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探访玉泉山之二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探访北京玉泉山之二
从历史沿革和发展的这个角度来说,由于这个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泉”,倚山面水,而距中都城又不远,所以在公元十二世纪末的时候,就被统治者们看中了。
另外,根据我们查阅的相关资料显示:相传金章宗曾在这里建有玉泉山行宫、芙蓉殿。
到了元明以来,也都成为了皇帝游幸避暑之地。
到了十三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间,建有上下华严寺等。清康熙十九年,也就是1680年的时候,又将原有行宫、寺庙翻修扩建。
时间到了康熙三十一年,又将原先“澄心园”改名为“静明园”。

玉泉山一角
是啊,规模宏大且十分壮丽的玉泉山静明园成为“三山五园”之一,而名扬四方。
时间到了1860年的时候,英法侵略军将这里大肆破坏,清光绪年间,又重新得到了修复。
接下来,我们围绕相关书籍的记录,围绕这一话题再来聊一聊。
据有关资料介绍,历史上对玉泉山静明园记载的书籍很多,主要有:《静明园册》《长安客话》《缑山集》《燕都游览志》《白岩集》《南濠集》《水品》《寄园寄所寄录》《帝京景物略》《戴司成集》《怀麓堂集》《金史地理志》《金史章宗纪》《元史世祖纪》《元史本传》《前溪集》《日下旧闻考》等。
我们再简单地补充说明一下玉泉山的静明园。这里共有六个门,正门俗称南宫门,大门以东有东宫门、小南门和小东门,以西则有西宫门,西北又有夹墙门。
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一下玉泉山的水质,其水质可以说甘冽醇厚,难怪天下闻名。过去,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历代古人多以江西庐山谷帘水或长江金山水为第一,以惠山虎跑泉水为第二。
据史料记载,乾隆为了评判天下各泉名水,令内务府制银斗测量,其结果是: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长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水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邱、碧云寺诸水重一两一分,只有玉泉、伊逊两地之水重一两,水轻质甘气美。从此,玉泉水定为清宫专门饮用之水。为此,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并作诗:“功惩无双水,名称第一泉”。
而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贵大米。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可以说是上等之佳品。而摩崖石刻——就是乾隆御笔题诗。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当年的时候,乾隆非常喜欢玉泉山的风光,对园内景致亲定为“十六景”,每景以四字命名,并各题诗一首。
那么,这十六景是什么呢?我们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的情况,现把“十六景”呈现在大家面前。分别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垆山房; 圣因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 ;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翠云嘉荫。
据介绍,乾隆虽然对这十六景致进行了命名,但他认为:“玉泉山盖灵境也。虽亭台点缀,时有晦明;而山水吐纳,岚霭朝暮,与造物相始终。故一时之会,前后迥异;一步之移,方向顿殊。吾安能以十六景概之。”
乾隆帝对这里的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试墨泉、分鑒曲、写琴廊、延缘厅、犁云亭、罗汉洞、如如室、层明宇、进珠泉、心远阁共十六处,分别作了题咏。由此可见,当年的静明园风景是多么的美妙。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