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夜晚,时钟敲过十二下,我躺在床上依然翻来覆去睡不着。回想着白天共青年团百年庆典直播,我心潮澎湃。
我这个工人家庭出身,且有残疾的人,与共青团有着刻骨铭心的情缘,心中充满了感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记得是1978年7月,当时我只有18岁,刚刚初中毕业,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
为了感恩党和政府对残障人的关爱,不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希望能用自己的残障之身,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添砖加瓦。我毅然放弃了读高中,尽早地走上了社会。
身有残疾的我,一边将几个残障朋友叫上,成立了一支特别的队伍“南京残疾人拥军爱民服务队",用我们的一技之长,热心地为百姓开展理发、家电修理等服务;与此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为报名参加招工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光有美好的愿望还是不行,由于身体残障,我考试成绩再好也无用,仍被拒之工厂企业的大门之外,而有的哪怕考零分,只有初中肄业水平的健康人,却都能通过各种渠道安排好工作。面对自己遭遇的不幸,我没有气馁,坚持向新闻媒体和各级团组织发出了上百封的求助信。
我有幸认识了具有爱心,刚从晨光厂职工医院退休的黄静医生,我跟她学习针灸、衣裤拷边等技能,并用自己学来的技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自己的言行,感动了大家,很快便以实际行动,光荣地加入共青团组织。在大家的推荐和共青团雨花台区七里镇团委领导邵春宝书记等关注下,我成为了共青团南京七里镇武定新村团支部书记。每当刚从学校高中、初中毕业不久的青年和团员从学校毕业后,我总会抽出时间,组织青年团员学习共青团团章,与他们共同探讨人生之路。
当我看见那些刚从学校走上社会不久的青年,在我的帮助下,积极要求进步,加入到了共青团组织,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取得优秀成绩后,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愉快,我能为共青团组织工作着,心里感到甜嗞嗞的。
不久,时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孙家正、共青团江苏省委领导顾浩、林祥国、黄树贤,团江苏省委宣传部领导陈允丰等一批共青团领导都上门看望我,鼓励我,为我的工作问题而积极奔波,帮助解决。
上海《青年报》,派出了青工部记者朱士信,特地从上海赶来南京,与我见面,了解我的实际情况,于1980年7月2日在上海《青年报》头版以“向命运挑战"为题,对我进行了报道。
1982年11月,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在党和政府领导,尤其是在共青团组织的帮助下,我这个残障人,正式参加了南京晨光机器厂工作,被分配在厂里印刷所担任了印刷的校对工作。
工作着是美丽的。进厂后,我一直努力工作。也许是我和共青团组织的情缘仍在,到国企晨光机器厂印刷所工作后,在共青团员和青年人的信任下,我先后担任了印刷所团支部的组织委员、团支部书记,直至在我年满30岁,光荣超龄离团。□陈斌

左一为本文作者陈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