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探访玉泉山之三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探访北京玉泉山之三
我们知道,玉泉山曾是封建帝王的御园,没有皇帝特别的恩赐,即使是朝廷大臣,也无法入内。
据有关资料介绍,乾隆年间,曾赏赐大学士、尚书等十余人随游玉泉山。胡广曾作诗:“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树色镜中悬;却带西湖连内苑,直下通津先百川。”朱日藩曾诗曰:“笑指蓬莱石,春桃几树花;仙潭驯白鹿,童子戏金沙;一榻居士室,三车长者家;凭君磨素壁,重过赋青霞。”
我们注意到,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在此我们也不妨了解一下。

玉泉山一角
传说是这样的:北京西郊有个玉泉山,老远地就能看见那巍峨的宝塔高高地耸立在山巅,使这里的湖光山色格外的优美。关于这座玉泉山的宝塔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人们只能在山边种上几块薄田来度日。一到了夏天,就能看见湖里喷出来很高很高的水柱,都说这里是个海眼。
后来有个守北京的官,想为百姓做件好事。他动员四周的百姓担土抬石填海眼,想把这个水洼地填平了。一连填了三年,堆成个小山头,可是海眼仍然没填上。
有一天,大家正歇着犯愁,只见工地上来了一个黑鬍子老头,挑着锔锅的担子,一身青布裤褂,白边千层底鞋,里边是件月白汗衫。
这个老头儿见人们唉声叹气,于是就问:“你们这是怎么了?”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老头听了之后就说道:“是啊,我倒有个主意。”大家听了老头儿讲他有个主意,都可高兴极了!
这讯息像长了翅膀,立刻传到工地总管的耳朵里,总管立即来见老头儿。一看这老头,外表平凡,可精神却不平常,虽不似神仙下凡,可也叫人肃然起敬。
于是总管很敬重老人,并向他讲了三年来治水的过程,老人听后说:“你给我招来一千个棒小伙儿吧!”总管说:“行!行!别说一千个,就是您老需要一万个也不难呀!”老人又说:“你能找人帮我造一千份我挑来的这种家什吗?”总管说:“中!半个月内保准齐全。”老人又说:“好!现在所有的人跟我上山,在山上修个‘馒头’。”
于是,他在海眼北边的山头上丈量了尺寸,就修起了土“馒头”。
半个月后,总管带着一千名小伙子,每人担着一份锔锅的家什来见老人。老人笑呵呵地说:“每二百五十人一组,东南西北各自分开,生起风炉化铁吧!”人们分头化起了铁水,夜晚映得漫山通红。
七天时间过去了,在老头的指挥下,人们从四面把铁水向土馒头顶上泼去,于是,一个巨大的铁锅造出来了。可惜还差一炉铁水,结果铁料没了,锅沿有一缺口,没铸成。老头说:“算了!咱们大家一齐使劲儿从北往南把锅翻过来,听我喊号子一齐使劲!”大家配合着。
人们果然从北一使劲儿便掀起大锅,只见巨大的铁锅仰面朝天翻了过来,顺着山势向南滚去。黑鬍子老头上去趁锅未翻稳的当儿,飞起一脚,铁锅顺势又翻了一个身儿,不偏不歪正扣在海眼上。
人们为了把大锅压住,还在锅上盖起了这座七级玲珑宝塔。
当海眼被压住之后,大家在工地上到处找那黑鬍子老头儿,可怎么找也找不见了,人们这才知道也许那就是鲁班师傅“显圣”。
也有人说:“可惜这铁锅沿儿少了一块,要是不少这块儿可有多好。”不久之后人们才发现,从这缺口往外渗出一股清泉,像玉那样洁白透亮,又清凉又甘甜,这股泉水便成为附近的水源。不仅如此,在这股泉水所流过的地方种出的稻子,便是有名的“京西稻米”。
人们吃着那油光柔软、香喷喷的清水稻的大米饭时,都想起鲁班师傅干活考虑得多么周全!把后世子孙的幸福都想到了。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儿的山泉叫“玉泉”,管宝塔山则叫玉泉山,把铸锅的山叫作“锅山”……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