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贤体杂文
机不可失+莫失良机
作者 吴伯贤
一般人的手机只是起到钱包、疫情通行证和看看新闻打打电话玩玩游戏的作用。我的手机除了上述功能还可起到钢笔和自编电子书的作用。机不可失,你会举双手赞成,要知道,如今丢失手机那将追悔莫及。我呢?主张:机不可失+莫失良机。前者指手机,后者指机会。
用手机抓住灵感搞创作,然后投稿《都市头条》,那里有我的电子档案,输进作者人名即可调阅。这对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真是机不可失,莫失良机也!
写文章投稿,这是一种贡献。若抱着名利思想去奔波,必然中途而废。因为其间会遇到很多障碍。如有人讽刺挖苦你能承受否?发表的作品遭到冷遇,很少有人点击点赞,你会偃旗息鼓否?当你年龄大了体弱生病时退避三舍否?
我的回答是:对于不同意见,不争不泄气,因为我並不看重名与利。不想加入什么诗词协会,也不去为了稿费而操劳。理想的奋斗精神在主导我跨出了这一步。我努力做到虚怀若谷,倾听反对者的意见。能听到不同意见,且能听进去,这一点很重要,而且是首要的。以此为动力,推动自我革命,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既然确定了努力方向,就该一步一个脚印,成功不是没有可能。虽然成功可望而不可及,但应努力实践之。
一个研究课题,例如怎样解决中国诗坛上之新旧诗词分道扬镳之事,首先要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新诗自"五四运动"起,至今没有李白杜甫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出现。相反,前几年人们大肆推崇的性欲诗作以及一些语无伦次的费人猜测的作品,那是在糟蹋祖国的文化。当然大部分的新诗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自费出刊的书藉不久即遭冷遇,藏在家中成了废纸一堆。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奇怪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的领导机关引起注意吗?新潮流派的激进人物与极端古典格律诗派斗得有你没我,又有谁来过问过?极端的格律诗人过分强调平平仄仄也是难以融进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的,改革早已起步,但成效如何,值得商确。他们反对一切新诗,不管其极端派还是已被人民大众接受的新诗派。
这几年冒出的贤体新诗,有它合理的一面,即吸收两者的优点,去其各自的极端追求。这是符合人民大众的要求的,他们乐意见到能用诗词及时反映当今的社会生活。这一点,至今未能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一些私人团体,闭门造诗,一见《都市头条》刊出的稿件,不管是谁的,统统一脚踢出他们的诗群,这是有案可查的。他们极力反对《头条》,而《头条》正是当今应运而生的密切联系当前社会实际的宣传谋介。
相反,我偏偏只投《都市头条》。我奋力疾书,大力支持。对我个人来说,发表一个作品,一不追求稿费,二不追求名望。我认为,《都市头条》给我们老百姓创造了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良机。前天我发表《机不可失》一诗,今天我来发一杂文,名曰《莫失良机》。希望大家行动起来,重整诗坛,不要固步自封,放弃小团体经营,不要逆着社会潮流而动。这成了我这个退休老人的奋斗目标。
2022.5.13 于北京


作者简介:吴伯贤,上海新诗苑第一任群主。男,77岁,转业军人,高级职称翻译工作者。著有自传体长篇散文《粉红色的回忆》。退休后热心于研究新诗与旧诗相结合的一种新体裁诗。新诗主叙事,旧诗主画龙点睛。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反对有些格律诗人与新诗诗人整天打架,弄得有你没有我。因有别于新诗与旧诗,有人称之为贤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