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育秦:陈闫庄“四一五”惨案散记原创 剗却君山 我们这一代s 2022-05-15 00:00
【第972期】

邓育秦,1950年1月1日生,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东埝底村人。闫景中学68届毕业生,农村信用社退休职工。曾在教育和广电部门就职。热爱生活,爱好文学。近年来有诗歌、散文、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刊发于《故乡万荣》、《中山文苑》及《我们这一代s》等新媒体网刊。

编者按:今天是陈闫庄“四一五”惨案纪念日,为此,作者特意赶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的家乡埝底村与该村仅有5公里,从小就听说过此事。但要动笔写作还得实地考察和走访健在的耋耄老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正像作者所说:“站在惨案遗址面前,我感到撕心裂肺的痛,83个冤魂虽已长眠于地下,但那段刻骨镂心的记忆,那场怒目喷火的抗争却让我们警醒,国耻不容忘却,和平永驻心间。“四一五”惨案纪念碑是一面深沉厚重的镜子,永远照耀和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后人,千万不能让那段悲惨的历史重演。”(本刊编辑:孙爱国)

清明节回乡扫墓,沿途草木青翠,百花争艳,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返回县城途中,特意绕道陈闫庄,只见村子宁静清新,房舍整齐有序,道路平坦开阔,路旁花木飘香。舞台、图书室、篮球场、健身器材、活动室等文化景观比比皆是,跟二十多年前我在乡政府工作时的陈闫庄完全不同。时钟指向九点多,下地干活的村民陆陆续续开着电三轮、蹦蹦车,或骑着电动车回村吃饭,整个村子氤氲在温馨祥和的气氛中。
陈闫庄位于峨嵋岭台地运城至稷山一级公路旁边,是万荣县的南大门,与盐湖区、临猗县交界,交通便利,信息发达,这里原属埝底乡,撤乡并镇后归皇甫乡管辖。全村1546口人,耕地面积6500余亩,主要种植苹果、桃及其他水果和粮食作物,人均年收入12000多元,是山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在村中央,孝亲敬老家训墙、幸福笑脸图片墙、美丽乡村标语牌、神龙降瑞砖雕等精神文明设施点缀其中,使村庄焕发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是这样一个民风淳朴,美丽富饶的村子,80年前的今天,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特大惨案,83名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被日本侵略者肆意屠杀,血流成河,尸骨遍地,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子失去了父亲,老人失去了子女,孩子失去了父母,70多户家庭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一度成为有名的“寡妇村”。
自从“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山河,万荣县也不例外。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深受其害。1942年农历四月十二,麦浪滚滚,丰收在望,村民们正准备镰刀车马,杈把扫帚,要抢在鬼子骚扰之前把麦子收回家。这一天,盘踞在三路里的日军派遣两名探子到陈闫庄刺探军情,其中一人(伪军,夏县人)被国民党地方抗日武装“三救部”(救国、救民、救自己)俘获后活埋,另一名鬼子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日军头目听说此事后恼羞成怒,遂于农历四月十五日清晨,纠集了一个小队兵力,前来偷袭驻扎在陈闫庄的三十四军某部。
始料未及的是,日军刚进入陈闫庄东南沟,就被打了个伏击。鬼子见势不妙,只好丢下被打死的两匹骡马,驮着两具阵亡官兵的尸体(也有说是七具),迅速向东逃窜,途中还将爬在苜蓿地里的村民宋登榜射伤。与此同时,三十四军某部为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别向西北方向的袁家庄和西南方向的黄家庄撤离。在敌我双方撤退数小时后,经过一番休整的日军,又浩浩荡荡地向毫无戒备的陈闫庄扑来,把枪口对准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一场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报复性大屠杀便开始了——
当时正值麦收时节,阴雨连绵,村民们在家等候雨过天晴后收麦子。气势汹汹的鬼子刚一进村,就被在家门口磨镰刀的宁开娃(开泰)发现了。在这紧急关头,宁开娃立即大声呼喊:“日本人来啦,日本人来啦……”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喊声,穷凶极恶的日寇立即对宁开娃穷追不舍,为了摆脱日军抓捕,宁开娃跑到池塘岸边时,一个猛子扎到水中,气急败坏的日军朝他一阵扫射,喷涌的鲜血染红了池水。
宁开娃牺牲了,但他的呼声传遍了全村。据老人们讲,许多人正是听到宁开娃的呼喊,才及时躲逃而幸免于难。至今提起这位不顾个人安危为村民报信的淳朴汉子,村民们无不动容,在他当年遇难的池塘边还为这位英雄矗起了一座雕像,他的名字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与宁开娃几乎同时发现日本人进村的还有村民宁国恩和他11岁的儿子宁世臣。当时父子俩正走在给34军送饭的路上。发现日本人后,他们一边高喊“日本人来啦,日本人来啦”,一边没命地往回跑。当宁国恩气喘吁吁刚关好闾阎大门,日本人就在门外用枪托敲击门扇了,如果迟一步,别说父子俩,恐怕大门内的八九户人家都要遭难。
村民樊狗掉听到喊声后,急忙躲进自家的地窖中,但笃信佛教的母亲硬是把他叫了出来,并让他跪在佛像前祈祷。原以为这样做能得到佛的保佑,岂不知这种与虎谋皮的做法,根本改变不了日军的凶残本性,最后樊狗掉被日军抓走并残忍地杀害了,可怜的母亲被当场气疯。
村民宁喜盛兄弟俩被日军拉出家门后,妯娌俩拉住日军苦苦哀求,但凶残的日军不但不为所动,反而野蛮地将妯娌俩推倒在地。无奈之下,宁喜盛安慰妻子与弟媳道:“没事,太君一会儿就把我们放啦。”不一会儿,枪声便从孙家祠堂传来,等日军走后,焦急不安的妯娌俩跑到孙家祠堂院内,兄弟俩已经遇害。
日军开始抓人的时候,村民宁知敬(人称老七)正站在位于西门口的池岸坡上,当几名日军押着村民孙继周和他那匹挂了彩的骡子从他面前走过时,孙继周将骡子交给他。可能是受人之托的义气所支配,宁知敬将骡子往身旁的碑楼上一拴,一直蹲在那里守候,不一会儿又过来几个日军,不问青红皂白,便将宁知敬用刺刀捅死了。
运城市粮食局已故退休干部黄武宗当年6岁,其兄长孙宗周15岁,日军闯入他家后,不容分说,抓住他们兄弟俩就走,其继母硬是从日军手里把小武宗夺了回来,若不是其母抗争,最小的遇难者就是6岁儿童了。
宁开娃遇难后,张牙舞爪的日军很快包围了村子,并封锁了各条巷道,挨家挨户搜捕男性老百姓,在日军的威逼下,有80个村民先后被强行抓到位于村中央的十字口,并扒光衣服,然后推进孙家祠堂(当时用作更房)。祠堂周围岗哨密布,屋里屋外机枪挺立,从未见过此等场面的村民,不但感到羞耻万分,无地自容,而且吓得面色发白,浑身发抖。这让日军更加放心和得意,放心的是这些惊恐万状的村民绝对不会暴动,得意的是他们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如此多的报复对象。
在日军抓人的过程中,秀才宁文绍老人听说自己的儿子被抓,便怀着侥幸心理急忙端了一碗鸡蛋前去赎人,这种善良的做法无异于自投罗网,当他走到池塘北边的巷口时,正好碰到一名日兵,谁料那名日兵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竟把鸡蛋打翻在地,而且还要抓他,面对不讲理的鬼子,身材魁梧的宁文绍老人气不可遏,顺手将对方按倒在地,并使劲掐住其脖子。就在这时,西头巷口出来几名日军,当场将宁文绍老人枪杀,并在尸体上捅了几十刀,这一过程,村民孙宝成在自家的门缝里看得一清二楚。
文绍老人倒下了,从他一开始向鬼子求情,到与鬼子以命相搏这一巨大转变,让我们看到善良的中国人民在幻想破灭后“生当人杰,死为鬼雄”的铮铮铁骨,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宁文绍老人不愧为陈闫庄的文化人。
宁文绍老人的抗争和遇害,使日军不能不有所顾忌,他们停止了抓人。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阴雨,日军就像疯狂的屠夫一样,将抓来的无辜百姓两个两个地从更房拉出,然后再拖到孙家祠堂院内予以枪杀。更令人不忍目睹的是,许多人毙命后还被戳以数刀,对此,可怜的后死者通过囚室南窗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但又无可奈何,在这种绝望关头,除了村民孙洪基中殚后佯死而幸免于难外,唯有村民孙庆贵踢翻日军的机枪夺路逃脱保住了性命,其余被囚村民都是在惊恐中以同样的方式遇害。
日军走后,孙家祠堂院内70多具尸骸在雨地里赤身露体,相互枕藉。前来收尸的数百名亲人,见此无不捶胸顿足,哭天喊地,昏死者难计其数。就在人们翻寻亲人尸体时,猛然间日军又杀了回来,吓得在场的收尸者四散而逃,有几个来不及逃走的家属急忙钻到靠墙根的苜蓿堆下边才逃过一劫。
那天从孙家祠堂院内流出的雨水和着死难者的鲜血,把整个巷道都染红了。当时有一位村民实在不忍目睹,担了一担麦衣洒到血水流过的巷道。一担麦衣,除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外,岂能掩盖住满巷的血水?在人们的记忆中,好多天了,血水流过的巷道还是红的。
在这场惨案中,遇难者共计83名,其中外地麦客和帮助收麦的亲戚14人。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5岁,灭门8家,沦为孤儿寡母的51家,更有不少家庭,因长久的悲痛而在后来发生了巨大变故。“四一五”惨案让这个本来殷实富裕的村庄一夜之间失去了元气,直到几十年后才慢慢得到恢复。
孤峰垂首,黄河怒吼。这是一段让人不忍直视,万分激愤的历史,日寇的暴行令陈闫村民念念不忘,痛失亲人的刻骨仇恨世世代代铭记在心。每年的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在当年村民遇害的地方沉重悼念他们。
一寸山河一寸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解放后,陈闫村把农历四月十五定为公祭日。相继于1990年和2020年在惨案遗址原孙家祠堂院内两次修建了“四一五”惨案纪念碑,并且新建了“四一五”惨案纪念馆。目前这里已被确定为市县乡村四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和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每年的“四一五”这一天,都有人来到这个具有理想信念教育意义的村庄,祭奠惨死的同胞,接受传统教育,重温抗战记忆,牢记强国使命。
雄伟庄严的纪念碑,高4.15米,象征“四一五”惨案,底宽8.3米,象征“八十三”名遇难者。碑的正面,“四一五”惨案纪念碑八个大字十分醒目。背面的碑记,意在缅怀死难者,激励后来人,“识幸福来自血泊,晓村仇系于国难。”碑的两侧分别刻有83名遇难者的名讳和立碑捐款者姓名。
展览馆中,气氛肃穆,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感人的照片,一段段带血的文字,再现了日军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是对日本侵略者残杀中国人民的控诉书,血淋淋的事实令人惊心动魄,义愤难平,无不喷射出仇恨的烈火。
碧水为证,青史可鉴。站在惨案遗址面前,我感到撕心裂肺的痛,83个冤魂虽已长眠于地下,但那段刻骨镂心的记忆,那场怒目喷火的抗争却让我们警醒,国耻不容忘却,和平永驻心间。“四一五”惨案纪念馆是对日本政府企图否认其侵略罪行最有力的证据!“四一五”惨案纪念碑是一面深沉厚重的镜子,永远照耀和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后人,千万不能让那段悲惨的历史重演。
矗立在村东的“四一五惨案”浮雕,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美丽安宁的陈闫庄。返城途中我在想:经历了寒冬,才懂得春天的温暖;遇上了疫情,更热爱伟大的祖国;深知和平之幸福。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珍爱和平,但和平是求不来的,只有强国强军强科技,才是防止战争的最有力保障。连家园和生命都无法保障,再宏大的规划,再烂漫的诗和远方,也只是纸上谈兵,终将沦为水中月,镜中花。
今天的中国,短短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军事、经济、还是科技、文化,都迎来了巨大的腾飞。我们不能忘记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敌视和霸凌,不能忘记被炸的南联盟大使馆和南海上空的撞机事件。我们的善良不是软弱无能,自身强大何惧虎豹豺狼,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面对西方世界的围追堵截,我们能做的就是比以往更加团结,更加警惕,更加清醒,应该从孩子的启蒙开始。
感谢党中央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推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这才是最稳固的根基,最智慧的抉择,才是立于世界之林的长久之计。

2022年5月14日于万荣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