,没有必要争出个名堂,没有必要分出个非此即彼,你对我错。来这里讨论交流,纯粹是各抒己见,自娱自乐,排遣孤独寂寞,打发悠闲的时光。一旦过于执拗较真了,就没有人愿意陪你聊了。所以我看到,在这里,没有领导,没有权威,沒有专家,只要身份平等乐享天年的一群老人。初春的暖阳照射着他们衣着简朴的身躯,他们的脸上也洋溢着恬适怡然的笑容。
当下,桂花广场正在紧锣密鼓地维修改造,增添功能,提档升级,以惠泽市民。
相信经过此轮的精心梳妆打扮之后,它一定会以靓丽的姿容展现在咸安市民面前。建成之后,我前去观光遛达,一定会让我眼睛为之一亮,心弦为之一颤,从而让我更加欣喜不已、更加青睐和依恋。
2022.5.16撰完


【作者简介】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偶发新作。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发。品味史籍,追忆过往,诠释时事,解读人生,力求悟出一点新意,给读者一点愉悦和启迪。这是本人为文的不懈追求。如能达此目的之一二,则聊以自慰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