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能与失能》
人世间一般有三种无能、失能群体。婴幼儿无能,老年人失能,还有因残失能。这几种无能与失能随时空转化改变。
对无能的婴幼儿,全家上下发动,六个大人齐上阵,有条件的家庭还要请上一至两名保姆,用“大半个班的兵力”精心呵护,百般宠爱。早上送幼儿园前呼后拥,晚上接回家时追随一帮人。这个喂饭,那个喂水,各色衣服一大堆,各样玩具一大群,各种书籍一大摞。享受着宠爱的幼儿好似“巧克力糖”,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装在口袋里怕漏了,爱如掌上明珠,疼如心头肉,珍如无价宝。可谓是:又小又年轻,说话怪好听。童音一出口,全家都高兴(摘自当地口头语)。
但对失能的老人可就有所区别了。尤其是没有工资收入的老年人,一旦由于年大体弱、疾病缠身,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全靠子女照料的时候,不少老人的生活质量就会严重下降,由享受生活变成耐受生活了。当地民间形容失能老人生活状态时,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人老衣裳破,说话就有错。满身有异味,大小疾病多。
咱们到幼儿园门口和养老院门口去看看。幼儿园门口是“门庭若市”,人头攒动,擦肩接踵,熙熙嚷嚷,说说笑笑。而养老院门前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从早到晚空无一人。孝顺的子女通常周末去看望一下,不怎么孝顺的子女很长时间不在老人床前留一个脚印,个别不孝父母的子女,不仅不去或很少去看望,还因为争夺父母的房产钱财,埋怨嫉恨老人分配不公而与老人口角不断,脏话粗话满嘴跑,甚至对簿公堂与父母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把老人的养育之恩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全然不顾老人的顾复之恩和舐犊之情,把那种自私狭隘的人性丑陋暴露的淋漓尽致。别说孝敬老人,就连老人起码的尊严和面子,也被个别不肖(孝)子孙撕成满地碎片。
我自己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婴幼儿由于年龄太小,各方面发育都不健全,没有成年人的呵护,就没有成长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无论从本能的关怀上说也好,从道义伦理上讲也罢,必须要全方位、全角度、全身心的投入,精心呵护、培育培养,正确教育,使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有用之才。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各种能力也在不断的与日俱增,直到它们翅膀变硬飞出家门,通达世界各地。那时的他们即使不能呼风唤雨,也能岗位建功。
但是对老年人来说,与儿童成长的过程正好相反,随着年龄的递增,各方面的能力与日递减,直至动弹不得,完全失能、无能。对老人的照顾是越来越费手、费心、劳神,绝不是说说好听话,喊几个空口号就能济事的。不仅要喂水、喂饭、喂药,抓屎抓尿接呕吐物,而且还要忍受老人的埋怨、唠叨、怪罪、训斥的同时,还要耐受老人无时不刻“哼哼嗨嗨、吭吭咔咔”痛苦的呻吟和刺鼻的酸臭味,同时还要十分注意说话的语气声音以及搬动动作的力度。说话声音小了老人听不见,说的声音大了,老人说子女不耐烦;翻个身力气小了搬不动,用劲大了老人说子女不想伺候了,“让我死了算了”。有时候真的是左不对右不对,里里外外不落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子女反应,伺候老人不仅要支出很多体力,而且要付出极大的耐力、心力;考验的不是你有多大力气,挑战的是子女个人的志气、勇气、豪气。没有对老人的深情厚意和“乳鸭反哺”的精神状态,没有很好的个性修养和不怕苦、不怕脏、不怕怨的牺牲精神,是绝对胜任不了的。
儒家鼻祖孔子老先生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这段话意思是:“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笔者对孔老夫子的话是这样粗浅理解的:尊(孝)敬老人,让他们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与此同时,要尽可能多玮度、多层面、多细(环)节的陪伴。多陪伴父母、多进行语言交流,多落家长里短,多进行思想和心理疏导,是老夫子说这段话的根本要义。若不顾老人的饥饱冷暖,是大逆不道,丧失人性;不给陪伴聊天,是精神饥饿;对老人不理不睬,漠不关心,刁难设障,是一种冷暴力的摧残。不孝父母的人,情最淡意最薄,最招人讨嫌。咱如若要交友睦邻,请最好远离这些人。试想,一个连血缘至亲、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尊敬不孝顺的人,又怎么可能对非亲非故的朋友倾尽其心,成为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莫逆之交呢?
要陪伴父母,子女就得把自己用“心绳”拴在床边,暂时失去自由权,失去“话语权”,甚至没有生理调节的自由,吃不好睡不安,比坐监狱容易,但比做任何事情都难。虽然说吃得不是黄莲苦,但这种苦却比吃黄莲还有种特别的苦味儿。没有亲身经历,决然不可能有这种体验。
咱们中国有句话叫“百天床头无孝子”。况且,很多老人往床上一卧就是数月数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离不弃,心平气静,和颜悦色,一以贯之地守在病床前,其孝心可嘉,天奖地贺,众人夸赞。
陪伴失能父母(老人),虽然说很辛苦,但虽苦却也很幸福。当七老八十的自己进到家门时,叫声爹和娘,有人答应,有人向你嘘寒问暖,逢人说起来的时候还能炫耀一番,会骄傲地说“俺这把年纪了还有爹娘”!更自豪的是,老人的长寿基因在子孙后代身上得到了优秀的传播,为子孙万代后福无疆、百岁不老作了榜样,这是千金散尽都得不到、买不来的。
总而言之,人老失能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全部取决于子女的内心品质;全靠子女给老人制定生活标准;老人脸上的表情是对子女照料好坏的无言讲评;老人皮肤的光泽度是子女给予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外在表现;老人的精神状态是内心世界的客观反映。
人总是要老的,但老的有没有尊严和风度,是子女有没有脸面尊严的一面镜子。今天,我们照顾老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个眼神、某种表情,都潜移默化地烙印在自己后辈的心里,对他们起着赶不走、去不掉的刻骨铭心的重大影响。要想自己晚年子女能善待咱们,请先善待自己的父母(老人)。
碍于篇幅,文字只能去繁就简,不能面面俱到。希望能抛砖引玉,点鼓接响。
做好家庭里一老一小的护理工作,是温暖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的大工程。我们每个人都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山里布衣
编辑:孔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