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久 的 悔
——写在妈妈的生日
农历四月十二日是母亲的生日,这个日子永久铭刻在儿女们心里。
去年四月十二日母亲还健在,这是母亲的89岁生日。前一天我为母亲定做了生日蛋糕,生怕带回家不新鲜让蛋糕店保鲜,说好第二天九点之前取。如约取了蛋糕,走到半路我发现所带的蜡烛是“90”两字,心想这虽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但也不能马虎,于是返回蛋糕店将“0”换成了“8”。一切准备就绪,侄儿开车把我和妻子、小妹及侄外孙女一起拉回了家。
中午,就在母亲家的炕上摆了一桌酒席,饭菜都是普普通通的家常便饭,只不过比平时多了几个肉菜。酒席开始前,老母亲端坐在炕桌后的中央,头上带着用彩色纸板做成的生日礼帽,俨然是“老寿星”的模样。这时的母亲,面颊红润,神采奕奕,精神焕发,根本看不出是“耄耋”之人。生日蛋糕摆在炕桌中央,回家的儿子、儿媳、女儿和孙子、重孙女围坐在老人家的周围,其乐融融。当点亮生日蛋糕后,我们一起为母亲唱起了生日快乐歌。一致要求母亲双手合十许个愿,许愿毕,又让老母亲讲几句话。母亲没有一点迟疑和推脱,自自然然地说,我和你大(父亲)受了一辈子苦,拉扯大六个儿女都成家立业了,又支生下那么多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重孙辈也看见了,像我们这样儿孙满堂的大家庭,不用说“水龙湾(老家)”,就是前山富(现在住地)也少见,你大(父亲)活了92岁,我也快90岁了,全家40多口人都住到了呼市和郊区,庄户人家这一辈子值了。妈祝愿你们上班的好好上班,做工的好好做工,念书的好好念书,争取再考出几个大学生。老寿星发至心底的话,让我们热泪盈眶,为之鼓掌,他老人家的思维清晰、言语连贯令我们敬佩高兴。
母亲89岁生日的照片;
1983年我与母亲在青城公园的照片
……
我呆呆地看着眼前的这些照片,想了很多很多,眼泪不由得充盈眼眶,潸然而下.....

清楚的记得,给母亲过生日,也是近十几年的事,从来没有郑重其事的隆重准备过,尤其是母亲70、80岁这两个大寿日,也没有在像样的饭店贺贺寿。80岁生日时,我提议过,但母亲不同意,说过个生日没必要浪费,也就没有太勉强。之后的生日就是年年如此,而且有几年不是工作忙就是放在脑后了。
可以说,我们一大家子43口人,没有一次全家老老少少专门聚齐为父母亲过生日。母亲总是理解地说,你们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各有各的做的,谁能回来就谁回来,这妈也高兴了。这当然是老母亲的心里话,但作为儿女这是永久的悔......
但是,儿女们的生日,老母亲却牢牢的记在心里,而且谁在哪个时辰生的都记得清清楚楚,就是孙子、外孙辈的生日也记得不差。每当谁过生日,从早晨就开始念叨,不管他(她)们在不在身边,总要尽可能地做一顿好饭,以表达母亲的心意。
每当母亲说起儿女们出生时的情景,好像如数家珍,历历在目。尤其是弟弟出生时,有惊无险。那年正是五八年大跃进,母亲怀着一个大肚,还在生产队的山药窖里放山药,母亲觉得肚子痛的厉害,让村里人急匆匆地送回家,勉强回到家,来不及上炕就生在了门背后。当时家里正好和了一堆黄土泥,准备摸炕用,弟弟就只能顺势而为了。母亲总以为孩子要落下病根了,不料等他长大成人了,身体比谁的也结实,而且还培养成了大学生,吃上了公家的饭。

还清楚的记得,那是1973年春季,我已经高中毕业在村里劳动,回家看见母亲又要生了。很不高兴地说了一句,看得这么多人了,连饭也吃不开了还要生,母亲显出非常难为的表情,不几天生了一个小妹妹,当时我不在家。后来听母亲含着泪说,你大(父亲)唉声叹气很不情愿了一阵,一下狠心在小妹嘴里灌了点煤油,然后用箩筐送到了东坡野外。活活的一个小生命,就这样没了。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不已,悔不该跟母亲说出那样不尊不敬的话来,其实母亲那年刚刚40岁,还在生育年龄。
母亲辛苦了一辈子,受了一辈子的罪。母亲嘴里经常念叨邓小平的好,说她是地主出身,要不是邓小平我们家哪能考出两个大学生。的确是,好不容易赶上了改革开放,过上了好日子。本应该趁父母亲身体还允许的情况下,带他们坐坐火车和飞机,出去旅游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总是以工作忙而找理由,等我退休赋闲在家,父母亲的身体已经不可能了,这一夙愿终未实现,成了永久的悔......

母亲一生没有生过大病,记得我11岁那年,母亲得了妇科病“白带”,仅在附近的乡村医院看过,住了一段医院,之后就靠吃中药维持,最多吃过乌鸡白凤丸,也是时断时续。全靠母亲平时自己的对付,这个病整整拖了八年,病愈后还又生了个两个小妹(最小的那个就是上面提到的)。到了晚年即使有个头痛脑热吃点药,最多输几天液就好了。近几年因年纪大了,得了肺源性心衰,住过几次医院,最多没超过半个月。去年农历五月下旬,母亲因感冒引发旧病,侄女婿在家给输液治疗,饮食一天比一天减少,身体拖垮了。我们动员母亲到呼市医院治疗,母亲说什么也不去。坚持说,毛主席才活了83岁,我快90的人了,阎王爷该叫了。看着母亲的身体状况,我们也只好听母亲的在家维持。六月初十早,我看到母亲状况有所好转,还动员母亲喝了半小碗豆奶粉。看到母亲这几天大小便还得扶起扶坐,想起母亲以前住院时用的尿不湿在我家还有,顺便把以前住院病历的用药拿回来,让侄女婿治疗时参考。跟母亲说好下午就返回,谁知这竟是与母亲的永诀!时间定格在下午1:50,母亲永远离我们而去......

每当想起母亲,从内心感到一种悔恨,悔不该在关键时候离开母亲,没有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成了我人生永久的悔......
每当想起母亲,隐隐地觉得,给母亲过89岁生日时那个“90”生日蜡烛,让我把“0”换回“8”,是否上帝早有越不过90岁的预示,我却浑然不知?这是我始终解不开的谜,成了我人生永久的悔......
刚刚过去的5月8日是“母亲节”,我有感而发:目前,全世界有近80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按美国的设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按我国的文化传统是孟子的出生日,农历的四月初二。尽管具体时日不一,但目的和意义是一致的。其意义就在于,不管是哪一个国籍,哪一个种族,哪一种意识形态,人性是一样的;不管是富人、穷人,健全人、残疾人,智全人、智残人......无一不是脱胎于母腹,概莫能外。不管是皇帝老子还是庶民百姓,其母亲不可能永远跟你生活一辈子,总有离开的一天。设立一个“母亲节”’,就是时刻提醒当儿女的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生命是谁给的,又是谁含辛茹苦把你抚养成人?怀念、感念母亲就应该成为全人类的情愫。对于那些母亲还健在的儿女们来说,时刻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有生之年,尽最大的努力为母亲尽孝报恩。为此,愿已作古的母亲,在天堂上、九泉下安息!愿天下健在的母亲身体健康,生活如意!
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的文中说到“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心里是安定的。”这话说到了天下儿女们的心里。
二零二二年农历四月十二日
公历五月十二日

作者简介
刘润贵,男,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内蒙古察右中旗人。1979年考入乌盟师专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察右中旗一中任教,后调入旗史志办从事编辑工作。1985年调呼和浩特,二十九中任教,后供职于呼市赛罕区委政研室,曾任政研室副主任、主任科员。1994年调自治区乡镇企业局主编《内蒙古乡镇企业》,并兼任《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乡镇企业》杂志驻内蒙记者站站长。2001年任内蒙古乡镇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同年借调自治区党委政研室任《内蒙古工作》期刊编辑。2003年调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任主席秘书、办公厅综合处处长。2015年11月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