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八十四
作者:康金印 主播:平凡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十一)先进21—24章及《先进》要点提示
21.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被困在匡地的先生正害怕落在后边的颜渊被害,颜回赶上来了。先生说:“我以为你被害死了!"颜回说:“我知道您能对付匡人,不会死,我颜回怎敢先死呢?”
点评:本章写孔子出游时到匡地,因他貌似害过匡人的阳货,而被匡人误囚,在灾难面前师生互相挂念、信任,后来解除误会,放出孔子,师生喜相逢。这是孔子出游所遇第一大难。本章末句的"何敢死”,有“巧言”味,这大约是回受师宠原因之一。

22.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算大臣吗?”先生说:“我原以为你要问别的人,竟是问由和求啊!所称大臣的人,就是能拿正道服事国君的,如果不能行道就停止做官。现在仲由和冉求,只能称为后备充数的臣。”季子然说:“既然这样,就是随从做事的人了。”先生说:“杀父、杀君的事也不会随从的。”
点评:本章写孔认为仲由、冉求目前只是充数的臣子,以激发他们上进;又说他们不会随人“弑父君”,表达了对他们的信任;同时也有警告季氏别错打他们主意的意向。除此,孔子的“具臣”说,还有不想让由、求挤掉可“南面”的冉雍之意;一旦季氏仍选由、求又不太满意,也得自己忍着,因为我说了他们是“具臣”。此事孔子处置得非常缜密。

23.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
夫佞者。”
译文:子路推荐子羔任费县县官。先生说:“让他做那里的官是伤害人家儿子。” 子路说:“
去那里做官有百姓的事,有社稷的事,从中都可以学习,何必只有读书才算求学呢?” 先生说:“因此我厌恶巧辩的人。”
点评:本章写孔子批驳子路巧言诡辩,表现他对子羔的关爱。孔子大司寇时,搞“堕三都”,打败占据赞城的叛臣公山弗扰,收复了费城,时任季氏宰的子路推荐子羔任费宰,孔子觉得忠厚老实的子羔应付不了费的复杂局面,再加他年少,尚未学有所成,让他任费宰是害他,孔子坚决不同意,力驳子路。

2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叫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先生坐着。先生说:“虽然我比你们年长些,但不要对我闭ロ不言。你们平时闲居就说:‘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你们又怎么办呢?”子路轻率地回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别国又把军队加给它,继之又把饥荒降给它;我仲由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有勇气,而且知道做人的道理。”先生对子路发出哂笑。“冉求啊,你如何想的呢?”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盘,让我冉求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那礼乐,只能等待君子去抓。”“公西赤啊,你是如何想的呢?”公西赤回答:“我不敢说能治理好,但我愿意好好学习治国经验。宗庙里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当个主持礼赞的司仪。”“曾点啊,你是怎么想的呢?”他鼓瑟声渐渐稀了,“铿”一声,放下瑟就站了起来。他回答说:“我的志向不同于上边的三位所讲。”先生说:“说说有什么妨碍呢?只是各言其志罢了!”曾皙说:“暮春时,春衣早已做好,五六个成年男子、六七个儿童渡过沂水到南岸登上求雨的祭坛迎风高歌,我们歌咏尽兴后回家。”先生赞叹着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前面三人走了,曾晳后走。他问先生:“他们三人所说志向怎么样?”先生说:“也不过各自说说志向罢了!”曾皙又问:“先生为什么对仲由发出哂笑呢?”先生说:“治国要用礼,他的话不够谦让,所以哂笑他。”曾皙说:“难道冉求所讲就不是国家吗?”先生说:“怎么能见到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地盘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就不认为那是国家吗?” 先生说:“有宗庙、有诸侯会盟,不是国家是什么!公西赤做小相,谁能做他的大相呢?”

点评:本章先写孔子师生一起谈志向,然后写孔子评志向、评态度。他深许子路安邦定国之志,讥笑其态度“其言不让”;他对冉求、公西华的治国足民、化礼成俗,先不语、后赞许,又对二人态度过分谦让给予批评;他对曾皙幻画的春游图所体现出的“太平世界”的理想,深表赞许,它与自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相吻合,但他马上想到此志难酬,因为“道不行”久矣,“学于海”的叹语他都发出过,想到此,他又变得很无奈。孔子对曾晳的“赞叹”曾引起后人共鸣,清末文学批评家金人瑞,因此更名“金圣叹”,连大学者朱熹都曾紧跟,大赞曾晳“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论语钩沉》作者说,他们都上当了,他认为《侍坐》并非实录,这个盛世春游图只是虚构的微型小说。后来朱熹感到上当了,晚年曾说自己前言“留为后学病根”(明杨慎《丹铅录》)。本章的作者可能是曾参及其弟子,或曾皙的弟子。

《先进》要点提示
1.弟子述志:在第24章,子路说,他可以在三年内使夹在大国中间、战争饥荒交加的千乘之国,变得“有勇,且知方”,即他的“志”是安邦定国;冉求说,他可在三年内使一个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小地方,实现“民足”,即他的“志”是全力富民;公西赤说,他愿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时担任小相,即他的“志”是抓礼仪和外交;曾皙说,他的“志"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他的“志”是建立“太平世界”。
2.孔子评志:在第24章,针对子路述志时“率尔”的态度,孔子发出“哂”声讥笑,并指出应“为国以礼”,还批评他“为言不让”,但默认他的志的内容是好的;针对冉求述志时说只能使一个小地盘富起来、礼教还得别人去抓,孔子指出他不敢抓“一个国”、不敢抓“全面”,是“过度谦逊”,但对他的“富民”主张是默认的;针对公西赤述志时不敢说自己能、只想学着当个小相,孔子指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批评了他的过度谦虚和缺乏大志;针对曾皙所描绘太平世界同乐图,孔子兴奋地说“吾与点也”,高度赞同此“志”,因为这正与自己希望建立的理想世界相吻合。孔子的“太平世界”不仅在评志时表现出来,在本篇第1章选择礼乐上也曾显示出来。

3.对弟子的怀念,对德学的议论、对弟子的指导:第2章写对周游时在一起的弟子的怀念,第6、7、8、9、10、21章都是对颜渊的怀念;第1、3、4、5、12、13、14、15、16、17、22章都是孔子对徳学的议论,涉及礼乐选择、辩难的重要、孝道的赞扬、守身胜玉,还有忧仲由烈性、喜仲由长进、赞子骞尚俭、评师羔“过”和“不及”、批冉求为季氏敛财、指“柴、师、由”弱点和“回、由”优点;第11、8、20、23章,指导弟子怎样看”鬼神、生死,如何达善、谁适合“闻斯行诸”,如何看“读书”与“实践”的关系。所谈针对性强,指导作用非常大,直到今天有的还是很适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