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说) 路 灯 作者/郑传华 这是一条比较偏僻的街道,一根有点歪斜的电线杆上掛着一盞不太明亮的路灯,路灯的灯罩有点晃动,风一吹,左右摇摆,照在路面的灯光也隨之忽明忽暗,让人有些目眩。路人们还是很感谢这百米之内的路灯,它给夜行的人们带來难得的方便。 路灯下是一座不太大的报刋亭,每天早上8点营业,晚上7时关门。今天,报亭里的灯一直亮着,从报亭的窗囗可以看到一位17、8岁的女孩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近看,是在解析一道微积分数学题。微积分是高考中的难题,它是对宏观定理、微观思维和智力的综合考验。数学爱好者对它是爱恨交加:解不开,寝食难安,解开了,欣喜若狂。7点前,她一定要把此题解开,否则,又要向老师请教,“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一定能解开。 时间无情地走到了8点,外边下起雨來,豆粒大的雨点把报亭敲的哗哗地响,风一阵大过一阵,路灯摇摇晃晃。今天,老师没有出现在窗囗。 她的老师是高二的学生,大大的额头,稍高的发际,女孩一看便知这是高智商的长相。男孩常到她的报亭看有关高考的资料,但只看不买,似乎是囊中羞涩。男孩常在她学习遇到难题给予指点,几句话一说,她便茅塞顿开。心想,他肯定是学霸,内心是滿滿地崇拜。9点,男孩离开,她从窗囗看着他身影在路灯下渐渐地拉长,慢慢地消失。 雨停了,题还未解开,己经9点多了,今天怎么啦?一年多了,男孩每天按时來把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传授给她,临走拿些高考参攷资料,第二天送还。400多天了,天天如此。女孩有些不祥的感觉,内心忐忑不安。锁好门窗,沿着满是泥水的街道,快步向男孩讲的地址走去。 这是一个破旧的小区,一片漆黑,女孩用手机照着找到了3号楼2单元。刚上到2楼,便听到人的喘息声,在3楼拐弯处用手机一照,是她的老师!男孩瘫坐在地上,怎么也挣扎不起來,男孩赶快把裤腿放下,但女孩还是看到了那是一条假肢。愿來假肢上一个重要的螺絲脱落了,摸索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女孩用手机一点一点,仔仔细细地一层楼一层楼地寻找,终于在一楼的地面找到了那颗重要的螺絲。男孩熟练地装好螺絲站了起來,女孩拾起地上的雨伞滿脸喜悦,男孩却十分地难为情。女孩扶着男孩,眼含泪水地走向男孩的家。 室内十分简陋,但很整洁,单人床边的书桌上摆滿了书籍,墙角一个很大的编织袋里装滿了矿泉水的空瓶子。里屋的床上躺着一位滿头白发的老奶奶。听到声响,一声嘶哑嗓音:“回來啦。”“是我,奶奶。”老奶奶惊喜的一动,睁开混浊的眼睛想坐起來,这里已经多年没來过客人了。她没有如愿,双侧股骨头坏死让她动弹不了。 室内十分安静,男孩和女孩相互对视着,苦难象洪水一样冲击着各人的心菲,到了揭开伤疤的时候了。 男孩10岁时,父母带他去乡下接奶奶回县城居住,途中发生车祸,父母双亡,男孩的左腿多发性开放性骨折,不得不进行高位截肢。奶奶带着孙子靠特困户救济和拾荒度日。刚上高一,奶奶因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患重病卧床不起。学习和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男孩稚嫩的双肩。 女孩是个弃婴,在孤儿院长大,民政部门按政策规定免费让她读完初中,又无息贷款5千元给她建了个书报亭。内心对上学的渴望,她要自学高中课程,报考大学。 两个励志青年,在这一贫如洗的家里对天发誓: 1.刻苦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2.报考、就读同一座大学,勤工儉学,带着奶奶,边学习,边照料奶奶。 3.生同枕,死同穴。 苦难的人生铸就了两个年轻人金子般的情怀,相互照亮对方。惊天地,泣鬼神! 街边的路灯按时地照亮着书报亭,每到晚上7时,來往行人都可以看到一对年轻人隔着窗台夜读,与以往不同的是,多了些笑声和读书声。 路灯还是那盞路灯,摇摇晃晃,昏昏暗暗,它给生活在黑暗、困苦的人们带來了光明和希望,给有志气的人送去幸福和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图片原作者 淮南·我热恋的家乡 作者/丁 娟 在淮南这座美丽的城市成立七十周年来临之际,我多么想用笔写下那么可爱的淮南。那里有我的家人们,有我的老师,有我的同学,还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和深深地眷恋。每当想起,就情不自禁地想把那些写下来。 一九九三年,淮南火车站附近修立交桥,在当时年代算是一个大工程,淮南人都很高兴。我和我的同学没事的时候也会聚在一起议论:“立交桥修好了,淮南一定会变得更美!”说到高兴的时候,便相约哪天去现场看看,提前过一下“桥瘾”。 终于成行的时候,我们选了一个天气晴好的星期天。同学中有住蔡家岗的,有住李郢孜的,说好是骑自行车去。 提前一天我爸就为我检查了自行车,还把气打得满满的,那样骑的时候省力一些。 从蔡家岗到火车站大概有三四十里路,之前我们去看豆腐节开幕式的时候也骑自行车去过好几次,后来也就经常骑自行车去田家庵那边玩。去新华书店,去矿务局和市委大院,去龙湖公园,也去过寿县城墙。总之没事了就到处遛达,好像浑身使不完的劲。这次去看立交桥现场,又让我们高兴了好一阵子。 我们出发了。一路有上坡也有下坡。淮南属于丘陵地带,有著名的舜耕山、洞山、泉山、八公山、上窑山。 上窑山单位的同事骑自行车去过,我那时候还不会骑自行车,路太远谁也不愿意带我。一个人骑七十多里的上坡下坡都很累,更别说后座上再坐一个人。前几天和同事打电话聊天的时候还说到去上窑不带我去的事,我们高兴地说着那时候的美好。 登上一个上坡,就会有一个长长的下坡。下坡是惬意的,有一种飞的感觉。头发在飘,衣领在飘,衣袖也在飘。看看前面的,再回头看看后面的,洒下一路欢乐的笑声。 立交桥破土动工还不到一个月,我们到了现场只看见挖掘机和从地下挖出来的土,心里特别羡慕开挖掘机的。我们来一趟都能成为茶余饭后炫耀的资本,何况人家是建设者。 我们在一个介绍立交桥的大牌子前停下来,近距离地看上面的内容。 “建成日期一九九五年”! 一个同学指着牌子上的一行字高兴地说。 “建成剪彩的时候我们还来!” “九五年,我们又多了两岁,到那时候我们一起再来!”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高兴地说着,觉得九五年很遥远,因为有期待,就想让时间过得快一些。 淮南是一座能源城,煤炭产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光彩。 我爸妈最初是在九龙岗矿,后来谢二矿投产,他们和许多建设者们转战来到谢二矿。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爸妈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所以我对淮南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曾经站在潘三矿主井的高塔上远眺,也曾站在平圩大桥上饱览我美丽的家乡。一切都是那么地美。 没有人不热爱自己生长的地方,我们以温柔相待。难忘炊烟,难忘渡口的汽笛声,难忘第一次上班戴上单位发的柳条帽时的高兴…… 喜悦于现在的座座高楼,喜悦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喜悦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淮南,不尽的眷恋在心中! 
记忆中的故乡满吴台孜 作者/李国富 我的故乡在安徽省淮南市,原来叫毛集乡何台村第一生产队满吴台孜,现在是毛集实验区何台村满吴台孜。我1969年正月出生在这里。 1976年9月,我到何台小学报名读书,当我路过生产二队北台孜的时候,被一户人家的狗咬伤了,吓得我不敢再去学校,只好在1977年再报名读一年级。 满吴台孜是人工用土筑起的庄台,记忆中只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像这样的庄台在淮河岸边有好多——石家湾,石家台孜,何台孜,纪家台孜,张王台孜等。如果人口多了住不下,就在庄台脚边盖房居住,我家就属于这种情况。 淮河大坝距离毛集镇政府大约七八公里的耕地,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在这片土地上,散落着东风湖一号农场,二号农场,三号农场。这些土地主要种植小麦和黄豆,还种植绿豆、高粱、玉米、油菜、花生、红薯、西瓜,以及一些常见的蔬菜等。 那时候,小孩们没有零食吃。一年四季地里长啥,小孩们就逃学偷吃啥。比如蒜苗、麦穗、豌豆、西瓜、胡萝卜、青萝卜、玉米、黄豆、花生、红薯等。一般人家种植的黄瓜,西红柿,我们不敢摘,因为离家近,容易被人发现。 这里风景很好。春天麦苗绿油油的,望不到尽头。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香气扑鼻。蝴蝶和蜜蜂在花丛间飞来飞去。老师带我们春游,就是到油菜花地和麦田边兜兜转转和看看,然后休息写参观心得。语文老师经常表扬我观察仔细,用词丰富。我在何台小学读五年书,当了四年班长,还代表学校到其它学校参加过写作文比赛呢。 春天,在与我们隔着淮河的八公山脚下,简直就是花的海洋。梨花,桃花,开满半山腰。隔着淮河,我们都能闻到香味。对面山坡上牛羊在溜达,放牛娃在玩耍,我们都能看见。 夏天,麦子熟了。金色的麦浪此起彼伏,很壮观。鸟在空中鸣叫,我们在田边抬头看,很想捉一只带回家玩,但这些鸟抓不住,因为老师和大人不准许小孩带弹弓上学。 在淮河里洗澡游泳最开心。我们顶着西瓜皮在水里打仗,在水里捉小米虾生吃,偷偷游到对岸看风景。但也有危险的意外发生,因为淮河里来往船只比较多,离船身近了会被吸引去,必须快速远离。大人们也经常到淮河边检查,不许小孩独自到淮河里游泳,因为有机动船,有水流急处的漩涡。 秋天到了,田里能吃的东西很多。我和邻居家的东平经常比别人走得早,回家晚,就是贪秋天的果实。我俩的肚子圆了,学习成绩却瘪了。班主任找到家里几次,我被父亲揍了,东平也被他父亲揍过几次。有一次,我为了逃避父亲的追赶,就跑到玉米地里藏着,最终是奶奶过来解了围。 冬天到处是洁白,淮河两岸就像是国画。那时,我的爷爷和父亲喜欢打麻将,奶奶和妈妈就聚在一起聊天,纳鞋底。孩子们喜欢堆雪人,打雪仗,或者去野地抓兔子。 那时,没有电灯、电扇、电视机,但有收音机。大人孩子都喜欢听评书或者听说书人唱大鼓,听戏,偶尔看看露天电影。年轻人看电影还容易打架,而多数都是因为对方小伙子对女孩子吹口哨引起的。 后来我到桂集读初中,只有暑、寒假才到满吴台孜过上一段日子。时间过得真快,几十年的时间转眼消失,昔日的伙伴越来越少,越来越陌生,距离也越来越远。 
故事三则 作者/张元铮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建筑单位担任钢筋工施工员工作,每天带着工人辗转奔波于各工地绑扎钢筋,某日,我们到某厂住宅楼工地进行钢筋施工,到了工地看见看料棚门头木板上用粉笔写着“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八个大字,字写的是颜体,笔力浑厚、挺拔遒劲,不知谁人所书,不由心中生疑:工地上看材料的大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哪有这般书法高人,于是我信步走进棚内,只见这个看料棚与其他工地看料棚甚本无异,也是毛竹、芦席、帆布搭的人字形窝棚,做为临时看料所用,里面打着一个地铺、地上放着锅碗瓢勺及日常生活用品之类,还堆放着工地施工用的零星材料及施工工具,虽简陋不堪,却堆放整齐、有条不紊,一位看料老者,身着洗的发白的中山装,干净整洁,年约半百,中等身材,白净面皮,精神矍铄,问到门头上的字确实是老者所书,与其闲聊,老者非常健谈:古今中外、滔滔不绝;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文学修养极高,尤其善于讲故事,绘声绘色,如临其境。于是,只要是阴天下雨不能施工或早晚休息之时,我们就围坐在小窝棚里,听他侃大山,时过境迁很多故事早已忘却,仅记几个小故事,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 话说唐五代诗人崔护考进士不第,心情沮丧,为解心郁,到郊外游春,时逢清明时节,信步来到城南郊外,郊外原野,苗青花黄,清香拂面、沁人心脾。游春男女,穿红戴绿,络绎不绝,崔护把落第不快之事早已抛之脑后。 不知不觉,渐行渐远,人烟稀少,忽觉口渴难耐,环顾旷野,忽见远处有一户人家,走近一看,只见竹篱围栏内三间茅屋,院内一棵桃树,生长茂盛,枝枝杈杈上桃花盛开,院内空无一人,茅屋柴扉紧闭,崔护在院外高喊:“有人吗?有人吗?”喊了半天,也没有回应,于是进入院内,来到门前,轻叩柴扉,柴扉开启处,只见一红衣少女深深的道了一个万福,崔护连忙还礼,说明来意,少女用葫芦瓢在水缸里舀了一瓢清水递了过去,崔护渴极一饮而尽,顿感心里特别舒服,这时红衣少女已经到了院内,斜倚在桃树旁含情脉脉地看着崔护,只见少女轻施粉黛,唇红齿白,凝情含笑,婀娜多姿。人面桃花交相辉映,不由的崔护春心荡漾,遂用语言挑逗,少女笑而不答。更令崔护想入非非,喝罢水后,恋恋不舍的道谢告辞。 返回家后,崔护对红衣少女思念不已,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到了来年清明节,崔护忽又想起红衣少女,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直奔少女住处,到了院前,春风拂面、桃花盛开,一切如旧,茅屋内却空无一人,物是人非。崔护见状怅然若失,伫立良久、不忍离去,便题诗于墙上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题都城南庄》由此诞生,这是后话,按下不提。 再说时近正午,崔护饥肠辘辘,一步三回头的往回走,少女的倩影时刻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边走边吟:吟着、吟着不觉来到村头,看见卖早点的还没有收摊,就坐下来要了油条、豆浆充饥,一边吃一边仍旧念念有词,老板看他自言自语好奇地问:“秀才,你咕咕噜噜在说什么呀?”崔护看了看满身油污的老板不屑的说:“我在作诗,你会吗?”,老板笑了笑说:“说来听听”于是崔护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然后摇头晃脑地又吟咏起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吟罢,面露得意状,老板听了哈哈大笑,“这有何难,我也能作:去年我的小摊雇一帮工,是个大麻子,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炸麻花,今年他辞工回家,我只好亲自去炸麻花,我就以此事为内容和一首诗,如何?”,说着说着张口就来: 去年今日此油桌,人面麻花相对搓。 人面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崔护听完面有赧色,再也得意不起来,饭未吃完就起身离去。 不过崔护的这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诗流传千古,而老板的和诗却无几人知晓,但直到今日,没有了麻子,并不妨碍“麻花依旧下油锅。” (二) 古时候,有一个女子名叫刘兰英,嫁到一户人家,一家四口,夫妻二人、公公、小叔。以务农为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丈夫、公公、小叔下地作活,新媳妇烧饭洗衣、料理家务,夫妻恩爱,媳妇贤惠,小日子过的还不错。 岂料,红颜薄命,出嫁没到一年,丈夫忽得疾病,四处寻医问药,终无好转,不久病入膏肓、一命呜呼。新媳妇哭天抢地痛不欲生。 这小媳妇待字闺中时,与其表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及至成年,两人互表爱慕之意,私定终身。但怎能敌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已而嫁之外乡。如今丈夫亡故,悲痛之余,再已无甚牵挂,欲与表哥再续前缘,无奈“三从四德”之封建礼教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一步。 再说表哥自表妹出嫁后,心灰意冷,任凭媒婆踏破铁鞋、磨破嘴皮,介绍的对象貌若天仙,就是不愿见面,渐渐地父母叹兴、媒婆知趣,再也没有人登门。表哥把自己关在家中,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郁郁寡欢。套用现在的话就是不折不扣地“宅男”。 听说表妹丈夫亡故,寡居在家,表哥心中又生起了一线希望,企冀“死灰复燃,再叙前缘”,于是前往与表妹商量,二人“心有灵犀”,一拍即合,庆幸之余,转喜为忧。想那封建社会,女人必须尊崇三从四德,提倡从一而终,岂容另嫁他人。 两人正在愁眉不展之际,表哥忽然想起一个人来,如果他能帮忙,肯定水到渠成。于是表哥对表妹说:“表妹呀,我们去找一个人,他是本县有名的讼师,大小官司,只要他肯出手,无不胜诉,记得去年我们县洪泽湖边发现一桩人命案,县太爷严令捕快十日内破案,由于案发现场被湖水冲过,没有丝毫蛛丝马迹,案情毫无进展,可怜捕快头因办案不力,被打的皮开肉绽,急得捕快头寝食难安,万般无奈,想起了本县的一个讼师,仿佛是发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很快找到这位讼师,把事情经过如此这般讲了一遍,讼师闻言,微微一笑说:这有何难,叫捕快头把报案文书拿来一看,看罢说:“我只须在文书上加一笔,这个案子就算结了”。捕快头将信将疑,心中暗想:能有这么神,该不是吹大牛吧?只见讼师拿过文书,在“洪泽湖口发现死尸一具”的“口”字上加了一竖,改为洪泽湖中,这一改性质全变,原来是我县地界,就变为洪泽湖周边的四县地界,也就是说,这个案件就成为“无头案”,我县也就摆脱了关系。 表妹闻言哪能坐得住,急催表哥赶快去找,于是ニ人立即启程前往讼师住处,见到讼师说明来意,讼师说:“诉状我可以帮你写,可是我们事先讲定,每字须纹银一两,但我绝不多写一字,表哥家境殷实,与表妹的好事又急于求成,一口应承下来,讼师稍作思考,便一挥而就。 写云:民女刘兰英,十七嫁,十八寡,无嗣,翁鳏、叔壮,从则乱伦,逆则不孝,请死。 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大意是:我叫刘兰英,十七岁嫁到夫家,可怜我红颜薄命,十八岁就守寡了,还没有孩子,我的婆婆早年去世,老公公是个寡汉条子(光棍),小叔子正值壮年,尚未婚娶,他们都对我有非分之心。如果我顺从他们就乱了纲常伦理,如果我违背了他们的意愿,就会被他们说成不孝顺,受到舆论谴责,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度日如年。恳求青天大老爷允许我去死吧。 第二天一大早,刘兰英带着状子,来到县衙门前,击鼓鸣冤,县官闻声急令升堂,命衙役把喊冤者带到大堂之上,到了大堂她双膝跪地,呈上状子,县官仔细看了看状子,见内容虽少,却字字合情合理、句句切中要害,软中有硬、柔中有刚,无懈可击。县官看罢,拍案叫绝,当即判道“嫁”。 表妹与表哥终结秦晋、如愿以偿。 (三) 清朝中期,赶上大比之年,前来赶考的莘莘学子云集江南考场,考试结束,宗师大人(主考官)看着考生交上来的试卷,看一篇双眉紧锁,再看一篇连连摇头,接二连三看了数篇,都是废话连篇“目不忍睹”的“狗屎”文章,不由地把试卷摔在桌上,唉声叹气道:“唉,江南无人,江南无人那!” 正在这时只见一位考生,下肢瘫痪,不能直立,顺地 wai 行(音‘外’平声,因无同声字,暂用‘外’代替),‘外’到宗师大人面前,交上考卷,然后‘外’出考场。宗师大人接过考卷,从头至尾仔细看了一遍,但见文章字迹工整,内容翔实,立意新颖,条理清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非常高兴,只可惜这位考生是个残疾人,不觉留意看了看这位考生的姓名,这位考生姓王,单名一个字:上面是街,下面是土。这是什么字呢他从来没有见,可把宗师大人难坏了,回府后,他半夜未睡,查阅多部字典,都没有看到这个字,第二天又请教了几位同僚,大家七猜八猜,众说纷纭,也没有人敢确认。宗师大人心中十分着急,暗自思忖:想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被这个字给难住了,这面子可丢尽了,我枉为人师呀! 第二天,他亲自找到王“外”住处,看见了昨天的那位考生,正瘫坐在蒲团上看书,便问:“你就是王“外”吗?“正是学生,恩师在上,受学生一拜,”。王“外”说罢,纳头便拜。宗师大人连说“免礼”,王‘外’我来此找你只为一事,你的名字:‘土字上面放个街字’,这个字我却不认识,前来请教。王‘外’闻言,忙说:“宗师大人,您过谦了,快别这样说,折煞学生了,学生因身患残疾,是一个瘫子,行走只能往前‘外’,故自取名王‘外’,此字过于生僻。所以您在一般的字典上查不到。(这个字就是他生造的字,即使在"二般″的字典上也查不到) 听罢此话,宗师大人感叹不已,出口成诗:“说我有才我无才,初到江南遇王‘外’,康熙字典查三遍,没见土上一条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皓首穷经,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图片来自网络 感谢网络 编辑 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