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的腊肉
黄洪清
青神县白塔寺腊肉,众口皆誉,闻名遐迩。其实呢,白塔寺,是个地名;白塔(现为近年重建),是一座佛塔,青神县古地标之一。而生产这家腊肉的老板姓邵,老板娘姓赵,她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始制作腊肉,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几十年,兢兢业业,克勤克俭,才做出了众口皆调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腊制品系列。因为邵老板的家离白塔寺没有几步距离,所以人们就习惯叫白塔寺腊肉,鲜有知道老板姓氏的。临近知道的就叫“邵腊肉”,叫起来很有亲和力,就像拉家常、唠嗑子。这种习惯,在我们中国是沿袭了几千年的,也是一种传统。几年前,我也是听说白塔寺腊肉是青神腊肉的No1。讲的人讲得津津有味,继而眉飞色舞,所以听的次数越多,流口水的次数就越多。大凡我们乡间之人,都是年年自己做些腊肉的,觉得能够节约几个钱。由于不专业,有时咸有时淡。咸了,吃起来既不可口,也不宜健康;淡了,很可能坏掉。经常听人抱怨:今年的猪头肉又没有腌透,吃起来臭熏熏的。甚至有人在用烟火熏肉的时候一时大意把整头猪的肉烧掉了。当然,也有做的好吃的,毕竟是少数,也只是个别人的口味而已。我也干过一件让我不敢再干的事,因为自己也每年要腌制一些腊肉,通常每次不过二三十斤,真是那个“小打小闹”。有一年,亲戚托我给她买了一百多斤猪肉,叫我帮忙做成腊肉。我说我没有干过,她说他们城里头不让自己烟熏腊肉,再者她也没有地方弄,就鼓励我说一块是做两块也是做,莫关系的,整三。我就做了,结果腌制的腊肉太咸了。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我不再做腊肉了。人世间的巧事就是奇妙莫测,往往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在你经历了迷茫、徘徊、惆怅甚至失望的时候,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就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柳暗花明,忽然开朗,惊喜、欢呼、感叹。这一村是什么呢?就是邵腊肉家赵老板娘居然是我爱人近三十年来一直没有联系上的同学!联系上了,一群同学呼朋引伴相聚邵家。一见面,真有点热泪盈眶。一阵问候之后,她带领我们参观厂房。厂区整洁干净,俨然一座大宅深院。车间内工人井然有序,各做各的事情,即使遇到熟人,也无暇招呼应酬。炕房里一排排腊肉香肠,整整齐齐,腊香四喷。参观完厂子,接下来就是围桌而坐,等待品尝邵家的腊肉。腊肉端上桌子啦,用筷子夹起来,皮儿金黄,中间的肥肉晶莹剔透,夹着有几道黄金镶嵌的肉片,黄的是金,白的是银,似乎有油要往外冒又冒不出来。赵同学说这是五花肉。她一边慢慢地吃,一边有条不紊地给我们介绍。我们既吃腊肉香肠,也谈腊肉香肠。吃得香,谈得欢。每吃一口,都有几十年来的牵挂,都有人生奋斗的辛酸。赵同学说她几十年来就做一件事,就是做腊肉香肠。她说她从来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就知道做这件事情。她说做腊肉香肠很简单,就跟做人一个样,“人做对了,腊肉也就做对了。”我被她震撼了,浅显的话寓意着深厚的哲学道理。邵家的腊肉,色泽金黄,形状耐看。邵老板说,这首先得选好材料,刀功要过硬,还要舍得把肉上的一些附着成分割掉,保证产品的形状和质量。他憨厚地笑笑,说“舍得舍得,要舍得舍得才会有得”。听他说话很有意思,虽然有点绕,细细品品,还真有点腊肉的味道。他意味深长地说他们的生意经就是既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又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正因为这样,邵家的腊肉才供不应求,口口相传,名声远播,享誉大江南北。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