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冯志清(上海)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及周边——这是新中国历史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忌日!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及周边地区,发生了特大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揪心伤心的“5.12”短短几天,近7万人遇难,是共和国亿万人民一段永远抹不掉的悲伤记忆。
从此,每逢“5.12”,看到“5.12”,多少国人泪腺的开关似乎是坏掉了,只要是看到『汶川』二字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2008.5.12”,“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数字本只是冷冰冰的数据,而这些代表的却是生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灰色的数字,几分钟便天人永隔。
难以想象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有多绝望,也无法感同身受第一批写下遗书后空降至灾区的官兵面对了什么,更无从知晓活下来的人是如何面对了之后的人生。

14年了,每当看到这些文字与数字都会鼻子一酸,对当年的亲历者来说,一切苦难都成了回忆。
百年一遇的雪灾,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08真的是多难兴邦的一年,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的口号也是在那一年喊了出来。
『多难兴邦』是一个残忍又坚固的词。亿万中国人永远记得汶川地震时媒体的最多喊出的这句话。
亿万中国人永远络记并深信:一个能出动十万军队救援的国家,一个总理2个小时就赶到灾区的国家,一个因民众争相献血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14年了,岁月抚平满目疮痍,汶川已从废墟中重新站立。

如今2022年5月12日,曾经的灾区也已换了新颜。从当年“5.12”惊心动魄的90秒,到众志成城的灾后重建,再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汶川及周边地灾区幸存人民百姓,一路走来,无不感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的伟大奇迹!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迅速启动国家救灾一级响应,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工作。人们回忆起那段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党中央、国务院、四川省、全国各省市各做党政军在第一时间就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动员、实施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全国、全党、全军、全民开展“我为抗震救灾作贡献”活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中央和四川省市地方围绕“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一目标,利用各方优势,围绕灾区重建规划、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精神重建、生态重建等群策群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英雄的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曾经满目创伤的地震灾区焕发新生,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值此,多难兴邦,汶川“5.12”大地震14年祭之时,笔者特赋《忆秦娥》为评为纪
山河咽。
汶川地震天无月。
天无月。
残垣遍野,
生灵伤别。
祭悲年昔伤哀节。
家园重建丰功绝。
丰功绝。
春光普照,
诗史铭阙。
——2022年5月13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