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情缘】 作者 瞿晓波

(一)
那是个五月的早晨,阳光灿烂,清风习习,草沾晶莹,花开一片。
“武汉三十七中”的校门与江堤仅隔一条马路,翻过江堤就是静静流淌着的汉江。江边泊着一艘轮船,已站满即将起程的年轻学子,他们即将前往洪湖大同湖农场,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堤岸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亲友们在此挥手作别。
依船弦站立的吴波,很快发现了自己爸妈的身影,清晰地看到父母那早已半白的双鬓,看到那早已湿润了的四目,心情十分难过。
父亲是个坚强的人,千难万难从未低过头,今天送又一儿子下乡,居然湿了眼!
实在是因为他们养育的儿女个个都赶上了上山下乡的浪潮,没有一个留在自己的身边,这种心情除了儿女,谁能理解?
洪湖是大伙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自小听着《洪湖赤卫队》的故事,唱着《洪湖水》的歌曲成长的这批人能不熟悉吗?但点灯要添油、吃水靠桶挑的生活还是离他们在城市生活的环境有不小的距离。
其实洪湖紧邻武汉开发区,直线距离也就百余公里,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这里的交通状况十分闭塞,来去都不方便。
这是个大型国有农场,解放前是一片湖荡,把水沥干后形成大块大块平整且肥沃的士地。拖拉机耕地,收割时走过去半小时走过来半小时。
春天来这里,油菜花开了,黄灿灿的一大片,人在其中有如花海,怎么也看不到边。
秋天来这里,又是一片金灿灿的景色,成熟的谷子,低垂着头,十分喜人。收割的谷子堆成的一个个垛子比农舍还高,真有排山倒海之势。
黑坳坳的土地肥得流油,头年分洪淹过的地方,第二年从脚窝子里能搂岀一二十斤鱼来。
地广人稀,仅吴波他们那小队,有田三千多亩,老幼算齐百把个劳力,人均三十多亩,岀个工要把人走得累死。要知道新洲黄陂人均只几分田啦。
其实洪湖建县建市的历史并不长,过去属沔阳洲辖管,解放后才单独立县,属江汉平原一片中心地带。
江汉平原,湖汊众多,物产丰饶,特色鲜明,景观奇美。知识青年的到来给这片土地带来成长,也带来故事。

【洪湖情缘】(二)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远古时期,这里定然是一片沼泽湖区,偶尔露几个土墩,便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地方。
现在队里仍有两处高台,一称花椒岭,另一称姑嫂墩,几十户人家全住在上面。
一条无名小河从中间穿过,河边有一马厩,里面有四五匹军马,这都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功臣马,屁股上烙有火印,一架马车仍在折腾着这些伤残的老家伙。
隔着一段距离便是专为知青修的一间平房,很简陋,但还是红砖红瓦盒子墙。里面刚好住得下这十几个同学校友。
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把无遮挡的知青屋晒了个够,温度高得烫人。劳累一天,可不能像晴川街那样,打个赤膊横躺着休息,再热也得钻蚊帐,两个蚊子一碗汤,那不是假说。
热得要命,凉席都被汗水浸透,起身临窗喘口气。眺望河对岸花椒岭树影婆娑,树影下的农舍轮廓分明。
一轮满月悬在天上把一片金色洒在这土墩树影上,洒在并不宽大的河面,洒在河边啃嚼嫩草的马的背上。真美!湖区的美,美得独特!离开湖区几十年后,这番美景仍深深的烙印在吴波脑海里,不曾忘记。
劳作肯定辛苦,尽管叫广种薄收,栽秧割谷,除草施肥,繁重的体力活那就不谈了,就是谷子收回来,堆垛,又从垛上翻下来脱粒进庫都累死人。没日没夜,昼夜连轴,经常在晨曦初露时,熟睡在垛堆旁,顾不上什么蚊子蚂蚁。
生活总是酸甜苦辣,没有这些滋味,你就不会感到真实和珍贵,没有这些感受,你就不会对这第二故乡产生感情。因为这里曾是你种下辛苦,挥洒汗水的地方。吴波清楚地知道这些道理。
怀着一颗平静的心,铺展开并不平静的知青生活。

【洪湖情缘】(三)
土肥水美,野鸭翻飞,鱼虾满仓。
菱荷连片的洪湖,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百姓的生活其实过得苦不堪言。
解放后得到治理,形成湖塘,沟渠河道成网成片的景象。
但是也带来了繁重治理任务,春、夏、秋忙耕种、收割,冬季忙水利,根本没有农闲的时候,整年整年的忙碌。
那年龙船河修水电站,几百劳工聚集到三小队,吴波住进了一汤姓人家。
青砖青瓦,略显高大,面朝内径河,丰水时也曾波涛汹涌,因冬季显得很平静。
这家人的成份是富农。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与地富反坏右还是要划分距离的,但看到这和谐的一家人,就忘了什么叫界线。
两夫妻五十多岁,很辛苦也很善良。五个孩子,两男三女,大女已嫁,二女三女叫大月、小月,长得可人。农家女居然有那么美白的肤色,特别是两双丹风眼,摄人心魄。一家人都很有教养,特别是那大,小月对吴波的到来,特别高兴,两张脸庞每天都像桃花盛开般的灿烂,见面无话也要找上几句。
有年龄相仿的美女相伴,吴波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很滋润。有时会想:尽管大、小月都已有婚约,但只要吴波肯开口,她们肯定会去悔约。
堂屋后面是道屋,女主人在里面铺了很厚很干爽的稻草,吴波就和汤家小兄弟在这里睡了一个冬天,特别的温馨、温暖。
农场有很多能干人,很多省农垦厅,商业厅等部门下放的干部,设计、指挥驾轻就熟。吴波负责宣传,每天组织资料,油印简报,编排专栏,还要现场釆访,绘声绘色,不亦乐乎。
不久又调来农场一应届毕业的高中生,名叫张兰。这女孩看到就养眼,高挑个、瓜子脸、五官匀称、齐耳发,尤其是那身材,运动型,活力四射。据说是官二代,她爸爸是总场组织部长,是省厅下来的年轻有为的干部。她主要负责广播,收拾器材,空余时间帮忙收集资料。
望着渠两岸通红的宣传栏,望着一天天改变着模样的工地,心中特别舒爽,特有成就感。
闲下心来时,吴波会想:这个冬天咋这好的运气,美女缠绕,走到哪里都是和声细语,笑脸如花。
不自觉间拉开了与张兰故事的序幕。
【洪湖情缘】(四)
时光如水,匆匆而去。
转眼进入春天,田间地头、河堤两岸,灿灿花开,满地芬芳。
辛苦一冬的龙船河水电站终于如期高耸在大渠与内径河相交的丁字口。
几个月来,吴波和张兰,两个朝气勃勃的年青人,像一对蝴蝶在工地上下翻飞,格外打眼。白天人手不多,工作量大,累得不行。晩上,诺大个工地只剩下他俩,沿着内径河边走边聊。
张兰的经历单纯多了,四岁随父母来农场,除了学习就是学习。
大多数时间都在靜静地听吴波眉飞色舞地讲他那些成长的故事,如天安门见到毛主席的场景,黄土磅干校除草打药的艰辛,拉练途中穿越沔阳的过程,激流中横渡长江的豪迈。张兰忽闪忽闪的眼晴里充满对这个小哥哥的欣赏与敬佩。
有时托着下巴在月光下听吴波清亮悠扬的笛声,激动得微微颤抖……。
两个年青人的碰撞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接下来他俩又一同投入抢播抢种的报道活动中。
每天一份《双抢战报》要东颠西跑搜集资料,加班整理、编辑,钢板铁笔把手指都捏变了形。
共同的努力和工作是最好的润滑剂,当然也是生活的原动力。
此刻吴波进一步感到与张兰之间的细腻、默契。
她仍不时帮他洗洗捡捡。但他只能装个大哥哥样,保持着一份严肃。
那天张兰告诉吴波:“肖部长通知我俩明天到六分场场部开会。”“知道了,刚才他跟我已说了。”晚上张兰又对他说:“我晓得有条小路能省不少路,你明天就跟着我走,”说完狡黠地向吴波点了点头。
五分场走大路到六分场,一头西、一头东来去六十里,有近路肯定是好事。
追着残月,迎着薄雾,他俩便上了路,出了熟悉的村湾,就走进了湖区。抬头望去,远方天水一色,无边无垠,泛着蓝色的光芒。张兰兴奋地指着前方,“这就是洪湖!这就是湖北最大的湖!”他感慨:分明是海啊!
透亮的湖水轻抚着堤岸,齐刷刷的芦苇为这美妙的景色添上浓浓的碧绿。鱼儿在水中嬉戏,野鸟在天空翱翔,不停的叫喚,与水中的蛙鸣组成了人世间最纯最美的交响。
一条土路干干湿湿,时隐时现伸向远方,美好的世界里没有人影没有炊烟,只有他和她……。
【洪湖情缘】(五)
带着惺味的晨风撩动着青春的头发,道旁花草散发着扑鼻的清香。看一眼张兰红扑扑的脸,吴波的心剧烈跳动起来。
半年的相伴相随,摩肩擦踵,她熟悉了他,并喜欢上他,吴波深信这一点。
手拉手走一程,疯疯癫癫追一段,在这无人的空间里两只小鸟快乐得似乎要飞起来。
日上三竿时,居然冒岀汗珠。
其实并不近蛮多,十点半总算按时赶到了会场。
这是个关于文艺创作的专题会议,主要总结和宣讲京剧《杜鹃山》“三突岀”的创作经验。突岀主题,突出高度,突出英雄人物,当然最重要的是突岀当时的文艺旗手江青的伟大和功绩。
会议不长,糊弄了一顿便歺,便各自打道回府。
回返的路上,张兰一改往日的平静,像打了鸡血一样,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叽叽喳喳一刻也没消停。
日落西山的时候,她打开背包,拿出早准备好的食品,一古脑放在吴波的手上。面对面席地而座,四目相望,清徹的眼眸读到了彼此的渴望。吴波望着张兰鼓动着的胸脯,似乎感到有什么将要发生。
她猛然站了起来,在他的脸上狠狠地亲了一口,并大声地说;“我爱你!吴波!”
太突然了,尽管明知她心中有他,但暴风雨来得太猛烈,悴不及防的吴波低下头嗫嗫地说:“太年轻了!”
吴波了解张兰是个稳重的人,知道此刻的表现是她深思熟虑的选择,深感自己的淡漠对她的伤害。此时的他无路可逃,只能压制内心的狂躁,轻声说了声:对不起!张兰大气的笑了笑,因为他也熟悉吴波的成熟,她有时间等待,渐渐地熄灭了心中翻腾的那盆烈火。
越熟悉越马虎,快到目的地时,居然走叉了路,一条深沟挡住了前行的脚步。
这是条宽不宽窄不窄的沟,跳又跳不过,游又不够游。腼腆的吴波选择前行几十米,穿条便褲准备趟过去。突然,听到一声惊叫“吴波呃!”
此刻他发现张兰在原地下水,不知这沟又深又陡,分分钟水就漫到脖子,他飞一般的奔过去,毫不犹豫地抱起了她,几个动作便把她送到沟的对岸。
看着张兰一脸的惊惧,一脸的狼狈,心疼死了。但第一次与一个少女的肌肤接触,第一次近距离的闻到异性的体香内心还是感到格外的兴奋。
张兰一脸红云,衣服也不拧干,鞋里装满了水,嘁嘁咔咔地同他走进并不很远的五分场办公的那排平房,因为他们都居住在那里,只是不同房间。
【洪湖情缘】(六)
心仍在狂跳,似乎被亲吻的脸颊还在燃烧。一天的过往,满满的幸福,这一夜吴波彻底失眠了。
张兰口中吐出的炽热语言,扑闪扑闪燃烧的眼神,活泼动人的跃动身姿,不停在脑海里翻滚。
有几分自责,还有几分无奈。
其实吴波是个情感丰富的人,生活中对他人依赖性很强。但他又是个很固执,原则性很强,十分严谨,严必信,行必果,说话算话的人。
他确实喜欢张兰,喜欢她甜甜笑脸,喜欢她轻松的模样,更喜欢她对他的一往情深,但是他不可能给她以回报。
因为在那个灯火辉煌的城市还有双眼睛期盼着他,还有个姑娘在那痴痴地等他。当然他(她)俩最后终成眷属,那是后话啦。
还有个原因,吴波不想把生命的种子誕在这个地方,这是个底线原则,他是要回去的,那个生养他的城市,他一刻也不会忘怀。
不可胡来,不可做些不负责任的事,不可辜负对他怀有一片真心的人。
不能让张兰陷得太深,必须对她有个交待,想到这些,吴波一夜未眠。
【洪湖情缘】(七)
经过吴波耐心解释,张兰也释然了。
几番风雨几番情,一方水土一方人。
农场的人员结构很复杂,有六二、六四年来此的上海,武汉知青。
当时《洪湖赤卫队》歌剧,电影风靡,影响广泛深远,他们都是冲着一湾洪湖水来到这里的。
有湖北沔阳,河南兰考等地来此的农工,当然少不了原住地渔民。
人杂故事多;尽管交道不深,但是吴波记得,他们队有对武汉青年,男的叫杨诚,两人高高大大,从身材到长相没得挑。男人很聪明,象棋走得特精,在汉口一元路,车站路小有名气。
夫妻俩来农场后生养了三个伢,每天和农工同岀同进。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劳作,回家要给一大家人洗衣做饭,哪里管顾得来。那伢们好像没洗干净过,屋里更不可能让外人踏足,与农工别无二样,惨不忍睹。
由于当时物资条件贫困,精神生活更差,工余晚饭后没灯没电视,摸黑便上床,所以小孩的出生率很高。
吴波队里有个小队长,矮墩墩的个子但能吃苦,四十岁都不到,养了九个伢,当然全是女娃。幺姑娘的年令比大姑娘的姑娘还小几岁。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队会计的老婆是个大个子,能干又厉害。有一次一男工在田里嬉皮邪脸开玩笑过了火。隔天,狭路相逢,两两单挑,她一人把对方拦在路上把褲子拉了个精光,成为当地永久的笑料。她虽然已生过了三个孩子,但仍不放手,有天她把挑在肩上的担子一搁,回家生伢,第二天便报喜,又添了一儿子。
想到不敢想的稀奇事,常常发生。
枯燥简单的生活,改变了人的性格。
平日显得很高贵,穿着不凡的上海嫂子也能随便跟人上床,经常传岀些花边新闻。
这些乱七八糟的故事虽然不该登上大雅之堂,但都是当时基层社会生活的一部份,特别是乡下农场农村。
当然,这正是吴波选择躲避和逃离最重要的原因。
【洪湖情缘】(八)
那是改革开放前夜,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
知青们刚放下背包,民兵连长便拉来七八个人,头低到胸口,老得站都站不稳,全是地富反坏右份子,这是再教育上的第一课。
大声喝斥,甚至还拳打脚踢,吴波他们看得瞠目结舌,这种现象在城市里已看不到了,但是在这里还习以为常。
双抢结束后吴波接下来的工作,便是与这些人打交道,搞社改(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对已定性的五类份子,重新甄别,整理档案资料,了解他们的改造状况。
吴波几乎每天下到各个小队,认真走访、细致工作,也从中更深层次了解了当时社会状况,总结了一些做事做人的道理与方法。
二队有个右派份子叫雷蕾,个高潇洒,三十岁不到就任职湖北省商业厅、主任科员。聪明、能干、文化程度高、嘴巴利害。也许是说了些不该说的话,也许是得罪了某上司,那么年青便戴上右派帽子,并下放到农场。
为了图表现,拼尽全力,抢着干些力不能及的活计,累得屙血。老婆在武汉国棉二厂,干得不错,几次三番因他的原因,入不了党,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实在太难。长期不能见面,久盼不能回,再亲蜜的夫妻关系也保不住,提岀离婚。
那次他把检查材料交到吴波手里,追悔莫及的泪水湿透纸背,整整五十七页。那工整俊秀的钢笔魏碑让吴波惊呆了。
什么叫一失足成千古恨,什么叫低调为人,吴波得到深深的启迪。
社会是个染缸,生活是面镜子。四队有个姓周的坏份子,四十多点岁,脑子好使人聪明,他做岀来的各种捕渔工具、农具,就是与别人的不同,做么事像么事。有手艺就有人缘,可就是习惯不好,与村里老老少少的女人几乎都发生过两性关系。该队队长叙述,“后面与媳妇睡了觉,前面又去抱婆婆。”乱七八糟,影响很不好。因此,被打成了坏份子,长期接受监督与改造,成为反面教材。
教训让人警醒,历练使人成长,年轻的吴波在这些繁杂的工作中变得更加成熟。
生活有时也能添加点佐料,丰富内容。
那年洪湖县政府组织了一次文艺汇演。不少知青都报名参加了,吴波更是积极报名,并成为当然主角。自幼就喜欢唱唱跳跳的他如鱼得水,身体又好,每天从早晨跳到晚上,不知疲倦。
由于总场领导的重视,调集了几个分场的骨干,编导的节目水平很高,舞蹈、演唱、曲艺、戏曲等等,内容也很丰富。
秋高气爽,落叶翻卷。三十里水路,几条小船在宽阔的洪湖中穿行,密实的芦苇像绿色幕帘,成群的野鸭在半空飞扑,不時传来鸟枪叭叭的响声。吴波他们第一次来到新堤,这是洪湖县的“首府。”在这次汇演中大同湖农场争得了荣誉,获得了一等奖,回后还经常在下面分场小队巡演。
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的记憶,千万青年上山下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整整三年的知青生活,吴波刻骨铭心!
【洪湖情缘】(九)
迎着一轮朝阳,身披万道霞光。
吴波与几位在一起共同生活过的学友再一次踏上洪湖的土地。
弹指五十年,当年的风华少年,早已满头华发走进古稀,但个个精神矍铄,并不显老,自行驾车,仅两小时左右便到达目的地一一瞿家湾。
这是块红色的土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在此两把菜刀起家,创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1年左右,湘鄂西分局、省委、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及下属的二十余机关先后设在这里。周逸群、段德昌、谢觉哉、柳直荀等都在此领导过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至今保留39处旧址。无数英烈把青春和热血洒在这里,《洪湖赤卫队》的故事就活脱脱发生在这里,“决心跟着贺龙走,贺龙跟着共产党,要让那胜利旗织高高飘扬!”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瞿家湾本是个古香古色的湾镇,现存民居鳞次栉比,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既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头路经新堤,大同湖农场等地,不时贴着洪湖湖岸前行,一眼望去,百里湖区烟波浩渺,鸟飞鱼翔,水清见底,岸柳成行。
宽阔平直的高速路,方便快捷,过去那些小型的村办工厂,污染企业,都得到整顿和治理。
洪湖县早已提升为洪湖市,市区高楼林立、面貌一新。今天的大同湖农场早已实现了全面机械化,从种到收再也不用人去辛苦劳作了,连除虫打药都用上了无人机。高科技引领,饲养规模化,副业挣大钱,水美鱼也肥。呈现理想中的“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的壮美景象。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洪湖人民戮力同心,踔厉奋发,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改变了水乡的面貌。这里再也没有贫困,没有落后,成为了真正的人间天堂。
吴波深深的为扎根在这里的上海人、武汉人感到庆幸,为自己第二故乡的发展深感骄傲。
虽然在下放农场一千多天中直接从事耕作的机会不多,但吴波自始至终和大家一同战天斗地。虽然因种种原因上山下乡三年后选择了逃离,但他时刻关注着洪湖的发展,为洪湖的每一次改变而欣喜,为自己与这块土地结下的深深情缘感到由衷的幸福!
轮船带着几百颗年轻的心,由汉江入长江,在水洪口翻坝转小轮。小轮船在微波轻浪的内径河中缓缓前行,在太阳西斜的时候方才到达目的地,整整折腾了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