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炜,1989年生,德清人,南太湖特支计划人文社科青年拔尖,浙江省新荷计划青年作家,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著有《跳上诗船到德清》《给孩子的风土诗》等,曾获第三届浙江省青春诗会三等奖,供职于德清县图书馆。
最近,《新华每日电讯》“迦陵课堂”专栏陆续刊发了叶嘉莹先生于198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的中国诗歌史课程精要,其中有一讲《诗之格律化的形成与发展》,提出“四声八病”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齐、梁之间把这个理论很明白地提倡出来的就是一个诗人,就是沈约”。我是1989年生人,知道叶嘉莹的名字是在杭州读大学时,尽管我此前就知道沈约是德清人,是孟郊之前的先贤,但第一次认识诗歌史上的沈约则是通过叶嘉莹先生。后来我做俞樾、俞陛云、俞平伯研究,与叶先生有书信往来,还在电话里访问过叶先生,叶先生有《赠俞平伯教授》诗云“曲园家学仰名师”。
殊不知,德清是“诗路浙江”的重要源头,一条“大运河诗路”穿过彼时的京畿大邑德清,一条“浙东唐诗之路”无疑要从德清人沈约说起。沈约用四声写新体诗,避免八病出现在诗歌中,他的诗歌被后世称为“永明体”,他在金华所作《八咏》更被赞誉为“唐五言律之祖”。换言之,“讲唐诗,要从沈约讲起”(木心《文学回忆录》);“在永明体产生的过程中,沈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没有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唐代的诗歌恐怕就没有这么辉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沈约旧居位于德清何处?今已无法确考,但沈约之先祖沈戎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处纪念地,宋嘉泰《吴兴志》称其地为“怀德里”,境内有一座凤凰山,山有凤翅形,相传沈戎的后代子孙舍祖宅为寺,即皇觉寺,是为江南沈氏的祖庭。沈氏不止出了一个沈约,执天下之牛耳,还出过沈充、沈演之等人杰,编创并贡献了“前溪歌舞”,邀释法瑶住小山寺,法瑶后礼致上京,为《茶经》增添传奇。这又是有功于江南历史文化的“源”。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承载历史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的“源文化”,加上德清同时是“瓷之源”、良渚文化制玉作坊、南宋人工育珠所,不难洞见:江南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德清自古是物阜民丰之地,正因为如此,德清人才能够追求游乐雅趣,传承创新。
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最理想的状态是,深入理解,涵泳浸润,接受熏陶,之后是熟记对偶的名目与例句,培养作诗的基础。在《给孩子的风土诗》中,我试着展开训练,写景、咏物、叙事、述志,借古人的笔摹写一腔心影:
青铜肇始饰王朝,吴越之边土木焦。
亭子桥头铺礼器,火烧山表卧龙窑。
云盈叠印悠悠岁,豆黑交加淡淡苗。
堪与彩瓷相媲美,龙山龙胜尽娇饶。(《瓷之源》)
千百之中存一嘉,土人掏摸岁喧哗。
小山漾立祖神庙,古井栏遗露甲花。
种髓鳞丸尝玉液,采天灵气纳芳华。
吾今谒迹方知意,美育珍珠香蕴茶。(《珠祖神庙》)
邦邑邦人室不迁,凤凰山麓祖宗田。
元嘉舍宅为灵寺,天复重修种德渊。
砖刻绍兴深入史,额名皇觉永流传。
法师逾冠萌宏愿,沈氏家声四海宣。(《皇觉寺》)
不瞒读者诸君,《给孩子的风土诗》不独是我以诗记风土,更是给小朋友的诗学教育读物,旨在帮助他们感知乡土、理解传统、发现宝藏。感谢湖州市委宣传部将此书列为优秀文艺作品扶持项目。我庆幸于自己以传统的写作方式完成了一次创造性转化,分“莫干山”“德清古城”“大运河诗路”“苕溪闲情”四辑,以格律诗的语言写当下,且成完整文本,同时以今人视角写历史文化,堪作注脚,俨然相得益彰。全书选录我写的五七言绝句律诗共一百八十首,部分诗下加了长短不一、详略不一的注,配了插图,为使读者对诗中之境有所探寻,对诗外之意有所联想。
我采用具体诗作来作为示范,非为表明匠心独具,实以诗格自许,请读者参与我的人生,见证诗作的诞生。我拒绝翻译诗歌要像翻译文言文般字字落实,因为那样就把灵动且蕴含深厚的诗歌局限化了,美感大打折扣。我注诗题,注地名、人名,注诗中个别字词的特别用法,是基于今日之孩童犹有用古诗作为习字临帖的习惯,亦显露对诗歌的爱好庶几是中国儿童学习的日常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给孩子的风土诗》也是一本先教孩子识字、习字,接着读诗、悟诗的少儿读物。
兹举几例:
“欲问开山岁,峦头矗立时。”(《莫干山裸心堡》)
注:峦头,炮台山山形尖锐,峦头矗立。
“玉麈峰前挥玉麈,文明塔下播文明。”(《乾元》)
注:玉麈峰,即玉麈山,在老德清县城北。元宗师吴全节来游,留题“谈挥玉麈看云起”句,遂更山名为玉麈山。
“石羊石虎依神道,青草青桑没马蹄。”(《吴江墓》)
注:吴江墓,在德清县新安镇孙家桥村东南桑地中,现存石羊、石虎、石马各一对。
“石蹬无寻钟致远,山门不扫塔犹高。”(《云岫寺雪景图》)
注:云岫山旧有青云塔,遥望如簪插髻,轰然倒塌于1954年夏大雨中,今留塔基。
“寸草有心疏亦密,春晖无尽薄同丰。”(《过武康孟郊祠》)
注: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座中应识红楼梦,宇内同搜游子吟。”(《赋中海达地理信息之夜》)
注:中海达地理信息之夜,是FIG测绘地理信息“一带一路”研讨会的文艺活动,2020年9月16日在德清举行。
其实,孩子有敏锐的感知力,能感知诗词韵律及想象,只是孩子的理解力及人生阅历有限,深层次的情感不易体察。如果能引导孩子将诗词与他的生活联系起来,就为孩子架起了通向诗词的桥梁。
我经常向身边有孩子正读幼儿园、小学的青年朋友推荐叶嘉莹先生选编的《给孩子的古诗词》,反馈很好,只是不免有“隔”,实因时空之差别,令我辈未能更深入体会古人诗词中的生命与内涵。诚如湖州市委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在加速,文化影响‘拥抱谁’;时代在演进,文化引领‘成为谁’。”新时代的写作者应不断从优秀本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把握更准确的人文特质,进而实现更具创造性转化与更大创新性发展。
“凭诗记风土,灼烁发心光。”这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而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应该让他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愿以吾心为萤火,时空伴随,助爱诗之少年身临其境,为他们开启一道道门,使他们的情绪在诗词的世界里被看见、被说出、被抚慰,而后到达每一个人想去的那个地方。
终审:王骏
主编:黄浴宇
副主编:徐吉鸿
技术支持:邵高锋
编辑:姚立 程瑞文 潘龙文 徐燕萍
本期责编:程瑞文
本栏目投稿邮箱9113921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