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八十二
作者:康金印。 主播:李鸣
十一,先进13一16
13.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鲁人改建储财货的仓库。闵子骞说:“仍旧照老样子,怎么样?何必改造呢?”先生说:“这个人不轻易说话,说话必然一语中的。”
点评:本章写孔子赞赏闵子骞不改建长府的意见。是谁要改建、为何改建,因时间、背景不详,说法不一:①季氏要改建,闵子骞从尚俭精神出发反对。②鲁昭公欲改建,当年他对季氏专权极为不满,曾想以长府为据点攻打季氏,闵子骞微言相劝:“季氏得民已久,非可以力相制。”(刘宝楠《论语正义》)毛子水认为此说“较合事理”。③当年昭公以长府攻打季氏,被赶出国并死于国外,季氏要改建长府为抹去人们对那段往事的记忆和指点,闵子骞主张保留长府纪念昭公、警戒季氏。(俞樾《湖楼笔谈》)董楚平赞成此说。④季氏要改建长府,是为防昭公之后定公、哀公再利用长府攻打他们。(翟灏《四书考异》、凌鸣喈《论语解义》)本书也认为③近情理。
点评:本章写孔子既批评子路在门前弹瑟干扰他,又表扬他的学问已达到升堂程度,只是还没精通。为什么刚批评又立刻表扬呢?这是因为门人误会了对子路的批评,以为孔子全面否定子路,因而对子路不敬。孔子马上表扬子路,一为纠正批评给子路造成的影响,改变人们对他的态度;二因感到自己责人严了(小事),也纠正自己的错。“升堂”比喻学问“已入门”,“入室”比喻学问提高到精深程度。学习《论语》,也应把主动改错当成一个重点,因为这是修身成仁的一个途径。
1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师(子张)和商(子夏)哪个更贤德。先生说:“师啊太过火,商啊达不到火候。”子贡又说:“既然这样,那么师较好吧?”先生说:“事情办得过火,犹如办事达不到火候。"
点评:本章孔子评师、商一个“过”,一个“不及”,激励他们努力纠正不足。孔子用成语“过犹不及”提示他们应以中庸态度处世。“中庸”这一思想方法可治偏激病。
16、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富足超过周公,而冉求却为季氏聚敛税赋,还额外给他添加财富。”先生说:“冉求已不是我的门徒,小子们可以擂起鼓进攻他。”
点评:本章写孔子对身为季氏家臣的冉求为季氏敛财的行为,非常气愤,并说出“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的狠话。因为季氏要推行田赋制度增加税收,冉求已知老师主张“敛从其薄”,却帮助季氏推行,是不仁行为,孔子当然不能容忍了。但冷静下来,师生的矛盾就自己化解了。孔子考虑到冉求是把自己从国外接回的恩人,又是他主动上门听意见的,改不改田赋制的权又不在他的手,孔子虽说出“非吾徒也”,也并没真执行“逐
出师门”;冉求知道先生脾气,也不计较;其他学生也没人“鸣鼓”去进注
攻冉求,此事也就平息了。田赋制加速了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也影响到贵族世袭制的动摇,客观上又给私人办学提供了机遇,想做官就要先读书。孔子斥责学生,季氏如知,也等于不给他面子,好在是背后进行的,这就等于给了学生面子也给了季氏面子,既坚持了原则,又顾及了情面。孔子做工作有时还是很讲究方法的。


