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啸家国情怀的生活图景
——赵家镛《雪崖吟啸》书评
赵小越
我与赵家镛老师是同行,也是文友。当时,我在全国中学语文名师董一菲的诗意语文工作室担任诗词歌赋栏目的编辑,曾制作过赵老师那期的公众号。初读赵家镛老师赐稿的十首诗词,我从中品出一派淡泊大气之姿,感受到其广博胸怀可承载山川日月。“志当存高远。”他虽人至花甲,但理想高远;虽看透世事,可依然“笑看夕阳照水流”。这股子豪迈与壮怀令我印象颇深。
后来,赵家镛老师通过微信联系我,邀请我给他的第三本诗集《雪崖吟啸》写书评,这让我倍感荣幸。赵老师是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的正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教龄已达40年,可以说,在教学领域,他已功成名就;而我只是刚入行没几年的青年教师,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发表些小文章罢了。赵老师对我的大力提携与支持,我感恩在心。
《雪崖吟啸》这本诗集的体例是按照形式来分的,其中五绝、五律诗45首,六言诗2首,七绝诗435首,七律诗74首,词21首,古体诗2首,赋1篇,现代诗1首及对联17副,包含了赵老师近两年来在诗词方面的最新创作成果。我将这几百首小诗一一吟诵,其格律之严谨、题材之广博、情感之深厚,主题之深刻,都让我尤为钦佩。他笔下的红梅、银杏、瀑布、雪松、梧桐,都在移情中变得富有灵性;他笔下的城市风貌、天下新闻、教育教学都发人深省,析出哲理的密码;他笔下的环卫工人、老妪、好人、邻舍、老农、隧道民工都是那样真实,闪耀着人性之光。自然界万物、社会人间百态,在纸张上遍地开花。可以说,诗歌已经融进了赵家镛老师的骨髓之中,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诗律必谨严。赵家镛老师对待诗词的格律问题绝不含糊。他在自序中提到,一开始写诗很业余,只讲上下平仄和偶句押韵,后来向教授请教,加之慢慢摸索,逐渐成型。他说:“写格律诗词,弄懂平仄,押韵,诗句的结构,基本技法,是第一要务。”记得一位诗友跟我讲过,写格律诗好比是戴着枷锁跳舞,总是不能“任意妄为”,每一个动作都是有限度的。可格律是中国古代文人们多年研究汉语言文字的成果,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并且造就了唐诗宋词多么辉煌的文学巅峰时代!因此,千百年来,墨客们不息字斟句酌、千锤百炼,贾岛甚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看起来受尽百般“折磨”,可还是有浩若烟海的人深陷字海,不能自拔,并且立志要将写作当成毕生事业……赵老师便是这样痴迷诗词的文人。痴迷了,又怎么会是折磨呢?
在自序中,赵老师举了《小池夜景》与《夏日》两篇佳作来阐明平仄规律,从中窥见其对待诗词的严谨态度。诗集中的五百多篇诗词中,随意拿出一篇,都经得起格律上严密的推敲。作诗时,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不押必仄声,忌三平尾、三仄尾、四平头,不可犯孤平。我细心观察后得知,赵老师的有些诗是在随着他的感觉走。既顺感觉,又符格律,可以想象,其在诗词创作上已经做到了“相对的自由”,而这没有积年的诗词功底,是不可能达到的。
诗心融生活。在诗歌创作上,赵家镛老师提倡“生活说”。他认为:“诗人是工作的模特,生活的歌手,时代的影子。”他的诗词在内容上来讲可谓包罗万象。诗词俨然成为他一种表达的标签,一种与人进行书面交流时的符号。他的所见所闻所观所感所思所悟,皆可通过诗词来书写。比如,他去上海疗养,去东方明珠塔上俯瞰城市,有些恐高,便写出“伏玻下看三千丈,两腿兢兢脚不移”一句;他清晨出门,听到小雀在阳台啼鸣,后大雨将至,写出“小雀危栏不住啼,一惊飞往茂竹西”一句;再如,他观察两个孩子在水池胶囊中玩,也吟诗一首:“圆囊翻旋自不同,两童扑转几腾空。少年得意犹一次,须做杨时立雪功。”无论是外出旅行、读书思考,还是国家大事、身边小事,甚至是诗词从未触碰过的新题材如科幻,赵老师总能把这些融进诗词中,记录在笔端,也可以说,诗词是他生活的缩影,时代的印迹。
赵老师对上海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从他的七绝中可得知。从《上海外滩印象》到《7月1日从上海乘飞机返遵感言》止,关于上海题材的就有12首。在《别上海》中他说“纷纷夏雨洒江天,大雁回飞又几年。远影浮波呈万象,一别上海再争先。”通过注释了解到,上海市总工会帮扶遵义市总工会,仅劳模疗养就有三年,2018年是他第一次去上海。“微睡飞行三万里,醒来着陆是吾乡。”在飞机上,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返乡的喜悦。赵老师的诗词内容不仅是关于景物生活,还涉及到诸多国家大事,如中非合作、祭奠四川凉山牺牲的扑火队员、疫苗造假、搬迁脱贫、嫦娥四号发射、台风“飞燕”和“山竹”……无一不体现出他关心国计民生,具有家国情怀。此外,赵老师敢于触碰新题材,具有创新意识,他的《科幻诗》足以证明。“五岳青黑海已干,驾船星际自回还。文明远去存何处?数字新人创纪元。”这“旧瓶装新酒”,就是诗词融生活的最好体现。
诗情贵在真。情感是联结万物的纽带,更是诗人与这个世界建立联想和想象的前提。赵老师在表达他的文学观时说过:“文学贵在真,无事不掏心。山水纷纷过,触怀情更深。”在赵老师看来,无真心,不情感;无情感,不诗词。诗是情感的喷发,是诗人的心灵与外界接触后产生的美学反应。赵老师的诗学理念用现实主义诗学来概括远远不够,还需要浪漫主义诗学的理念作支撑。赵老师的诗集取名为《雪崖吟啸》,是由于他的书斋叫“雪崖斋”,而“雪崖”二字的则是童年冬天到山岩边牧牛的缘故,那首《雪崖吟》每每读来,我都有些惊心:“雪崖吟啸且徐行,一步一滑心不平。四野茫茫皆入眼,冰山万丈为谁鸣?”如果不是童年的那次真实感受,又何来此诗?何来此名?赵老师常在斋中读书、改诗、吟啸,将一片丹心浸润在诗词的美酒里,久之,便愈发醇香醉人。
真实质朴是赵老师诗词的一大特色。正所谓诗如其人,赵老师正值耳顺之年,身心修行已然成熟,所以诗中有着中青年少有的淡泊豁达,正如孔子的那句:“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时的赵老师更喜欢喝茶赋诗,过自己舒适简单的生活。《农民工》一诗中,内容虽是围绕着农民工展开的,可最终落脚点是自己灵魂的最终归宿问题,“大楼千万栋,吾住哪一间?马路艰辛筑,回乡侍果园。”从中我读出了陶渊明的味道;《遐思》一诗中,涧水无声细流,白鹤在霞光中飞远,万物的兴衰荣辱,早已由大自然注定,任何人无法更改,而内心经过岁月沉淀之人会从容对待一切自然规律,像诗里的那句“枯荣盛谢不心悲”;再如《又见黄叶落》中的“天择物种依时长,代谢荣枯自有春。”这是看透世事后,嘴角仍留下一抹浅笑;这是经历坎坷时,身躯却变得愈加刚劲挺拔。赵老师曾给书斋自传一联:旭日东升万卷诗书随雅士;春莺北和半簾晓月醉高心。我忽然想到了刘梦得的《陋室铭》,赵老师的书斋当然不是陋室,可他对自己房间深厚的精神寄托却与刘梦得有诸多相似之处。赵老师的人生是幸福的,因有诗书为伴,而那些流传下来的华夏汉字中则潜藏着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而文人们心中的理想天堂一定是一间格调高雅的书房。
诗魂念家国。诗词贵在有真情,所以一首诗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诗人最心底的感悟。看过诗集,不难发现赵老师怀有一颗感人的赤子之心。他对国家盛事的讴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怀,对日常生活的深远思索,对天地万物的细致描绘,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他创作了《满江红》,心中对祖国取得的骄人成绩,激动不已。“号动神州,安徽起、沙沙骤雨。弥眼是、产联承制,万家永叙……”凤凰山是遵义市区中部的森林公园,也是红花岗烈士陵园的所在地。赵老师以游踪为线索,结合城区历史、地域风物,写成了长达1072字的《凤凰山赋》,来歌颂遵义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挥翰墨以奋藻,振兴经济胜三皇。托高心于物外,仓廪充实固国邦!”一气呵成,堪称豪壮!
正因为家国情怀已然渗透进赵老师的内心深处,所以他在写任何题材时,结尾都会有着境界上的高度升华。如他住处旁边有个小亭子,他自称为“芭蕉亭”。二月的一天,他看到亭前花木萋萋,碧水粼粼,湖石嶙峋,诗兴大发,不禁在心中吟咏:“静坐亭中听鸟鸣,时闻碧水洗池声。春来翠竹摇云醉,夏至金鱼噬雨行。芭蕉卷浪遮天宇,晓月穿栏照逸情。汉界楚河飞战马,一杯浊酒品诗经。”结尾寥寥几句,便将景物的描摹变得意境深远,也许是当时有人在亭子里下象棋、品酒,可如此熟悉的场景,经过赵老师古典诗词熔炉的锻造,析出一股浓浓的家国之思。他认为,写诗不应该只是吟风弄月,更应该关注现实,有家国情怀和科学意识。这才是大师风范!
游山小憩时,他祈愿天下昌盛、现世安稳;过新年时,他赞叹祖国富强、四海齐歌;听到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新年献词时,他激动不已,怀念过去;看到天上飘落的白雪时,他感到祥瑞之气已经护养神州,灌溉祖国大地!这样的诗词在诗集中比比皆是,读来不觉热泪盈眶,深感敬佩!
《雪崖吟啸》中的五百多首诗词都是赵家镛老师近一两年来的佳作,足可见其高质高产。他的典故信手拈来如“文王渭水观垂钓,吕尚辅周千古情”;构思巧妙如“遇时迎日扶摇上,一剑截山做坝基”;心胸宽广如“诗心释道觉天广,一卷经文烁古今”……他的诗里,有着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之思,有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恬淡悠闲之心,还有着毛泽东主席俯瞰世界的大气磅礴之感。写到这,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儒雅和蔼的诗人,站在雪崖斋的窗前,望着天地万物,在深情吟啸这山河日月,这人间悲喜,这盛世图景……
作者简介:赵小越,女,1988年立冬生于吉林白山,文学硕士,法学学士,白山市作协会员,吉林省作协第四届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散文诗》《科技日报》《工人日报》《天津日报》《吉林日报》等发表作品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