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具备省城气质的诗,是不完整的
———林鸿年《我心飞翔》诗感
文/獒妈
盖伦最先提出气质概念,用气质代替希波克拉底体液理论中的人格。气质并不是所说出来的,而且长久的内在修养平衡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显而易见就会表露在工作生活以及交际活动中,诗歌创作来源于日常,必然无法回避地会带有诗人个体特有的格局。
“不具备省城气质的诗,是不完整的”。我套用上海方言电影《爱情神话》中的一句台词,想说林鸿年先生从穿着打扮到言行举止乃至诗歌创作,无一不是充满都市潮流气息,像电影明星一样让人过目不忘。清晰记得多年前香港先锋诗人招小波带林叔(平常我对林鸿年先生的称呼)来榄边青青农场的那个黄昏,久居乡野的我骤然被酷型扮相的场面愕然,扑面而来是标准的广州音白话,顺耳好听。那次晚餐在一座叫九渡桥的桥下大排档,还有广州诗人郭锦生,四人围绕诗歌畅谈甚欢,全程粤语沟通交流,直到饭店打烊,此情此景记忆犹新。
林鸿年先生,我称呼他“林叔”,是我认识的仅有的几位广州诗人之一,他在诗歌创作生涯中出版的三本书籍,荣幸我的书柜上均已摆放着,包括新诗集《我心飞翔》,高调地说我还是首位收到新诗集的幸运儿。网名叫端午的林叔,为人处事谦卑有分寸,大度包容的品质始终贯穿于时光深处,特别注重仪式感。很快将迎来他的七十寿辰,想必这本诗集正是林先生赠予自己的一份特殊礼物。如今新冠疫情防控极其严格的情况下,新诗集发布会现场活动能否如期举行,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作为晚辈,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对前辈的祝贺,或许是最切合实际的行动。
记得读完《古老的港湾》和《诗问》,对林叔以及他过往的诗歌创作有了从陌生到了解的直观感受。九渡桥之后,他见证了中国大湾区诗汇在珠海横琴和中山古鹤的两届周年庆典,每次都像赴盛宴似的做好充分的准备,拖着行李箱提前一天从广州黄埔出发,乘坐轻轨到中山南朗与大部队汇合。感恩与我分享有感而发的诗作,譬如《读〈理想国〉》《奇,也是一种美丽》《写给獒妈》《玻璃屋》《丑丑》等,文字相当感性,语句真切,节奏丰富,让身为他作品中的我倍感珍贵。他是一股率达的清流,源自大都市的繁华,饱含深情的旋律,以及坚定不移的善良。只有心在飞翔的人,才能写出“出剑/定要指向妖佞//负笈/必须宣扬正义”(摘自《我老了》)这类意气激昂的而又不失风度的诗句。
观念决定一个诗人的创作成败,林叔自身的都市时尚魅力,让他从不会抱住残旧不放,与时俱进虚心好学以求作品出新并蝶变,刻意拓展创意空间,自然收获与众不同的佳作。本诗集触动并感动到我的还有《约束,是爱的誓言》《塑料盆》《当你老了》《好一朵茉莉花》《白玫瑰红玫瑰》《情聚古鹤里》等,这些全都是浮诗绘待渡亭大湾区群近年来发起的同题诗,不知不觉间林叔用包容的胸怀践行着同题共咏的精神,以朴实无华的诗心传达诗谊,回馈生活赋予他的磨难和艰辛。“我只是一个人写诗的人/我无法承受那桂冠上的荣誉和光环/诗只是我心灵的歌声”(摘自《我不是诗人》),展现了用灵魂对话自己的完美写诗人的形象。
生活纷繁,矛盾处处可见。好的诗歌总是会折射出人生哲理,通过表象挖掘深度,制造出历久常新的思考力,最终让读者借助对诗歌的理解而达到高境界的维度。本诗集的第三辑“禅诗随笔”的作品可说是林叔遵循从个人内心的体验出发,写出了独具个性的观点,从而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梳理出来,归纳总结,最终提升,这需要敏锐的识别能力和捕捉能力。”吃是一种味道/跟谁吃也是一种味道/如果只有吃吃喝喝/确实如猪群同桌”(摘自《与猪同桌》),多么风趣的语言,承担了人类命运的思考和终极意义的诘问。
好的诗人必然能在客观对应物上寻觅到生命意义的对应。“我从祁连山下来/一路绝尘//我从五指山出来/一路放歌//呵/我心飞翔”。混沌的世界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林叔,体察时代的脉搏,观照现实的骨感,因循发展的主流,以置身岭南文化重地的广州为创作的孵化场,凭对真理的预期能力用与身俱来的超现实基因,努力突变完成未来可期的都市风范的诗歌创作。诗歌讲究气质,读者是挑剔的,也会像以貌取人般取舍诗歌作品,反正我就是这样子的,尤其在诵读诗歌的过程当中,越来越看重诗文流露出来反映诗人精神世界的信息元素,无比坚信“诗”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品明显会带有作者的个人特征和色彩。就像林叔的诗,满满的羊城气质。
以此文献给“真正的诗人是用灵魂写诗的”的作者。
(2022年5月11日20:38于獒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