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英文:topolect、dialect)一词最早出自汉扬雄(前53—18)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方言”在不同的人群中指代不同,中国人口中所称“方言(Topolect)”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Vernacular)”、“土话”或“土音”,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这种叫法不考虑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欧洲人口中的“方言(Dialect)”是一个语言学概念,指的是十八世纪后开始普遍称呼的位于“语言(language)”下一级的“方言”,它根据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发音、词汇、语法)划分出语系(family)、语族(group)、语支(branch)和语言(language),位于语言下的则是方言(dialect),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汉语方言”翻译成英文则是“Varieties of Chinese”。
根据欧洲人的理解,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语言,那就是方言。

方言的意义有以下9点:
1.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时写进课本,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方言的学习和传播,也未尝不可。
2.
民俗专家牛国栋先生则认为,推广普通话可能会对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
3.
牛国栋说,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来看,济南方言的传承还是比较乐观的,很多老济南人还在使用,特别是一些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使用最多的还是济南方言。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济南方言还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非保护不可的地步。
4.
著名方言学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钱曾怡教授极为肯定地认为,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她表示,将几亿人口都统一到以普通话,作为唯一的语言工具是不可能的。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仅仅是推广一种交际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语言。
5.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6.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个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7.
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声调有极其复杂的变化。
8.
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这首先在于语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作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9.
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在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存活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

闲话方言
文/朱会明
笔者之前注意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关于方言的演变。方言在霍州地区,一个村与一个村之间都有微小的差别,只是大家不太留心注意罢了。只有到了个别比较明显的村子之间,大家才会感觉,怎么会不一样呢?其实,方言在地域的传播上,是一直都在演变的。
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地方:
1、大张,靳壁之变。
大张的门是“睦”,靳壁的门是“迷”。还好,都是M声母。
大张的盆是”蒲”,靳壁的盆是“皮”。还好,都是P声母。
大张的框子是“路”,靳壁的框子是”力”。还好,都是L声母。
从以上几个例子看,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都是把韵母的“u”,变成了韵母“i”。
2、师庄方向的周村与往北的村庄之间亦大抵如此。
3、河东与河西的方言差别主要是语气与结构的不同。
例如:双方打招呼告别时。
河东说:”走啦啊”。
河西说:“走雅”。
再如:要让某人去哪里。
河东说:“叨te qia 莫”。
河西说:”嘚te qia 莫”。
还好,声母都是D。
最特别的是王庄话。由于王庄村地处三管三不管的地界,历史上一个村的人口,曾经归属两个县,所以,给今天的王庄方言,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声母里的F,被H给替换了。
比如:
范:王庄话:“幻”。
富:王庄话:”扈”。
罚:王庄话:”华”。
再一个特定是声母里的Zh,被J给取代了。
比如:
这:王庄话:“接”。
炸:王庄话:“嫁”。
张:王庄话:“姜”。
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最基本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他是人民群众在相互的交流互鉴中,慢慢沉淀而形成的一种丰富的语言工具。我们完全有理由去传承和保护好她,使形成于斯,生长于斯,发展于斯的这朵古老文明之花,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繁荣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