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学忠(青海)
现实生活中,极个别人以己为尺或以其看好的某人(以下简称“己”)为尺,逐个度量身边不被其看好的其他人,肯定己优,以此否定他人;甚至以偏概全,将他人的情商优势也全盘否定,一副公认就自封学者、未设擂台比武却已远远胜出的样子。
殊不知,这真是其孤陋寡闻、夜郎自大的铁证!充分暴露了其缺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哲学意识,说明其还没有树立起品读经典书籍的正确思想观念,更是对“学者”、“长处”的莫大误解。
一、古今名人的读书观
“读书的至境在于养心,在于悟道,在于达到对人性的了悟与同情,达到对宇宙的洞察与皈依,达成个人人格的丰富、威猛与从容。”
“读书改变人生,却往往很难说是哪一本。但塑造人生的还是持续不断的广泛阅读,是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下的随缘涉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博览群书中反省经验、变换气质。所以古人特别主张‘读万卷书’,主张‘饱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二、国外个别名人论“学者”
“有知识的人们啊!去实践你们所掌握的知识吧,只有按所学到的知识去做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学者。”又说“学习知识,深刻地领会它,实践它,你便会成为知识的主人。”还说“用工作去呼唤知识它答应,学习工作两不误,否则什么也得不到。”
三、知人论世,顾及全人全篇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谓“知人”,就是研究他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阶级地位、思想状况、文化艺术修养、兴趣爱好以及感情、心理、性格、气质等精神个性。所谓“论世”,就是把他放到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去,联系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进行分析,而不能把他孤立起来,随心所欲地加以解释。正如鲁迅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四、从汉高祖刘邦的高明之处看他人的“长处”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群臣说服。
综上,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这早已是定论,极个别人的谬误早该纠正了!
2022年5月15日

作者简介: 马学忠 笔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民和县人,钟情于法律、史学、文学,自由作家,喜爱诗歌、散文创作。
编辑:刘建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