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我们初中时那些前尘往事
谢素俭
◇美丽如画的校园
那是一九五四年九月初的一天。我跟着家里大人们忙过了秋收秋种,父亲提着行李,把我送到了我的初中学校――湖南省洞口县第一中学。学校位于洞口县城。我一个农村孩子,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地方,就像刘姥姥带着狗娃进了大观园一样,感到很新奇,很兴奋,心中有着各种憧憬,也有些忐忑。我们将在这里进入新的生活,在这里启航。

我们的校园大抵原先是一片田野,宽广平坦。一排排新建的平房有教室,食堂,学生宿舍,有图书馆,实验室,礼堂,也有办公室,教工宿舍,排列整齐而又错落有致。当然还有供体育锻炼的宽阔的大操场。校园里绿树成荫,有枝叶繁茂的梧桐,排列成行的高高的白杨,也有桔林,有梨园。终年繁花似锦,莺歌燕舞。我们常常在树林间听鸟儿叽叽喳喳地鸣叫,听假山的泉水叮咚,看吱吱作响的蜻蜓。晚上也可以听到墙外传来的蛙鸣声。
周围的环境也十分优美。学校坐落在资江之滨。后门紧靠着资江的一条小支流――平溪江。溪水清澈,常可看到鱼群在水中游翔。走过两根圆木架成的小桥,可以跨入江心小岛迴龙洲。岛上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林深处有几座木屋,住着几户古朴的村民。还可以看到旧时农村使用的砻子、石臼和风車。河的上游不远处,也有一个叫伏龙洲的江心小岛。岛上有闻名全国的肖氏宗祠,当时用来作一小学教室。学校的東面是一片稻田,一望无垠。用作灌溉的几座水车(筒車)发出嘎叽嘎叽的唱声,不停地转动着,人们常驻足观看。学校西面一墙之隔的是文昌塔。铁顶铜铃,飞檐翘角,看上去赏心悦目。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口塘)
稍远处,更有我们周末常去的被称为有三峡之幽、华山之险的洞口塘。两岸悬崖欲堕,潭水幽深。天气变幻万千,绮丽多姿。这里也曾是湘黔古道,历来为军事要塞。抗日战争时,中国军民曾在此重创日军,迫使其在雪峰山那边的芷江城签下投降书。当然在山的北麓,还有一座险峻的狗爬崖,也是日本人的伤心地。当地的猎人曾端着猎槍点射日本鬼子,百发百中。日人谈虎色变。前些年,他们的后人也曾来此地祭扫亡灵。
风光秀丽的校园总让我流连忘返,也让我终生难以忘怀。

(文昌塔)
◇斑斓多彩的学习生活
学校是知识的海洋。知识的清泉像学校花园里的泉水叮当,注入我们的心田,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少不更事,有点懵懂。但我们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大家决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志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当时还没有录像厅,没有网吧,没有电子遊戏,没有纷繁的信息媒体,也没有多少外面的诱惑。课堂和书本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仅有渠道。我们甚至也不太看报。我们十分尊敬老师,专心致志地听讲,极其认真地做题,早晚自习都很用功。当然那时也没有加班加点补课,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更没有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我们无忧无虑,努力着,但也快乐着。

(狗爬崖)
除了读书学习,我们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们打球,晨跑,参加运动会。我们参加歌咏比赛,我们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唱《解放区的天》,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们燃起篝火,在操坪里围成一圈跳集体舞,玩《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的遊戏。队日活动里,老师会带我们游迴龙洲、洞口塘。我还记得,学校也曾组织我们去附近农村帮助农民在稻田里捕捉蝗虫。学校也组织大家看来访的地方剧团的演出。周末晚上我们坐在操坪里看电影。我的印象里,大家最喜欢在周末看学校老师和县武装部或县体委干部的篮球比赛。
我们也有歌咏队、绘画组、气象组等兴趣小组。我和几个自认为志同道合的同学办了一个手写刊物,名曰《平溪文艺》,主要介绍洞口的奇山异水,也仿效刚读过的课文《小二黑结婚》,杜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同学们很感兴趣,老师也点头支持。当然也只办了两期就停刊了。始料未及的是到了1957年底,我们早已毕业离校升入高中,却有人捕风捉影,在反右运动中追查了此事。当然重点是调查老师。我的贫农出身是信得过的。本来就没有什么,这事最后总算还了个清白。老师和我都没有事。但我很内疚,总觉得对不起老师的,毕竟让他受到了牵连。

(60多年了,照片早已模糊不清,
只有记忆还是清晰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我们大多同学情窦未开,但也羡慕着装佼好的城里学生,也喜欢五官端正长得匀称的同学。但我记得与时下看法相反的是当时男同学都说前凸后翘的女孩丑死了。还有一个男生对我说起一个大长腿女生是长把扫帚,是丑八怪。甚至还有一个脸上有雀斑的小男生对我说到给我班上生物课的女老师老是媚眼瞪着他,弄得他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他是得意还是真不爽。实际上老师讲了些内容后停下来看看学生,只是让大家消化消化而已。这个同学真还有些自恋。当然这与荷尔蒙无关。后来有位女生初中尚未毕业就嫁给了县城的一个转业军人(与崇拜英雄无关),让人感到无语。
学校生活也有甜酸苦辣。应当说,那时大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国家正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并不富裕。就在1954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但政府对在校学生还是很优待的,中学生每月供应30斤国家粮。我因食量不大,每月还能为家里节余几斤大米。记得开头一年,为了省钱,我只好在城里熟人家里做饭,每周从家里带点腐乳、杂菜、酸萝卜做菜。住宿就一床薄被,盖半边,垫半边。当然在校寄宿的同学生活好些。当时也就吃早中两餐。早上晨读两个钟头后开早餐,下午三、四点开中餐。食堂里供应的菜也就是萝卜、白菜、瓜类。豆腐是大家最欢迎的菜。一个月打一次牙祭,吃点鱼肉。那时没有早点,没人喝过牛奶,没吃过巧克力,也没有奶茶,后来才有人吃到糖水冰棒。但大家将饭菜吃得有滋有味,很香甜,没有人挑食。同学们都很满意,也很开心。

◇最难忘,师生情缘,同学情谊
我们的老师们都有着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他们敬业立学,教书育人。他们工作认真负责,关愛学生,无私奉献。联想到当今社会上出现的有偿补课和某些有失师德的现象,我更加佩服我们当年的那些恩师们。我们的班主任早生华发,我们叫他白发老人。我至今还记得他在我们班刊上的题词:“为了你们成材,我甘愿让我的头发一根根白下去。"这也是他的真实想法,并身体力行。老师们不仅关心我们的读书学习,也很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他们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生活困难。为了让学生们吃好睡好,他们下学生食堂了解同学们的伙食状况,还搬进学生宿舍陪同学们就寝。

(60多年前的同学少年)
我们那位解放前参加革命的校长和蔼可亲,听他谈话如临春风。有次有个学生偷摘了学校果园的梨子,人赃俱获。大家都猜想这个学生一定会受到严厉处分。我记得校长召集了几个同学和这个同学一起在校长办公室开了个短会。他把梨子切开,一片片的让大家尝尝。他说,梨子还没熟,有点酸苦味。梨子熟了才香甜。就像你们,现在也有些青涩,好好成长,将来才会成为参天大树。果子熟了,我再请大家一起来品尝。然后他目送着大家高兴地离开办公室。
同学们天真烂漫,纯真无私,很善良,很单纯。不势利,不攀比。大家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关照。课后我们也在校园里追逐打闹。有时也开玩笑,搞恶作剧,惹哭了同学,惹恼了女生。过一会儿,说一个笑话,作一个鬼脸,唱一支歌儿,大家又破涕为笑,和好如初。
我们师生像一个大家庭,朝夕相见,相互关爱,相互陪伴,很温馨,很幸福。同学们进步着,成长着。

三年的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初中毕业的时候。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毕业晚会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拥而泣,难舍难分,都有千言万语说不出来。
毕业分别以后好几天,又有好些同学结队相互走访,周游了县内大半个乡村,意犹未尽。
◇朝如青絲暮成雪
星移斗转,六十多年过去。我和我的初中同学们各自为生活奔忙,少有联系。但那美丽的校园以及陪伴我们成长的老师和同学的形象仍不断在脑海里浮现。
2019年秋,我的初中同学在长沙有过一次久违的聚会。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来人不多。岁月不饶人,给曾经的俊男美女们毫无例外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一个个鬓发如雪,青春不再,依稀难认。久别重逢,相见甚欢。有欣喜,也有伤感。喝点小酒,三言两语,拉点家常。少有欢歌笑语,也沒有慷慨激昂,纵论国内外大事。多年的牵挂和思念尽在不言中。
曾经的美少年,稳稳的学霸一枚,同学心目中的偶像,虽贵为特级教师,也曾任一重点中学校长,仍然健谈,但已英气难寻。
初中同学大多留在湖南省内城乡,各行各业,或官或民,多有成就,各得其所。无奈多人已先后离去,这也只能顺其自然。

班里两个老爱扯皮的死对头自是相对一笑泯恩仇。曾经嘲弄大长腿女生的男生和大长腿女生喜结良缘。一个不太声张的男生悄悄地追上了班花(也属前凸后翘的那种),终成佳偶。一个班里最不起眼的男孩得知当年也有一个暗恋者,感慨万端。真是少年不知曲中事,听懂已是淚中人。大家不知那位雀斑男孩现在何处,也不知道后来他会不会因异性的青睐而烦恼。
与会的老班长是我市林业局的高级工程师,曾为本市的青山绿水呕心沥血。退休后多年支助乡村贫困家庭,令人感动。曾和我约定一起去拜访恩师,但终未成行。不久恩师和老班长却先后离世,令人唏嘘。(2022.5.14)
(配图由作者提供)
尾韵: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就连说过了再见,也看不见你有些哀怨……
张学友《吻别》MP4
我的世界开始下雪,冷得让我无法多爱一天。冷得连隐藏的遗憾,都那么地明显……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谢素俭作品
作者简介:谢素俭,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退休英语高级教师。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