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离我老家很远。
小时候就听说白杨,说是白杨树。猜想那里满是枝干笔直冲天、枝桠横逸斜出、蓊蓊郁郁的白杨树吧?

后来,破天荒去了趟白杨,发现白杨是小盆地。四周青山逶迤,中间沃野千里,河流潺潺。问了白杨人,始知是白杨戍,不是白杨树。
白杨出领导,是块儿风水宝地。有好事者统计,单宜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逾百人。我也曾跟五位白杨籍主要领导干过。

白杨更出才子,是方灵秀之地。
最先知道的是蔡宁武先生,甭说小蔡不是菜,老蔡味不佳。上世纪九十代,省市主流报纸不断刊发其作品。尤其他的报告文学,语言老道唯美,主旨鲜明醒目,独树一帜。
其次是冯清利,文若其名,清新秀丽。最早领略其才华是他的公文,语言精粹,句式多变,修辞多样;大小标题标新立异,各个要点一目了然,一时成为基层文秘人员学习的示范。随后又读到他的散文,紧扣时代脉搏,清新厚重,居高远瞻。

贾红松,一棵扎根白杨,散发河洛文坛,弥足珍贵的红松。佳作迭出,精彩纷呈。
还有才女李雪琴,每每读到她的诗作,总想到早春二月,绽放在桃乡上观的第一朵桃花......
随手摸起白杨一块石头,翻开一看,必定有四个字:文人墨客。
白杨也出特色食品,是物华天宝之处。不知何时听到白杨麻花这个名称。说是很早很早就有了,出自白杨杜家,条长股细,四捆八扭,香而不腻。常常地想,啥时候一食为快呢?

无巧不成书,微信聊到白杨微友,刚好是做麻花的杜家人。微聊中知道了,白杨麻花的点点滴滴:白杨麻花做法特别讲究,将棉清油、菜籽油、葵花油调和成用油;自家磨的细面做面料;加入芝麻、鸡蛋、盐,炸出的麻花好吃,耐存放。通过麻花生产人的不断探索,现在的白杨麻花有咸有甜,有芝麻也有鸡蛋,麻花家族人丁兴旺。人们争相购买,特别逢年过节,买客云集,门庭若市。欲言又止了几次,鼓足勇气,道出想整箱尝尝的心思。“没事儿,哥,随后送货上门,”微友豪气地说,“就是这段时间特别忙!”
网络是虚拟的,微友也是说说而已。尽管没抱多大希望,心头还是有那么丁点盼望。随着时间匆匆过,渐渐把这事儿抛到了九霄云外。

一个阴雨霏霏的下午后半晌,我在办公室整材料。突然听到微信呼叫,拿过手机,是姓杜的微友,说到了上观街。我刚到乡政府门口,一位三十多岁的小伙子,提着小箱,从一辆小货车上走下来,满脸歉意地说:“哥,实在太忙了。这次去三乡送货,特意过河到莲庄,翻西山上来了!”
打开箱子,拆掉食品包装膜,映入眼帘的是,扮相靓丽,色泽金黄中透着微微红润的麻花。“咔嚓”,一口咬下去,麻花立时在口中散开融化,满口舒适的香,夹杂棉花糖的味道。微友提醒我,箱子里四种麻花品种都有,一定要都尝尝。

情到深处是无声。我默默点点头。邀请一起到饭店吃顿便饭,他微笑摇头说:“谢了哥,忙,顾不上啊!”挥挥手,急急驱车离去。
白杨出领导,出才子,更出诚信、热心、善良的老百姓。白杨麻花,白杨人!

作者简介:刘荣耀,男 ,河南省宜阳县上观乡文化站工作人员。1993年开始尝试新闻写作,偶尔也涉足文学作品。曾经在《河南日报》《 河南农民报》《 洛阳日报 》《洛阳党建 》《宜阳周报》等省市县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朗读者简介:玉华,实名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播音爱好者,喜爱朗诵,喜欢旅游。近三年有数百篇朗诵作品发表在网络平台。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